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文景之治”出现在我国的
A.商朝时期 B.秦朝末年 C.西汉初期 D.东汉初期
2.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汉代新疆地区就纳入中国版图。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张骞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经营西域
3.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的是( )
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佛家学说 D.儒家学说
4.《三字经》说道:“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光武中兴”的是( )
A.重视以德化民 B.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C.实行盐铁专卖 D.建立刺史制度
5.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构建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A.马来半岛 B.马六甲海峡 C.孟加拉湾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某网站推出系列讲座:《人生智慧——从<史记>看人性管理》课程,让后人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下列对讲座参考的《史记》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史记》的作者是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
B.《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史记》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是因为它大胆地歌颂了秦始皇以民为本的贡献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文中“新皇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封建制
8.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爆发在
A.公元前三世纪 B.公元三世纪 C.公元前二世纪 D.公元二世纪
9.下图是汉代后期画像砖上的讲经图案,这里的“课堂”使用的教材应该是
A.道家学说
B.儒家典籍
C.黄老学说
D.诸子学说
10.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造成秦朝统治“短命”的根本原因是( )
A.北击匈奴 B.焚书坑儒 C.统一货币 D.实行暴政
11.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下列成语出现于秦末汉初时期的是
A.纸上谈兵 B.唇亡齿寒 C.破釜沉舟 D.草木皆兵
12.影视作品中常常有穿帮(不符合事实)的镜头,让人啼笑皆非,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请你判断下列不属于此种现象的是
A.秦始皇请和尚诵经文
B.老子和庄子激烈讨论《史记》
C.陈胜拿葡萄酒招待吴广
D.东汉后期流行练习五禽戏
13.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未因此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B.秦始皇征派大量民众修筑长城
C.秦朝实行残暴统治 D.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1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司马迁传》中写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评价的是
A.本人著作的风格 B.《史记》秉笔直书的风格
C.儒家经典的特点 D.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影响
15.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民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泽奇言尤雅者”变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皇帝的记录完全准确可靠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真实的历史
C.传说是虚假荒诞的,完全没有史学价
D.《史记》既有史学价值,同时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天下的工作完成,出现了亘古未有的新的政治局面。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的实际是分裂的,到此乃有统一帝国的出现。在此以前,周室中央对于诸侯国的内政,是无法过问的,到此集权的中央政府建立……没有任何人或任何势力,敢与中央抗拒……在此之前,“诸夏”或“中国”,都是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傅成乐《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使汉朝政治文化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气象,这体现为各种政治制度建设的全面成熟,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与时俱进,思想文化创造的生机勃勃、高度繁荣。作为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特定历史阶段,汉朝时期的政治文化成就及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为整个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演变创立了规模,奠定了基础,规范了方向。
——纪宝成《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秦统一后“新的政治局面”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回答,汉朝的政治文化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指出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综上,你认为国家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7.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立七十得舜,二十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三 秦统一以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尧"推荐"舜""摄行天子之政"反映的是当时实行哪一种制度 "尧"推荐"舜"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周武王灭商后进行分封的情况。材料反映周武王根据什么标准进行分封,建立诸侯国 这种制度在当时起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王朝推行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有哪些 作者认为推行这些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初期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2.C
【详解】
据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在西域(包括今新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负责保护商旅往来,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加强了新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新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排除B项;班超经营西域,扫除北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对东西商路的通达具有重大意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儒学独尊,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选项符合题意;道家学说未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A选项排除;法家思想是秦朝的治国思想,B选项排除;佛家学说属于宗教理论,不可能成为治国理念,C选项排除。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管理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B正确;西汉时期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排除A;实行盐铁专卖、建立刺史制度与西汉汉武帝有关,排除CD。故选B。
5.D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同时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ABC项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错误,因为秦始皇实行的是暴政,D项符合题意,故选D。
7.C
【详解】
