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发展领域是( )
A.农业 B.商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2.根据当时的情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了( )
A.运输业 B.银行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3.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 ”这首诗表达了
A.新中国成立的喜悦 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C.“一五另计划超额完成后的喜悦 D.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
4.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如图为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图案中能得出的信息是当时的中国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③完成了三大改造 ④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下图的工业建设成就属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7.我国开始改变工业的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8.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首先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总理请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经历了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并得出结论,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共同纲领》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 “文革”时期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终结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D 平反刘少奇冤案 拨乱反正工作完成
A.A B.B C.C D.D
10.结合下表,为解决重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址和发电量的实行(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三大改造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下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A.农村经济趋向健康发展 B.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D.纠“左”工作尚未启动
12.中国的桥梁技术世界领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 这归功于
A.社会主义改造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改革开放 D.“大跃进”运动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使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20世纪50年代最初几年里……他们缺少农具及牲口,以便能够有效地耕作其土地……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只靠简单地重新分配村中的土地就能解决的。”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是
A.进行土地改革 B.建立生产合作社 C.实行公私合营 D.建立人民公社
15.下面表格里的数据反映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各行业投资比例
轻工业 重工业 交通运输业 水利农林 文教卫生 其他
6.5% 51.5% 19.2% 7.6% 7.4% 7.8%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二、综合题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请回答:
(1)以上条文出自何处?是哪一年什么会议制定的?
(2)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3)该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4)这部宪法颁布从而取代了哪一部重要文件?
17.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权得到稳固,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制度建设,取得了初步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起步】
材料一:建国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我国工业发展情况。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新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完成有什么意义?
【制度确立】
材料二
(2)上述三幅图片反映了三大改造在哪三个生产领域的改造情况?图③事件中我党的一项伟大创举是什么?
【一分为二看改造】
材料三:对于应如何看待三大改造,张明和王刚展开了争论。
张明: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真是了不起。
王刚:三大改造中存在很多缺点和偏差,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据此请谈谈你对三大改造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可知,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属于重工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属于重工业,喷气式飞机和机床厂都属于重工业,由此可知,下表反映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重工业,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故C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第一个五年计划属于商业领域,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反映的是一五计划中建立的武汉长江大桥、长春一汽、以西藏为中心的青藏、川藏、新藏公路。C正确;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A错误;抗美援朝胜利是在1953年,B错误;三大改造胜利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与题意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C。
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发展的里程碑,D项正确;《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排除A项;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底的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1953—1957,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例如,飞机、拖拉机等;1954年,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五四年宪法,确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制定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团结;币面正反映了这些主题,故①②④符合题意。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故③不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6.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武汉长江大桥等”这一些的重工业成就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取得的,故D符合题意;国民革命,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故A不符合题意;解放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故B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时期不涉及重工业的建设,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8.B
【详解】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正确答案为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9.B
【详解】
根据题干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选项B逻辑关系正确;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项错误;文革结束后,我国开始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是终结,C项错误;拨乱反正工作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进行的,平反刘少奇冤案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项错误。故选B。
10.C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为此,1953年至1957年,中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项正确;为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实行三大改造,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
根据题干“ 1957—1961 年农村经济发展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糖料产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油料产量、棉花产量也有所下降,可知是由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以及自然灾害导致农村经济严重困难,B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经济并未呈现出健康发展趋势,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58年以后经济数据不断下滑,说明经济调整成效不明显,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调整从1960年开始,题干是“1957年-1961年”可知,纠“左”工作已经启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其中交通运输业的成就,有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使“天堑变通途”。B项符合题意;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排除C项;1958年,党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掀起“大跃进”浪潮,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C正确,D排除;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在新中国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A排除;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排除。综上故选C。
14.B
【详解】
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最初几年里”“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于1953年—1956年底进行三大改造。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项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士地所有制,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实行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从一九五八年夏季开始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5.A
【详解】
分析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行业投资比例的数据,可以看出重工业投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投资比例,反映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故A符合题意;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与表格数据不符,排除B;重点培养建设人才在表格数据中不能体现,排除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与表格数据不符,排除D。故选A。
16.(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2)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4)取代了《共同纲领》.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可知,以上条文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部的宪法颁布从而取代了《共同纲领》。
17.(1)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实施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
(3)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一分为二)
(1)
根据材料可知,“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建国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和实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提前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根据材料可知,图①农民报名参加生产合作社反映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②“递交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申请”反映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③“上海资本家接受公私合营”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所学可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3)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真是了不起。”肯定了三大改造的积极作用,即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中存在很多缺点和偏差”指出了三大改造中存在的不足,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