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18 牛和鹅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B.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C.鹅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在它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
2.“我”不再害怕鹅的原因是( )
A.金奎叔告诉“我们”鹅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不能让鹅欺负人,“我们”要给点厉害让鹅瞧瞧,这样鹅就不敢欺负人了。
B.因为“我”知道鹅来欺负“我”的时候,金奎叔就会来保护“我”。
C.鹅被金奎叔狠狠教训了一顿,再也不敢来欺负“我”了。
3.古诗中的孩子与牛。
牛是人类的朋友,与孩子的关系也是亲近的。古诗中就经常出现牧童的形象,下列诗句中没有写到“孩子骑在牛背上”的是( )
A.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宋·黄庭坚《牧童诗》)
B.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D.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袁枚《所见》)
4.有什么可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 )
A.作者明白了金奎叔是大人,所以觉得鹅把他看得很大,金奎叔才会不怕鹅。
B.有不同的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金奎叔的话,让我对鹅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鹅,我从此也不再怕它。
5.下列动物的“家”的名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窝 鸡窝 鸟窝
B.蚁穴 虎穴 鸟穴
C.羊圈 猪圈 狗圈
D.鼠洞 狗洞 蛇洞
二、填空题
6.根据课文《牛和鹅》内容,填写思维导图。
7.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课文《牛和鹅》按________的顺序来写。先写由于听信了他人的话,所以我们不怕________,害怕________。接着写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被鹅________,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________。最后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对鹅都改变了________。
(2)作者小时候从怕鹅到不怕鹅的经历,告诉我们( )(多选)
A.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B.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
C.不能相信别人的话。
三、语言表达
用作批注的方法品读句子。
批注也叫评点批注。“点”就是圈点,即对文章精彩的地方加上圈点。“评”就是评论,即对作品的思想或艺术等内容写出自己的意见或观点。“批注”即加批语和注解,指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
8.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①用圈点的方法找出第一句中能体现“我们”害怕的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评论的方法写出读这两句话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联想的方法写批注:用一句话描写你亲身经历的“害怕”时刻。
____________________
9.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这点”指的是什么?)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摔到池塘里去。(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具体对付鹅的方法吗?)记着,霖哥儿,下次可别怕它们。”
①句中的批注写出了批注人的疑问,我能联系上下文回答这两个疑问。
第一个批注中“这点”指的是________;对第二个批注,我的回答是 ________
②这段话应该读出( )的语气。
A.果断干脆 B.语重心长 C.亲切友善 D.愤愤不平
10.牛刀小试。(选做题)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事物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请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并照样子写一写。
例:牛——每前进一步,都有一个踏实的脚印。
——过分的忍耐,终究要生活在皮鞭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类文阅读。
斗鹅
列宁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不到五岁就识字了。上学前,他就成了图书馆的小读者啦!因为家里的书和杂志已经不够他读了。
有一天,列宁正兴(xīng xìng)冲冲地捧着刚借来的新书回家,快到门口时,遇到邻居养的一群大鹅。大鹅不知道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就跑着叫着,朝(cháo zhāo)着他扑了过来…
跑,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书扔掉,随便抓起一根棍子,就可以抵挡了。可是,不能!那样会把书弄坏的。于是,列宁把书紧紧地抱在胸前。
一只大白鹅摇摇晃晃地向他走近了,嘴里吭吭叫了两声,神气地向上翘(qiào qiáo)起尾巴,左右甩了几下,像喝醉了酒似(sì shì)的一步步逼近。这时,列宁急得躺倒在地上,脸朝天,用两只脚抵挡这群大鹅的进攻。姐姐听到叫喊声,赶来了,扶起了他。幼小的列宁,衣服虽然弄脏了,可看到手中的书被保护得好好的,一本也没有弄坏,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11.用“\”把短文括号里不恰当的读音画去。
12.用“~~~~”在短文中画出列宁“斗鹅”的句子。
13.读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抓住具体的动作描写作批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列宁的衣服弄脏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练习。
两个农夫
秋收后,地里的农活都干完了,农民们把打下的粮食收存起来并备好饲料,他们知道,冬天一下雪,就什么活也干不成了。每年到这个季节总是物价上涨,尤其饲料价格涨一倍不止。
一个老农这样盘算着( )天冷了,这会儿耕牛不干活,光吃不干,饲料又这么贵,不如现在把牛卖了,还有,备好的饲料也能卖个好价钱。等严冬过去,春耕开始时再把牛买回来。
另一个老农没有耕牛,但他也有自己的精心打算。他想( )这会儿冬天没活干,耕牛都吃闲饭。现在买牛,价钱便宜一半,不如这会儿就把牛先买下来,要是等到春天,这个价可就买不着喽!
两个老农都觉得自己的盘算很精明,于是,他俩成交了,买牛者为了养牛,还不得不把草料也都买下。
这场交易实际上是两个老农的才智和计谋的较量。
过了一段时间,在春天到来之前,买牛者的牛得了瘟病,他不得不把耕牛宰杀。卖牛者自认聪明得很,觉得牛卖的是时候,不然,像这样瘟疫一来,全亏了。村民们也互相传告说,卖牛的真聪明,买牛的可真亏了。此时买牛者也自认倒霉,他想,我真糊涂,怎么能在冬天买牛。
没过几天,卖牛者家里遭窃,不但钱财、粮食被抢劫一空,比遭瘟病更惨的是,这个老农连命都搭进去了。好端端的家庭破灭了,孤儿寡妇连生活都成了问题。村民们说,家里有现钱易遭灾啊!可怜的老农只想到卖牛的好处,他哪里能想到自己也会遭此大祸而一命呜呼!
