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1 09:0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选择题
1.“日本人最终认识到,锁国政策并不可行,遂开始研究西方的方式,并加以改变……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成功”集中体现在
A.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建立军部法西斯专政
C.成为亚洲最具侵略性的国家 D.割占了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地
2.王强的笔记本的一页上出现了“亚历山大二世”、“林肯”、“明治天皇”等名词,他研究的主题是( )
A.步入近代社会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民族解放运动 D.一战后世界的变化
3.“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与俄国1861年改革相比,日本明治维新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C.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明治政府效仿西方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小学教育。明治政府这一举措有利于
A.加强中央集权 B.建立近代企业
C.组建新式军队 D.提升国民素质
5.下表反映了明治维新的成果,与其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
年代 1869年 1870年 1872年
成果 第一次使用电报 第一台纺纱机 修建了第一条铁路
A.加强中央集权 B.努力发展教育
C.发展近代经济 D.提倡“文明开化”
6.社会转型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模式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也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下列选项属于“社会转型”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美国南北战争
C.日本明治维新 D.戊戌变法
7.明治4年(1871年),政府推行断发令、废刀令、军队制服和洋服。在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这反映的明治维新的措施是( )
A.“殖产兴业” B.废藩置县 C.“文明开化” D.建立军队
8.阅读历史课本需要关注单元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下面目录内容的单元标题应该是( )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2课俄国的改革 第3课美国内战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走向近代
C.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D.工业革命与人民解放斗争
9.1875年福泽谕吉在《文明论之概略》中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文明国家(如欧美等西方先进国家);第二类,半开化国家(如中国、土耳其、日本);第三类,野蛮国家(如澳大利亚、非洲等国家)。作出如此划分的意图是
A.废藩置县 B.改革地税 C.文明开化 D.殖产兴业
10.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不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共同的根源是( )
A.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B.都是用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革的
C.都没有伴随而起的革命运动发生
D.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11.明治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的缫丝场、德国的矿山冶炼厂、英国的军工厂,高薪聘请了大量外国技师。这些举措共同表明,明治时期的日本( )
A.重视“殖产兴业” B.极端崇洋媚外
C.积极学习西方 D.提倡“文明开化
12.明治维新最初的25年里,共建有铁路2039英里,还出现了九州、山阳、关西、北海道四家大型私营铁路公司;工厂企业由405个增加到3344个。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明治维新
A.废藩置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地税改革,获得大量发展资金
C.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D.文明开化,改造日本教育文化
二、综合题
13.各国文明融合共荣,交流与碰撞,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国家,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摘编自荣新江、李孝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
材料二 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法]野尔南 布罗代尔《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汉、唐两朝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简要评述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8年起日本文明“可塑性”的事件,并分析其出现“可塑性”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
14.纵观世界近代史,革命和改革是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两种主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沙皇俄国的大国地位,沙皇正着手开始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当日本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史·近代史稿》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标志着哪两场重大革命的爆发?
(2)材料二中阻碍俄国发展的“这种制度”指什么? 根据材料二指出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所说的日本“社会变革”指什么?请举出这次“社会变革”在政治方面的措施?
(4)材料二、三所涉及两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改革对两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15.探究问题。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政治明文历程》
材料二 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美国当时忙于国内的南北战争,德、意处于统一的高潮,俄国也在进行农奴制改革,同时,他们对日本的政策各怀鬼胎,没有达成一致;另外,西方列强同日本封建势力的勾结尚不深。所有这些,使明治维新发生之时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西南地区就通过长崎港同荷兰人保持贸易关系,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介绍,学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即时人所谓的“志士”, “志士”就是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具有很大抱负的政治活动家,并且他们接受或部分接受资产阶级思想。他们在洋学和西方近代文明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已具有一定的近代西方思想萌芽。他们宣传变革主张,培养维新力量。他们在明治维新及其以后的日本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幕府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先是改革教育制度,第二是进行大胆的宪政变革 ,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时组建议会,实行立宪,"万事决于公论"……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经济改革上,明治政府设立工部省,管理矿山、铁路等,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及培养技术工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日本人最终认识到,锁国政策并不可行,遂开始研究西方的方式,并加以改变……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可知对应的是明治维新,19世纪中期,日本在推翻闭关锁国的封建幕府统治后,建立了明治政府的统治,并开展一场大力学习西方的改革——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A项正确;建立军部法西斯专政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明治维新不符,排除B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最具侵略性的国家,属于明治维新的局限,排除C项;日本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地,属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亚历山大二世实行了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林肯领导了美国的南北战争,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治天皇时期实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进入了近代社会。所以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B项正确;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前就步入了近代社会,排除A项;这三个人物都和民族解放运动无关,排除C项;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和明治维新都是在一战爆发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保持了民族独立,俄国的1861年改革前没有民族危机。B项正确;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使本国由封建社会走上了资本主义社会,都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性质,A项属于相同点,排除A项;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C项属于相同点,排除C项;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属于相同点,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根据“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小学教育”可知,明治政府这一举措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D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5.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下表反映了明治维新的成果,与其直接相关的措施是发展近代经济,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等,C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属于政治上的措施,排除A项;努力发展教育和提倡“文明开化”是社会生活方面的措施,排除BD项。故选C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的,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没有改变国家的性质,排除A项;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消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结果失败,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材料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后,政府在习俗、服饰、历法等社会生活方面实行的一系列措施,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属于“文明开化”措施,C项正确;“殖产兴业”属于经济领域措施,排除A项;废藩置县属于政治领域的措施,排除B项;建立军队属于军事领域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
