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器物制作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西汉
2.19世纪末,清代学者王懿荣因病抓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刻有奇异文字,从而引出“一片甲骨惊天下”的中国古文字重要发现 这片“惊天下”的甲骨考证了( )
A.中药“龙骨”的药效显著 B.古代的雕刻技术很发达
C.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 D.我国从夏朝开始使用文字
3.历史悠久的汉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2017年10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是( )
A.《论语》 B.甲骨文 C.都江堰 D.司母戊鼎
4.十二生肖中的“狗”寓意温顺善良、忠诚吉祥。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出现于商朝的字体是
A. B.
C. D.
5.西周崇尚礼制,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来区分贵族等级,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表明西周社会( )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文明先进 D.等级森严
6.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了许多青铜面具、青铜站立人、青铜神树等精美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距今约3000年。在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00l号讲解员张国立与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为大家展示了三星堆重大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3号坑出土的一件青铜大面具,它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大的青铜面具。根据考古研究,青铜大面具的分铸技术和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另外,三星堆青铜器上的云纹、夔龙纹等,都是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这反映出( )
A.中原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相互影响
B.中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深刻影响
C.三星堆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原文化
D.三星堆文化的产生比较孤立而自成体系
7.文物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 B.
C. D.
8.下列通过观察右图而解读出的商朝的历史信息中,错误的是( )
(幸) 幸就是古代的手拷、脚拷
(执) 把手用“幸”拷起来
(劓) 用刀把鼻子割掉
A.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B.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商朝的甲骨文有象形、会意等多种造字方法 D.商朝为巩固统治制定酷刑
9.如图为“次”字的甲骨文,呈一跪坐的人张口而有东西溅出口外之状。这是不被嘉许的行为,故有次等的含义。这表明商朝时期( )
A.刑法异常残酷 B.非常注重礼节
C.思想封闭保守 D.文字已经成熟
10.据图可推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精书
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A.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B.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
11.小明在研究某段历史时作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小明研究的主题是( )
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 最初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 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首次发现
A.高超的青铜铸造艺术 B.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
C.中医药的发展历史 D.清代金石学的发展
12.“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13.如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宝物之一的司母戊鼎,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夏朝时期青铜制造的有力见证
B.是我国西周时代青铜器的精品
C.是我国“三星堆”文化的典型代表
D.是我国青铜文明的有力证据
14.某同学在学习“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时,做了如下笔记。你觉得他的笔记有误吗,请你帮他找出来( )
A.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B.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C.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D.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15.如下图中的文字,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这种文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商朝时期一直被使用到今天 B.直到近代才被人们发现和识别
C.记载的内容只涉及祭祀与战争 D.只运用象形这种造字方法
二、综合题
16.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生活在哪一流域? 图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
(2)图二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河南安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推断此碎片上的文字最有可能记录哪个朝代的历史?
(3)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7.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填写下面表格所缺内容。
朝代 开国之君 亡国之君 都城
夏 禹 ① 阳城
商 ② 纣 亳
西周 周武王 周幽王 ③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礼记 礼运篇》
(2)材料二所讲述的“大同”到“小康”,这两个时代有什么变化?
材料三 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工匠们正在铸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这项大型工程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从采矿、冶炼、运输、合金、铸造、修饰成形,过程漫长。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名。铸造这件832.84公斤的青铜器,前后各道工序均需大量熟练工人协作配合。所需金属原料至少在一千公斤以上,而且必须有巨大的熔炉。……鼎所在之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鼎”逐渐成为象征国家和权力的传国重器。
——《国宝会说话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列举国宝“后母戊鼎”承载的一则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周初的分封,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韦东超《朝贡体制和分封制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说明周初分封制的内容及所起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图片是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的主要青铜器,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B符合题意;夏朝、西周和西汉时期没有制造司母戊鼎,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C项符合题意;中药“龙骨”的药效显著,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雕刻技术,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我国从夏朝开始使用文字,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17年10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是我国的甲骨文,故选B;ACD与题意中的描述不符,排除。
4.D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商朝时,我国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因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故D符合题意;隶书起源于秦朝,故A不符合题意;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故B不符合题意;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青铜器有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制度。根据材料信息,“西周崇尚礼制,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来区分贵族等级,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表明西周社会等级森严,D项正确;题干信息不能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明先进,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6.B
【详解】
根据材料“根据考古研究,青铜大面具的分铸技术和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另外,三星堆青铜器上的云纹、夔龙纹等,都是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的分铸技术和合金比例等都与中原出自同一系统,可见中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B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三星堆文化影响到中原文化,排除A项;从材料看出三星推文化不是孤立存在而自成体系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7.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我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图A为司母戊鼎,它是世界已知的最重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的青铜器铸造业的发达,也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半坡原始居民制造陶器,C项文物与夏王朝有关,D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8.A
【详解】
根据图片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商朝的甲骨文有象形、会意等多种造字方法; 商朝为巩固统治制定酷刑。可是从解读出的商朝的历史信息中,不包含“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A项错误,符合设问,选A项;BCD项属于从解读能看出的商朝历史信息,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点睛】
9.B
【详解】
根据“呈一跪坐的人张口而有东西溅出口外之状。这是不被嘉许的行为,故有次等的含义”可知,材料表明商朝时期非常注重礼节,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刑法是否残酷,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封闭保守,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文字已经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可以看出,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并且前后字形有密切联系,一脉相承。A项正确;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C项错误,排除C项;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1.B
【详解】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故小明研究的主题是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B项正确;高超的青铜铸造艺与“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不符,排除A项;中医药的发展历史与“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不符,排除C项;清代金石学的发展与“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饮酒器“爵”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是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 制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冶炼技术,排除A项;材料与铸造工艺无关,排除B项;宗法体系强调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材料无法反映“宗法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体现商朝青铜铸造技术水平的高超,是我国青铜文明的有力证据,D项正确;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是对史实的客观叙述,排除。故选D项。
1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B项正确;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不是甲骨文,排除A项;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排除C项;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6.(1)黄河流域;司母戊鼎。
(2)商朝。
(3)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
【详解】
(1)依据图一信息可知,图一文物是半坡原始居民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图三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2)依据题干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河南安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可知碎片上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最有可能记录商朝的历史。
(3)综合题干问题的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认为我们应该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
17.(1)①桀②汤③镐京
(2)经济上,出现了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变化;政治上,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社会从稳定到战争开始增多等。(答出任意一点)
(3)大型的青铜器铸造需要强盛的国力做后盾;后母戊鼎的铸造花费的工匠、工序、金属原料和时间多;铸造后母戊鼎前,首先要有一个巨大的熔炉;青铜器上可以铸刻铭文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
变化: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4)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样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促进了民族融合。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朝开国之君是禹,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汤打败夏王桀,夏朝灭亡,夏朝的亡国之君是桀。②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汤打败夏王桀,夏朝灭亡,汤建立商朝,商朝的立国之君是汤。③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因此西周的都城镐京。
(2)根据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的“大同”到“小康”,这两个时代的变化在于政治上,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社会从稳定到战争开始增多等。
(3)根据材料三“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工匠们正在铸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这项大型工程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从采矿、冶炼、运输、合金、铸造、修饰成形,过程漫长。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工匠们正在铸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可知,大型的青铜器铸造需要强盛的国力做后盾;由“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名”,可知,青铜器上可以铸刻铭文等。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4)根据材料四“周初的分封,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分封制的内容是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样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