根据材料“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新皇帝”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统治全国,C项正确;世袭制从夏的启开始,是一种王位继承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分封王族和功臣到各地管理,排除B项;封建制是封建社会制度,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根据公元纪年法,每100年为一世纪,公元前209年应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A正确;公元三世纪是公元200年至公元299年,公元前二世纪是公元前199年至公元前100年,公元二世纪应是公元100年至公元199年, BCD排除。故选A。
9.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符;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图片选择题的解题技巧,结合图片的内容,分析四个选项,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措施解答问题,利用分析法和排除法解答,需要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的思想措施以及内容和影响。
10.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所以造成秦朝统治“短命”的根本原因是实行暴政,D项符合题意;AC项都是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排除;B项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不是“短命”的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
11.C
【详解】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分别对秦军作战。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C项正确;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排除A项;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与春秋时期有关,排除B项;草木皆兵出自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
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项和尚属于佛教,佛教是在汉朝时期传入我国的,所以秦始皇时期不可能请和尚诵经,所以A不符合题意;B项老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老子和庄子不可能读到《史记》,所以B不符合题意;C项葡萄酒是在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后才传入中国的,陈胜、吴广是秦末时期的人物,不可能喝到葡萄酒,所以C不符合题意;东汉后期的名医华佗编成五禽戏,强身健体,那时流行练习五禽戏。只有D项现象是符合史实的,故选D。
13.C
【详解】
根据材料“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未因此平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和吴广的号召下,900多个农民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C项正确;A项是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是秦朝暴政的一个表现,排除;D项是秦朝加强统治的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点睛】
14.B
【详解】
根据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可知是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意思是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故选B;材料是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写道,所以不是评价本人著作的风格,A错误;司马迁是史学家,对司马迁的作品进行评价,所以不能说是对儒家经典的特点进行评价,C错误;司马迁不是医学家,D错误。
15.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录是司马迁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很多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根据一些史实被人们传说下来,是有一定的事实基础,B项符合题意;但是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民间传说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可信度很低。A项不合题意;题干并未提到历史文献记录与口头传说的印证问题,而是说《史记》的记录是在口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此项无法得出。C项不合题意;历史文本记录的完整性与历史的真实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且《史记》中不少记载经历史学家证明也存在错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6.(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概念确切具体。
(2)成就:政治制度成熟,民族融合加强,国家统一,思想活跃,文化繁荣(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每点1分。)影响:为整个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1)
依据材料“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天下的工作完成,出现了亘古未有的新的政治局面。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的实际是分裂的,到此乃有统一帝国的出现。”分析可知,国家统一了;根据材料“在此以前,周室中央对于诸侯国的内政,是无法过问的,到此集权的中央政府建立……没有任何人或任何势力,敢与中央抗拒”分析可知,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在此之前,“诸夏”或“中国”,都是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分析可知,国家概念确切具体。
(2)
根据材料“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使汉朝政治文化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气象,这体现为各种政治制度建设的全面成熟,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与时俱进,思想文化创造的生机勃勃、高度繁荣”分析可知,汉朝的政治文化成就体现在政治制度成熟,民族融合加强,国家统一,思想活跃,文化繁荣;根据材料“作为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特定历史阶段,汉朝时期的政治文化成就及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为整个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演变创立了规模,奠定了基础,规范了方向。”分析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整个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点睛】
17.(1)禅让制。标准是贤德(或品行高尚)。
(2)血缘关系远近。作用是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 扩大统治范围等。(只要答出其中2点即可)
(3)措施: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顾行全国: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规定 以秦制为基础,统-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统-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等。(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作用: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 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尧立七十得舜,二十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并结合所学可知,“尧”推荐“舜”“摄行天子之政”反映的是当时实行的禅让制。“尧”推荐“舜”的标准是贤德(或品行高尚)。
(2)根据材料二“……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可知,周武王灭商后按血缘关系的远近进行分封,建立诸侯国。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等。(只要答出其中2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顾行全国;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等等方面概括秦王朝推行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根据材料三“……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可知,作者认为推行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