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选择题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下表现象的变化表明
时间 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 计划管理的商品 计划供应出口商品
1985年 120种 188种 70种
1987年 60种 32种 36种
A.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合同制在各类企业中广泛推行。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应该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劳动双方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这说明这一时期国企改革的方向为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设乡镇企业 D.实行股份制改革
3.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三大改造
4.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他们“按下红手印”为的是( )
A.进行土地流转 B.分田包干到户 C.实行合作经营 D.发展村镇企业
5.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包干到户”能够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坚持土地的集体公有 B.邓小平锐意改革
C.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小岗村农民的创新精神
6.下图所示,1978~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单位:亿吨)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7.下图所示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农村特色旅游的兴盛 B.国有企业活力的增强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8.根据下表反映的信息分析,当时小岗生产队正在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年 19户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20户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斤
A.人民公社 B.土地改革 C.包产到户 D.乡镇企业
9.1984年,安徽省创办建国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该公司产生的背景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C.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市场经济体制已在中国建立
10.1979年1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村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这得益于( )
A.“大跃进”运动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就像一个‘三部曲’。”其中的“第一部曲”是( )
A.土地改革 B.手工业合作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2.1998年,国务院将“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并于2003年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开始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年规划,将“计划”改为“规划”。这反映了我国
A.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 B.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二、综合题
1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八年级下册教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农村推行的哪一政策?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感悟历史】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4.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1952年底,陈家4口人分到了10亩地,告别了祖祖辈辈的佃户身份。“以前只敢种产量最有保障的作物,一般是种蚕豆,品质不好,但能保收。分田到户后可以自由调配,开始种水稻、高粱、豌豆,吃得饱,也吃得好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陈家四口人分得土地得益于什么运动?这次运动依据的是哪一部法律文献?这次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一阶段农村的土地所有权有何有何变化?
[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1958年8月初,……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的两例失误。
[新时期的创举]
材料四: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1979年秋小岗村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
(4)根据材料四,指出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分田到户”开创了我国农业上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实行有哪些积极影响?
(5)党和政府在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5.建国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一:1953-1957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
表二: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392 19505 19
材料二 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随后几年,国有企业相继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扩大自主权的制度。 材料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生产所呈现的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现行体制”是什么。这种体制下的国营厂长为什么要权?要什么权?
(3)据材料三,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发挥哪一经济手段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发展所呈现的趋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984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依据表格相关数据可知计划的因素在逐渐减少,反映了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D项正确;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92年才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将国企改革的方向定为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扩大企业自主权,保证企业改革有序进行,我国法律规定国有企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双方在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基础上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因此劳动合同制在各类企业中广泛推行。由此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企改革的方向为扩大企业自主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企改革,未涉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建设乡镇企业,排除B、C项;国企实行股份制改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
根据材料“……政企分开……股份制改革……”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C项正确;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变农民土地所有,排除A项;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调包产到户,包产到组,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为分田包干到户,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B项正确;21世纪初实行土地流转,排除A项;新中国三大改造时期实行合作经营,排除C项;材料与“发展村镇企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包干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做法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原有的人民公社都是土地集体公有,说明土地公有制不是成功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邓小平锐意改革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一政策的支持和倡导,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小岗村农民的创新精神也是因为这一创举是建立在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的,排除D项。
6.C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8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4.07亿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人均有很大提高。C项符合题意;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排除A项;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990年农民收入比1978年的收入呈现大幅增长,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故C符合题意;农村特色旅游的兴盛不是主要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活力的增强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的变化并无直接关系,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8.C
【详解】
根据材料中表格内容可知,1979年与1976年相比,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在人口、粮食产量、人均口粮和人均分配收入方面都有大幅度增长,并且有能力偿还贷款、交售公粮。结合所学可知,这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包产到户调动了小岗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土地改革于1952年底已经完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外合资企业的兴建就是重要内容之一,B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在2001年,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建立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开始分田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获得大丰收,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三部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是材料所述“三部曲”中的“第一部”,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手工业合作化是我国在1953-1956年期间三大改造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城市进行的体制改革,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农村体制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
根据材料“2006年开始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年规划,将‘计划’改为‘规划’”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计划委员会名称的变化,以及把“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体现出我国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令性计划色彩逐渐减弱,指导性的规划特点明显,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无法得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的结论,排除A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机构和指导经济发展的名称的变化,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或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或农业合作社)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答出一点即可)
(4)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必须要与国情相结合,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实事求是;; 改革要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等;;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中前进(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材料一“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结合所学知识,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
根据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结合所学可知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的措施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根据材料三“18个农民摁手印群雕”“大包干纪念馆”可知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的作用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等方面回答出一条即可。
(4)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可从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坚持改革开放等方面进行回答。
14.(1)土地改革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2)农业合作化;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5)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应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
(1)
根据材料一“1952年底,陈家4口人分到了10亩地,告别了祖祖辈辈的佃户身份。”并结合所学知识,陈家四口人分得土地得益于土地改革运动。这次运动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次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2)
根据材料二“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当时存在的“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国家对农业政策实行农业合作化,这一阶段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变化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
(3)
根据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 1958年8月初……由公社统一发放”结合所学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两例失误。
(4)
根据材料四,指出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分田到户”开创了我国农业上的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所学可从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来回答该制度的积极影响。
(5)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以上材料是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可从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应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方面来获得启示。
15.(1)速度快;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2)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企业发展活力;生产经营自主权。
(3)市场。
(4)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1)
从1953-1957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可以看出,速度快;从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表格钢的产量可得出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所学,回答我国开展一五计划的背景即可,可得出主要有我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等。
(2)
根据所学,现行体制是指1956年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据“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得出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企业发展活力;根据“随后几年,国有企业相继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扩大自主权的制度。”得出生产经营自主权。
(3)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得出是市场。
(4)
根据“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可得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