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1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1 10:5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选必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有哪些文化?
文化之间有哪些交流的方式与途径?
如何传承
与保护?
一、单元分析
——明确单元主题
第五单元 单元导读
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识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兴起后
→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
→开疆拓土,建立帝国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影响
对人类:灾难!
对文化:双刃剑(双重作用)?
战争是最激烈、最直接的文化交流方式!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学习目标:
1.了解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的内容和影响;
2.分析古代战争对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推动作用。
亚历山大
▲庞贝古城出土的罗马镶嵌画《伊苏斯之战》 马其顿PK波斯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远征(“希腊化时代”的背景) 概况
影响
阅读教材p61第一个子目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并将其灭亡,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地区。
对人类:给被征服地区带来巨大灾难,打断其固有的经济文化发展进程。
对文化: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腓尼基名城推罗
大屠杀
希腊城市
底比斯
被夷为平地
波斯古城
波斯波利斯
遭到劫掠,
波斯王国
被烧毁
希腊文明
埃及文明
波斯文明
印度文明
种姓制度
法老、金字塔
古西亚文明
帝国制度
民主政治
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实施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根本目的: 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维护帝国统治。
影响: ①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与管理,维护帝国的稳定。
②打破了民族界限,为东西方各民族间的语言沟通、风俗习惯的相互适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远征,开启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仿效希腊”。描绘这一时代的一个很恰当的说法就是,它是把希腊的文化和思想传播到东方非希腊世界的一个时代。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著董仲瑜等译《西方文明简史(第四版)上》
希腊化时代” 含义 希腊化世界
(空间):
希腊化时代
(时间):
民族融合(“希腊化”的表现)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融合:
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士:
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
【注:西亚、北非的文化:
史料阅读P63
文化的发展 原因:
成果:
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它们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期间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
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广大乡村仍保持原有语言、宗教、风俗。
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交流的促进
整理《荷马史诗》、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的计算;解剖尸体对人体神经、消化系统的基础研究。
“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统治阶层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练一练:P63“学思之窗”材料中的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身份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希腊人在希腊化城市中居于统治阶层,享有广泛的特权
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希腊文化主要在城市和统治阶级传播, 普通民众并未受到希腊文化太大影响,而且对于其统治,不太满意
马其顿王室对希腊文化的推崇
亚历山大东征及帝国建立
推广希腊文化
统治需要
希腊文化先进性
以希腊文化为主导,
文化融合
西亚、北非文化仍保持影响
【小结】
希腊时代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成吉思汗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一)蒙古三次西征
第一次西征(1218年-成吉思汗):灭掉花剌子模国(1231年),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西征(1234-拔都):征服今俄、乌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德国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旭烈兀):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地区称为“黄祸”,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为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含盖了当时疆域内1亿的人口。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一)蒙古三次西征
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思考:蒙古西征的影响?
蒙古帝国扩展的原因
“这个国家的某些部分,山岭极多,在其他部分,则是平地,但是,实际上它的全部土地都说是由砂砾构成的,土壤不多,几乎都是沙漠。在某些地区,有一些小树林,但是在其他地区,则完全没有树木。肥沃的土地不及百分之一,而且除非用流水来灌溉,是不能有收获的,而那里溪流和小河不多,大河更是十分稀罕。”
——罗马教皇的使者加宾尼《出使蒙古记》
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 ,其职责便在于对内能保证部民的安全 ,对外则能掠夺更多的财物。成吉思汗是当时最能胜任这两种职责的第一人选。他的理想就是对外征服和掠夺。
12 世纪末期 ,中国四分五裂的版图和互相征战的纷杂局势为成吉思汗的征服提供了有利条件。 ——《略论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响》纪宗安 李 强
自然条件恶劣
雄才大略人物
东西无强国
在蒙古西征以前的欧亚形势是:诸国纷争, 东西方交通受阻。
(1)中国正处于长期分裂的局面
(2)花刺子模帝国内讧不己
(3)中东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奄奄一息
(4)东欧拜占庭帝国日趋衰弱
(5)西欧各国王权软弱无力,互相争斗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蒙古人在推行退田还草政策,将农田全部毁坏,将其重新变为牧场。为了达到目标,蒙古人毁坏了所有的水利设施,让农田失去水源,最终荒漠化。慢慢的,原本富庶的阿富汗就变成了一片贫瘠之地。
1、改变政治版图,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灾难。
蒙古大军屠城
(二)蒙古西征的影响
1.破坏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 ……中世纪满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见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现光明。当时战争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天霹雳,将几百年之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
—法国学者麦撒
保证了旅行安全,
班列·扫马访问欧洲
2.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2)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行记》对后世欧洲产生深远影响;
(3)列班·扫马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法国国王;(中国史上第一个探访欧洲的人)
(1)欧洲传教士受教皇和国王派遣来华,来漠北与蒙古交涉;
元代欧亚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交流。中国的印刷术和火药武器在这一时期传到了欧洲。中国的医学成就也传向西方。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被译成波斯文,取名《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
——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3.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下层平民东迁: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大部分融入汉族和蒙古族,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上层军队西迁: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1)东西方民族迁徙,相互融合,促使亚欧内陆民族分布变化。 (改变中华民族构成)
(2)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变化
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他们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蒙古西征的影响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蒙古西征如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蒙古大军通过三次西征先后占领了东欧俄罗斯平原、伊朗高原、两河流域、中亚草原及东亚等广裹的地区,在欧亚大陆上产生了一个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所以蒙古帝国的建立以后……国际关系空前活跃,有力地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 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1.统一国家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交流。
材料二 与此同时,以元大都为中心,东至高丽,北迄吉利吉思,西通伊利汗国和金帐汗国,南达安南和缅甸国,各路驿道,畅通无阻。
——刘广生主编《中国古代邮驿史》
2.发达的“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二)东西方的交流
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蒙古西征如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材料三 蒙古军西征时,从东方迁入欧洲的蒙古人、汉人、钦察人和其他民族逐渐定居于欧洲。同时,欧洲居民也受到西征军的影响,有不少迁徙到了东方。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现象,无论是由什么原故所造成,其对干扩大东亚与欧洲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是决不能低估的。
——阿达利比士《蒙古西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
3.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材料四 工”、“医”被蒙古人看成是“人才”,无论在战争过程中或和平时期,不分其国别和种族差别,都加以保护和重用。蒙古西征时,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他们将中国的医术传到西方。不少高明的回回医师,也随蒙古汗、王公东来,通过这些回回医生,阿拉伯地区各种医学要籍流传到东亚。蒙古帝国时,东西方医师和名工巧匠,常被相互调换,为统治者服务。——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4.统治者重视,促进医学、科技等文化交流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二)东西方的交流
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蒙古西征如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材料五 当时,在帝国境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儒教、道教、犹太教、摩尼教等东西方多种宗教相互流传,并存相容。通过宗教传播,不仅使不同的宗教受到了影响,而且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广泛交往,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也受到了影响。
5.宗教兼容并蓄,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姓名 人物简介 宗教信仰
怯的不花 蒙古大将,乃蛮部人 聂斯脱利派基督徒
丘处机 全真派传人 道教
也黑迭儿丁 来自大食,元大都设计者 伊斯兰教
忽必烈 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创建者 萨满教
八思巴 第一位 藏传佛教
旭烈兀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弟弟,伊利汗国的创建者 佛教
赵复 汉族人,就职于太极书院 元代理学家
表1:蒙古帝国部分名人生平简表
【课堂小结】
表现
表现(文化;民族迁徙;宗教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