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以上数据说明(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折艰难
C.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D.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2.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经曲折,下图中“短暂春天”发展状况直接相关的是
A.洋务运动促进 B.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
C.清政府放宽设厂 D.北伐战争的进行
4.清朝末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从丛黄浦滩头聚,顷刻能知万里风。”这反映出当时( )
A.通讯方式改变 B.交通工具革新
C.社会风气西化 D.娱乐方式开放
5.“民国时期,由于文化和知识水准的不断提高、眼界的不断开阔,众多青年普遍追求新式服装,男穿西服女着裙装已是常见之事。然而,经过了以西装为代表的新式服装的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材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A.衣着的变化有新旧并呈的特征 B.衣食起居出现崇洋媚外的趋势
C.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D.生活变迁在地区分布上有快慢
6.张謇认为“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则在实业。若鹜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这句话反映出张謇主张
A.实业才是强盛的根本 B.教育是民族强盛的基石
C.军事才能使国富强 D.抵制洋货才能使国家富强
7.有学者认为:张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是近代中国第一位状元民族资本家。张謇创办了
A.汉阳铁厂 B.大生纱厂 C.湖北织布局 D.轮船招商局
8.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辛亥革命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9.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经曲折,下图中与c阶段发展状况直接相关的是
A.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B.甲午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投资办厂
C.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三大军阀势力
10.下图情景变化主要体现民国时期(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社会习俗的变化
11.下图是一张老照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移风易俗中轰轰烈烈的场面。请你判断,这张老照片最早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12.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外国人纷纷在华开设工厂 B.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C.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侵略 D.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13.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垦牧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金厂等产业,还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这体现出张謇主张( )
A.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14.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要求废除满式官服,代之以新礼服,大小官员一律统一着装,民间纷纷效仿。以此判断当时影响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
A.民间呼声推动 B.列强干涉影响 C.名人示范效应 D.行政命令影响
15.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既有人身着长袍马褂,也有人西装革履,更多的是旗袍和中山装;街道边既有传统中餐饭馆、酒楼,也可以看到咖啡馆、西餐厅;有人称呼“先生”“女士”,也有人称“老爷”。这表明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 )
A.坚持民主,提倡科学 B.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C.批判开放,拥护传统 D.贴近群众,弘扬经典
二、综合题
16.看图识史
清末民初,生活习俗的深刻变化折射出中西相融、新旧杂糅的时代风貌。
(1)看一看,上述材料体现了清末民初哪些生活习俗方面的变化?
(2)想一想,这些生活习俗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一系列演说中,反复称我们有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并在“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辩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今,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抗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材料三 中共自诞生以来,就非常重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于1924年刊登3篇文章纪念辛亥革命,1927年10月,中共发表《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揭示了国民党“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的反动本质。此后一段时期,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基本处于停止状态。1937年10月,中共《战斗》刊发“双十特辑”纪念辛亥革命,呼吁“党无分派系、地无分东西”,“对外抗战、对内民主”,完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愿。
——摘编自《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
材料四 中共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既有重申和重演的特征,更是从现实出发,赋予纪念活动的时代内
涵,胡锦涛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终结两岸对
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摘编自《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共和”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上为共和作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从1927年10月到1937年10月对纪念辛亥革命所持态度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共产党所持态度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被赋予了怎样的时代内涵?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以上数据反映了民国初年(1912-1919年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新建企业数量、投资总额等方面来看,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当时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民族工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近代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D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民国初年近代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情况,没有体现发展过程的艰难曲折,排除B项;19世纪末甲午战后列强取得在华投资设厂的特权,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但题干反映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没有体现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卖脚带比较盛行,体现了对女子缠足的反对,这说明当时女子缠足现象仍然普遍存在,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卖脚带比较盛行,而非无人问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行为,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宁波地区,不能得出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B
【详解】
根据所学和示意图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经曲折,但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B项正确;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是a段,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投资办厂,是b段,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民族工业,不是说北伐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
根据材料“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从丛黄浦滩头聚,顷刻能知万里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竹枝词所描述的是电报,反映出当时通讯方式改变,A项正确;电报与交通工具革新无关,排除B项;电报不能体现社会风气西化,排除C项;电报不属于娱乐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