第2课内容是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第3课美国内战是1861一1865年,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发展;第4课日本进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上三课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加上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抗战,从而可知单元标题应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A项正确;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标志走向近代,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标志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与人民解放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9.C
【详解】
根据材料“1875年福泽谕吉在《文明论之概略》中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文明国家(如欧美等西方先进国家);第二类,半开化国家(如中国、土耳其、日本);第三类,野蛮国家(如澳大利亚、非洲等国家)。”可得出,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认为西洋文明高于日本文明,主张日本必须以西洋文明为目标,努力学习,急起直追,可见作出如此划分的意图是文明开化,C项正确;废藩置县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改革地税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殖产兴业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0.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统治者为维护自身利益只进行局部改革,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所以这两次改革都是不彻底的改革,A项正确;俄国1861年改革期间,用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革,而日本没有,排除B项;日本明治维新伴随有倒幕运动,排除C项;保留了封建残余,是两国改革不彻底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西方拿来……高薪聘请了大量外国技师”可知,明治维新在经济上,实行殖产兴业,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题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正是殖产兴业的内容,A项正确;明治维新时期没有极端崇洋媚外,排除B项;CD项都与明治维新相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明治维新后“共建有铁路2039英里”“四家大型私营铁路公司”“工厂企业由405个增加到3344个”这些现象均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原因与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有关,C项正确;“废藩置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地税改革,获得大量发展资金”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文明开化,改造日本教育文化”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措施,与近代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1)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事件: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唐: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
(2)政策: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好机遇,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3)事件:明治维新;原因:善于学习外来文明,善于借鉴先进文明。
(4)善于学习外来文化,不能实行全盘肯定和否定,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1)
特点:根据材料一“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国家,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结合所学可从对外开放,双向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来概括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事件:根据所学可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来回答汉朝对外交往的事件;根据所学可从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来回答唐朝对外交往的事件。
(2)
根据材料二“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影响:根据材料“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好机遇,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3)
根据材料三“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结合所学可知指出1868年起日本文明“可塑性”的事件是指明治维新。可从善于学习外来文明,善于借鉴先进文明来回答其出现“可塑性”的原因。
(4)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因此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善于学习外来文化,不能实行全盘肯定和否定,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等方面回答正确如何看待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
14.(1)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2)农奴制;为了保持沙皇俄国的大国地位。(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3)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4)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美来克星顿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2)
根据材料二“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当时阻碍俄国发展的制度是农奴制;根据材料二“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沙皇俄国的大国地位,沙皇正着手开始一项改革计划”可知,为了保持沙皇俄国的大国地位(或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3)
根据材料三“当日本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在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
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结合所学可知,这两次改革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点睛】
15.(1)战争爆发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对外扩张政策(或答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膨胀或日本制定大陆政策也可以)
(2)成功原因:良好的国际环境;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武士阶层发挥的重大作用;明治政府实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前提: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政权。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据“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得出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对外扩张政策(或答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膨胀或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2)第一问据材料二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据“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所有这些,使明治维新发生之时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得出良好的国际环境;据“……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介绍,学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得出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据“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他们在明治维新及其以后的日本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出武士阶层发挥的重大作用;据“幕府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先是改革教育制度,第二是进行大胆的宪政变革 ,废藩置县……在经济改革上,明治政府设立工部省,管理矿山、铁路等,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及培养技术工人”得出明治政府实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政治前提是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政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