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 单元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 单元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1 16:0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很多美食,在烹饪的过程中常能看到一些物理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牛肉火锅中正在沸腾的水温度保持不变
B.蒸好的水晶虾饺冒出“白气”是水蒸气
C.油能把糍粑炸得金黄是因为油的沸点高
D.煮饺子时盖上锅盖,可以节约加热时间
2.下列关于水沸腾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继续加热,水温不断升高 B.继续加热,沸点不断升高
C.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 D.气泡上升过程中压强不变
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节气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放热
B.图乙:“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吸热
C.图丙:“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图丁:“大雪”雪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4.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如下图中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甲、乙两支刻度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分别测量冰水混合物、沸水和教室内的温度,结果如表所示。则下列对t1和t2大小的判定正确的是(  )
温度计 温度计示数(℃)
冰水混合物 沸水 教室
甲 7 93 t1
乙 4 96 t2
A.t1<t2 B.t1>t2 C.t1=t2 D.无法确定
6.如图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习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
A.①和④ B.②和⑤ C.③和⑥ D.都正确
7.寒冷的冬天,小明放学回家,一开门他戴的眼镜上立刻蒙上一层“雾气”.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A.眼镜上的“雾气”是小水珠 B.眼镜上的“雾气”是水蒸气
C.“雾气”的形成过程需要吸热 D.“雾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8.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吸热的是(  )
① 金属盘下水滴变多 ② 烧杯中冰变少③ 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 ④ 碘锤中碘颗粒变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草叶上形成“露珠”
C.湖水结冰
D.草叶上形成“白霜”
10.将盛水的烧瓶加热,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并迅速塞上瓶塞,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如图所示。关于烧瓶内的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一直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停止沸腾
B.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再次沸腾
C.因没有继续加热,浇上冷水时,水的温度降低,不会沸腾
D.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减小,水会再次沸腾
11.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将一把带的金属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口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  )
A.熔化 B.液化 C.凝固 D.凝华
12.关于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铁管比0℃的木头更冷
B.体温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为方便读数,需要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与视线相平
13.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D.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壁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发生了汽化和凝固现象
14.如图是新推出的一款甜品,因为在下面盛水的大碗里加了干冰,所以盛甜品的小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甜品周围的“白气”就是水蒸气
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所形成的
C.甜品周围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D.此“白气”和舞台上渲染气氛的“白气”原理相同
15.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盛夏季节里,有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  )
A.换用铁质材料制作内外罐 B.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
C.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内 D.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
二、填空题
16.北方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常出现冰花,这是 _____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朝向 _____(选填“室内”或“室外”)的一面;夏天开空调时,窗玻璃上常出现水珠,水珠出现在玻璃朝向 _____(选填“室内”或“室外”)的一面。
17.如图所示,寒冷的冬天,由于好奇,淘淘用舌头去添室外的铁管,不料舌头被粘在了铁管上,这是由于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造成的。为了让舌头与铁管分开,施救人员在其舌头与铁管的交界处撒了点盐(或者倒点浓盐水),很快就会使舌头和铁管分开,因为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18.小明自制了一个温度计,在玻璃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玻璃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玻璃管与橡皮塞、橡皮塞与瓶口密封,如图所示。实验时,常温条件下将该装置放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观察到细玻璃管中液柱高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请你分析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19.如图所示,极冷的东北的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美丽的冰花,冰花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附着在窗玻璃的________(选填“室内”或“室外”)一侧。
20.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会出现“水雾”;夏天,从电冰箱里取出一瓶饮料,饮料瓶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都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现象。
三、综合题
21.图甲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该物质熔点是__________℃;