根据“民国时期,由于文化和知识水准的不断提高、眼界的不断开阔,众多青年普遍追求新式服装,男穿西服女着裙装已是常见之事。”“然而,经过了以西装为代表的新式服装的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可知,西服、裙装属于新兴事物,长袍、马褂属于旧事物,说明中国新旧事物同时并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饮食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生活变迁在地区分布上有快慢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
依据材料“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可以得出张謇主张挽救民族危亡,认为救国的根本在实业,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是民族强盛的基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事才能使国富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抵制洋货,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和轮船招商局为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ACD不符合题意;大生纱厂为张謇创办的近代企业,B符合题意;因此选B。
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D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排除A项;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是断续发展及日渐萎缩,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和示意图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经曲折,但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C项正确;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是a段,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投资办厂,是b段,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民族工业,不是说北伐战争,排除D项。选C项。
10.D
【详解】
图示反映的是从跪拜礼到握手礼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习俗的变化,D项正确;图示内容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ABC项都与图示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项。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剪辫子,这最有可能发生于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清朝时期,不太可能出现,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晚于辛亥革命,排除C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
根据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了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C项正确;外国人纷纷在华开设工厂实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项;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是在一战后,民族工业开始凋谢萎缩,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近代的各种救国主张中,张謇主张实业救国,为此,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垦牧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金厂等产业,C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革命派主张 民主共和,激进派主张 民主科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4.D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要求废除满式官服,代之以新礼服,大小官员一律统一着装,民间纷纷效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政命令是影响当时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主要动力,D项正确;材料没体现民间呼声推动、列强干涉影响、名人示范效应是影响当时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主要动力来源,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5.B
【详解】
依据“既有人身着长袍马褂,也有人西装革履,更多的是旗袍和中山装;街道边既有传统中餐饭馆、酒楼,也可以看到咖啡馆、西餐厅;有人称呼‘先生’‘女士’,也有人称‘老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近代社会生活新旧事物并存、新旧并呈,多元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坚持民主,提倡科学”,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批判开放,拥护传统”,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贴近群众,弘扬经典”,排除D项。故选B项。
16.(1)传媒,着装,婚俗,教育,礼仪,妇女地位等
(2)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等(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
(1)分析上述材料,依据“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北京大学毕业合影”等照片可知反映了照相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得出传媒的变化;依据人物的着装可知,着装的变化,如有的人由传统长袍马褂转为西装、中山装等;依据“北京大学的毕业合影”可得出教育方面的发展;依据“清末民初的婚礼”可得出婚姻习俗的变化,由传统的繁琐婚礼变为简约文明;依据“清末民初的女性形象”可知女性地位得到提高,如女子也可以接受教育等等。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有西学东渐,如西方的先进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依据“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归纳出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旧的落后的习俗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等等。
17.(1)共和的理解推翻满洲政府,总统由选举产生;政治上为共和作的的努力: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创立中华民国
(2)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中华民国大力推行“剪辩易服”“禁缠足”“改称谓”等法,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3)变化: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到主张纪念辛亥革命;原因: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破裂;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严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4)时代内涵: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详解】
(1)根据材料,“反复称我们有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并在“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可知共和推翻满洲政府,总统由选举产生;孙中山在政治上为共和作努力,可以从与孙中山相关的历史事件入手解答;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成员领导武装起义;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1912年创立中华民国。
(2)根据材料“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辩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今,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抗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可知辛亥革命促进社会风俗改变,在剪辩易服”“禁缠足”“改称谓”等法,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3)根据材料,“1927年10月,中共发表《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揭示了国民党“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的反动本质。“”1937年10月,中共《战斗》刊发“双十特辑”纪念辛亥革命,呼吁“党无分派系、地无分东西”,“对外抗战、对内民主”,完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愿。”变化揭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到主张纪念;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变化和时代背景分不开,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破裂;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严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4)新的内涵:根据材料“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祖国统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