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
2.唐朝灭亡后,全国出现了什么政局
A.百家争鸣的局面 B.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
C.五代十国的更迭 D.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3.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的横征暴敛时期,由于农民阶层得不到最低的生存保证而发动武装起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4.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C.南方地区因为始终战乱,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D.当时虽然政权分立,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5.下列什么事件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A.安史之乱 B.天宝危机
C.黄巢起义 D.五代十国的建立
6.《剑桥中国隋唐史》如此评论唐朝的某位皇帝:“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在执政开始时政绩显赫,但后来被野心和狂妄引入歧途,以致使帝国的行政和资源过分紧张,最后以退出政务来结束他支离破碎的统治。”依据史实可以推断这位皇帝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一代女皇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7.唐代开元末年,各地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的官员是
A.节度使 B.遣唐使 C.转运使 D.通判
8.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再次进入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以下对五代十国的评价哪条不符合史实
A.五代在北方,十国在南方 B.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C.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均为武将 D.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9.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明下列哪一观点
A.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农民战争推动了经济发展
C.统治者调整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D.社会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0.“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平卢、范阳、河东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中央与边镇的力量失去平衡
C.外戚宦官专权乱政 D.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11.小明在制作如图的朝代更替示意图时碰到了困难,请你帮助他完成,你的选择是( )
A.秦朝 B.梁唐晋汉周 C.五代十国 D.宋朝
12.唐朝时期,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唐朝灭亡于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朱温建立后梁
二、综合题
13.“盛世”是指我国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定阶段。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盛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摘自七下历史
材料三:“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出现的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他在位期间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列举至少两个)
(2)材料三中诗句反映的动乱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回答,说说这一事件对唐朝产生的不良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隋朝皇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他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材料二: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任人唯亲,激化了各种矛盾,节度使身兼数职,势力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叛乱。
材料三: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他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907年,唐朝灭亡。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叛乱”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
(4)通过以上材料,对于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哪些借鉴?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息诸国悉平为郡县……四方丰捻,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不赍(ji)粮。
——[宋]王谠《唐语林》
材料二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时期?出现的什么景象?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时期?出现的什么景象?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人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是对黄巢起义这一史实的作用的认识,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属于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排除AB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春秋战国是唐朝之前的历史时期,排除A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中国进入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项正确;黄巢起义最终失败了,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故“南方地区因为始终战乱,经济没有任何发展”说法是错误的,C项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排除A项;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排除B项;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763年的安史之乱严重摧残了唐朝的社会经济,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选项A正确;天宝危机、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建立与题意不符,选项BCD排除。
6.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在执政开始时政绩显赫,但后来被野心和狂妄引入歧途,以致使帝国的行政和资源过分紧张,最后以退出政务来结束他支离破碎的统治”,可知与唐玄宗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D项符合题意;唐高祖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排除A项;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排除B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代的节度使集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造成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A项正确;遣唐使是唐代朝鲜、日本等国派往中国学习的使者,排除B项;转运使是北宋转运地方财政的官员,排除C项;通判是宋代监督知州的官员,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
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再次进入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一五代十国时期,这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题目给出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五代在北方,十国在南方。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A项符合题意;BCD项表述与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相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相对安定,同时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南方的开发,A项正确;五代十国时期,各藩镇之间政权更迭,战争不断,与农民战争无关,排除B项;五代十国江南开发,与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安定、民族融合等有关,并不是统治者调整政策的结果,排除C项;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并没有大的社会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中央与边镇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项正确;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D项;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专权乱政,排除C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隋朝建立后灭掉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对峙的局面,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C项正确;秦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排除A项;梁唐晋汉周是指五代,排除B项;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专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因此唐朝灭亡于朱温建立后梁。选项D符合题意;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选项ABC不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1)唐玄宗。励精图治,稳定政局,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
【详解】
(1)根据“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唐玄宗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他在位期间出现盛世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而可知主要是励精图治,稳定政局,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2)结合所学可知动乱指的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有文成公主入藏。由此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4.(1)隋炀帝
(2)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3)黄巢
(4)统治者应该爱惜民力,施行仁政,戒奢从简,减轻人民的徭役、赋役负担等。(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这位隋朝皇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结合所学可知这位皇帝是隋炀帝。
(2)根据材料二“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最终导致叛乱”结合所学可知“叛乱”是755-763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影响为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3)根据材料三“他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结合所学可知“他”是指黄巢。
(4)根据材料中隋炀帝亡国、唐玄宗使国家由强盛到衰落的事件,结合所学可从统治者应该爱惜民力,施行仁政,戒奢从简,减轻人民的徭役、赋役负担等方面回答出统治者可以获得的借鉴。
15.(1)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富强,后世称为“开元盛世”。
(2)唐玄宗统治后期。田地荒芜,十室九空,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3)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元”是唐玄宗在位前期的年号,因此材料一描述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景象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依据材料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并结合所学可知,“天宝”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因此材料二描述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据材料“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杜甫《无家别》”可知,出现的景象是田地荒芜,十室九空,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3)依据所学可知,由材料一到材料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