(2)从图象中发现海波熔化时间过短,下列措施中,一定不能延长海波熔化时间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增加试管中海波的质量 ②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 ③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 ④撤掉酒精灯或用“小火”加热
(3)夏天,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入适量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入与冰块质量相等的冷水。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_____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熔化成水的过程中_______热量,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多。
22.请你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敲击同一音叉,用力越大,音叉发出的音调越高。( )
(2)烧开水时,有大量“白气”冒出来,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 )
23.如图所示,电冰箱工作时,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迅速 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_______热量,使冷冻室内温度降低,气态的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侧的冷凝器,在此冷凝剂 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并 _______热量,使冰箱外侧温度升高。液态的致冷剂通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蒸发器,又开始了新的循环。
(1)冰箱中的“制冷剂”应具有沸点 _______(“低”或“高”)的物理性质;
(2)冷冻室中霜的形成属于 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3)冰箱的自动除霜功能实际上就是通过化霜系统加热使霜 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除霜所形成的水,由箱内经引水管流至冰箱底部蓄水盒中,自动蒸发。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如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2℃左右,考虑到混合液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 04 107 111 117 124 141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2)对我们青岛地区常年最低气温约为- 15°C的汽车来说,宜选防冻液含量为________%的混合液;
(3)长时间使用后,因为________(选填“水”或“防冻液”或“混合液”)的蒸发会导致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将__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25.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实验,加热烧瓶里的水,一段时间后金属盘下部出现了“雨”。
(1)实验中烧瓶里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的是先 _____后 _____;
(2)为了使实验中的“雨下得大些”,可以在上方的金属盘里放置 _____(选填“热水”或“冰块”);
(3)实验中发现金属盘底部出现小水滴同时温度升高了,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液化需要放热。
26.如图是关于水循环的示意图,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凝成小水滴,大量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云;小水滴相互聚集,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成雨。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成微小的冰晶,聚集后就变成雪花飘落大地。这些天空的降水落到地面,一部分直接变成小溪,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涌出地表后,变成股股清泉。许多小溪汇合,形成江河,又注入大海。
(1)依次写出上文划线部分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
(3)天气预报中常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试说明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分,为什么不一定带来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 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蒸好的水晶虾饺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因为油的沸点高,所以油能把糍粑炸得金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煮饺子时盖上盖子,可以减少蒸发,减少热量的散失,缩短加热的时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
AB.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没变,所以沸点不变,故AB错误;
CD.气泡上升过程中深度变小压强变小,所以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3.C
【详解】
A.雨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放热过程,故A错误;
B.露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放热过程,故B错误;
C.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是放热过程,故C正确;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是放热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
A.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故A错误;
B.图中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故B错误;
C.图中操作是正确的,故C正确;
D.图中读数时,视线没有和玻璃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甲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与1摄氏度的比为
乙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与1摄氏度的比为
设室温为t,用甲温度计所测得的教室内温度为
则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用乙温度计所测得的教室内温度为
则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所以
当t1=t2时解得
t=50℃
由于室温一定小于50℃,故150℃-3t>0,所以t1>t2。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B
【详解】
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待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与容器的底和侧壁接触,故①③错误,②正确;在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⑤正确,④⑥错误。综上,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7.A
【详解】
眼镜上的“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了液化现象,形成的小水滴.“雾气”是液化现象,形成过程需要放热,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水蒸气遇冷时会发生液化,从气态变为液态.
8.D
【详解】
金属盘中水滴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①不符合题意;烧杯中的冰变少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③不符合题意;碘锤中的碘颗粒变少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详解】
A.冰雪遇暖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草叶上形成“露珠”是空气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湖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凝固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草叶上形成“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详解】
盛有水的烧瓶放在火焰上加热,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水沸腾,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瞬间水的温度还保持在沸点,但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此时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烧瓶内封住了大量的水蒸气;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烧瓶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烧瓶壁而液化,烧瓶内的气压减小,沸点降低,同时烧瓶内的水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用来完成水在低沸点时的沸腾,水会再次沸腾。
故选D。
11.B
【详解】
如果直接把小镜子放入口腔中,口腔中的水蒸气会在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面上,使镜面变模糊。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
A.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0℃的铁管与0℃的木头相比,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则0℃的铁管与0℃的木头一样冷,故A错误;
B.体温计也是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故B错误;
C.在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C正确;
D.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C。
13.D
【详解】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时从人体吸热,使人温度降低,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遇到热的包子汽化时从手上吸热,使手的温度不至于太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时从周围空气中迅速吸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悬浮在空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壁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发光时温度很高,一部分钨升华为钨蒸气,熄灭时温度下降,钨蒸气遇冷凝华成固态钨,附在灯泡的内壁上,导致玻璃壁变黑,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详解】
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舞台上渲染气氛的“白气”,是由于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二者原理相同。
故选D。
15.B
【详解】
A.陶罐隔热效果较好,铁导热性好,不适合,故A不符合题意;
B.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利用了水蒸发吸热,使食物的温度降低,故B符合题意;
CD.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或湿热环境内不容易蒸发,所以不适合,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凝华 室内 室外
【详解】
[1][2]北方寒冷的冬天,由于室内外温差过大,室内温暖的空气接触朝内的窗玻璃时,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了固态的冰花。
[3]夏天开空调时,室内气温低,室外的热空气接触朝外的窗玻璃后,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17. 凝固 降低冰的熔点
【详解】
[1]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舌头被粘在了铁管上,由于舌头上的水遇冷放热凝固造成的。
[2]在舌头与铁管的交界处撒点盐,降低冰的熔点,冰就会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开始熔化,会使舌头和铁管分开。
18. 先下降后上升(或先变低后变高) 见详解
【详解】
[1][2]玻璃瓶先受热膨胀,容积变大液柱下降,然后水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液柱上升,所以液柱高度的变化情况是先下降后上升。
19. 凝华 室内
【详解】
[1]水蒸气从气态变为固态的冰花是凝华。
[2]由于是室内的热的水蒸气碰到了冷的玻璃凝华形成的,故冰花在室内。
20.液化
【详解】
眼镜片上出现的“水雾”饮料瓶上出现的小水珠都是空气中气态的水蒸气遇到低温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珠。
21. 48 ③ 温度 吸收
【详解】
(1)[1]由图乙知,该物质的熔点为48℃。
(2)[2]①可以增加海波的质量,可以延长海波熔化的时间,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增加水的质量,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上升得较缓,从而延长海波熔化的时间,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只能使加热的时间延长,不能延长海波熔化的时间,故③符合题意;
④撤去酒精灯或用小火加热,可以减少水吸收的热量,从而使的温度上升得较缓,可以延长海波的熔化时间,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③。
(3)[3][4]夏天,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入适量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入与冰块质量相等的冷水。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温度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多。
22. × ×
【详解】
(1)[1]力的大小决定振幅,振幅决定响度,敲击同一音叉,用力越大,音叉发出的响度越大,故题中的描述是错误的。
(2)[2]烧开水时,有大量“白气”冒出来,这些“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的小水滴,因此题中描述是错误的。
23. 汽化 吸收 液化 放出 低 凝华 熔化
【详解】
[1][2][3][4]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迅速汽化,汽化时要从冰箱内吸收热量,使冷冻室内温度降低,气态的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侧的冷凝器,在此冷凝剂液化,液化时放出热量。
(1)[5]冷凝剂要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所以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沸点低。
(2)[6]冷冻室中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3)[7]冰箱的自动除霜功能实际上就是通过化霜系统加热使霜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24. 先降低后升高 40 水 升高
【详解】
(1)[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2)[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2℃左右,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27℃左右,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
(3)[3]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25. 汽化 液化 冰块 能
【详解】
(1)[1][2]烧瓶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有部分水汽化成水蒸气,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金属盘会液化成小水珠。
(2)[3]为了让雨下得大一些,即液化成的小水珠更多,应在上方的金属盘里放置冰块,冰在熔化过程吸收热量,降低金属盘的温度,会使液化效果更好。
(3)[4]金属盘底温度会升高,是吸收了热量,而这些热量是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金属盘吸收了热量,于是温度升高,这能说明液化需要放热。
26. 汽化(或蒸发) 液化 凝华 汽化(或蒸发) 这是因为水的状态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水蒸气只有在遇到冷空气时,才能被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降雨
【详解】
(1)[1][2][3]水变成水蒸气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是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气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华。
(2)[4]三种物态变化中,汽化需要吸热,液化和凝华需要放热。
(3)[5]这是因为水的状态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水蒸气只有在遇到冷空气时,才能被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降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