两个老农谁聪明,怎样才算聪明,至今村里还议论纷纷。
15.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标点符号。
16.两个农夫都是怎么盘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两个农夫的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学生需对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一定理解,可根据语句中的关键词进行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手法,学生平时要多阅读,才能迅速判断出修辞手法。
A项:该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稻田”比作了“银毯”,形象写出了稻田在皎洁月色下的美丽状态,故A项正确;
B项:该句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虱子”比作了“车轮”,同时夸张地写出虱子的形态之大,故B项正确;
C项:该句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手法,故C项不正确。
2.A
【详解】
通过文中内容可知,“我”不怕鹅了是因为金奎叔的话。
故选A。
3.B
【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理解与掌握。
A 该句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牧童诗》,句意: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结合句意可知有提到“孩子骑在牛背上”。
B 该句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桑茶坑道中》,句意: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结合句意可知没有提到“孩子骑在牛背上”。
C 该句出自宋代雷震的《村晚》,句意: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结合句意可知有提到“孩子骑在牛背上”。
D 该句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句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结合句意可知有提到“孩子骑在牛背上”。
故选B。
4.B
略
5.A
【详解】
十二生肖的窝:鼠洞,牛棚,虎穴,兔窟,龙潭,蛇洞,马厩,羊圈,猴山,鸡窝,狗窝,猪栏。
6.(欺)(怕) 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详解】
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牛和鹅》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文章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文中,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学习了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应该从事实出发,正确地看待问题。
7. 事情发展 牛 鹅 追赶 赶走了鹅 态度 AB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要对学过的文章非常熟悉,对作者以及文学常识要有一定的积累,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也要非常熟悉,按照文章的结构进行作答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课文的内容。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牛和饿》,这篇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8. 不说话 贴着 悄悄地 示例:这两句话把“我们”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得很生动,把害怕的心理写活了。 我吓得像钉在地上一样动也不能动。
9. 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 示例:不是,这句话教给我们看问题的方法。 A
略
10.示例:橡皮——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牺牲了自己。
——一心只订正错误,耗费了大好的青春。
略
11.xīng zhāo qiáo sì
12.这时,列宁急得躺倒在地上,脸朝天,用两只脚抵挡这群大鹅的进攻。
13. “摇摇晃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大白鹅走路的样子。 “叫”“翘”“甩”是对大白鹅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大白鹅神气的样子。
14.因为他爱书,手中的书被保护得好好的,一本也没有弄坏。
11.兴(xìng)冲冲:形容兴趣很浓。朝(cháo):向着,对着。翘(qiào):头向上仰起。似(shì):跟某种情况或事物相似。
12.阅读题填空解题思路:1.读问题,弄清考查要点,以便能带着问题看文章。这样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2.速浏览全文,掌握全貌,注意发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3.读原文,捕捉相关信息词,掌握短文细节内容。
13.动作描写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
14.分析原因的方法:1.从因果中寻求答案。2.从人物的品格中寻求答案。3.结合文中具体事例来分析。4.从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寻求答案。
15.: :
16.一个老农这样盘算着:天冷了,这会儿耕牛不干活,光吃不干,饲料又这么贵,不如现在把牛卖了,还有,备好的饲料也能卖个好价钱。等严冬过去,春耕开始时再把牛买回来。 另一个老农没有耕牛,但他也有自己的精心打算。他想:这会儿冬天没活干,耕牛都吃闲饭。现在买牛,价钱便宜一半,不如这会儿就把牛先买下来,要是等到春天,这个价可就买不着喽!
17.买牛者的牛得了瘟病。卖牛者家里遭窃,家破人亡。
18.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同时还要预测一些偶然的因素。
15.
本题考查的是在文段中加入合适的标点符号,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内容进行分析,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即可,注意在心理活动之后用冒号即可。
16.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的内容“一个老农这样盘算着:天冷了,这会儿耕牛不干活,光吃不干,饲料又这么贵,不如现在把牛卖了,还有,备好的饲料也能卖个好价钱。等严冬过去,春耕开始时再把牛买回来。”“他想:这会儿冬天没活干,耕牛都吃闲饭。现在买牛,价钱便宜一半,不如这会儿就把牛先买下来,要是等到春天,这个价可就买不着喽!”可以得出两个农夫的打算。
17.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的内容“过了一段时间,在春天到来之前,买牛者的牛得了瘟病,他不得不把耕牛宰杀。卖牛者自认聪明得很,觉得牛卖的是时候,不然,像这样瘟疫一来,全亏了。村民们也互相传告说,卖牛的真聪明,买牛的可真亏了。此时买牛者也自认倒霉,他想,我真糊涂,怎么能在冬天买牛。”可以得出,两个农夫的结果是买牛者的牛得了瘟病。卖牛者家里遭窃,家破人亡。
18.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的分析 ,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同时还要预测一些偶然的因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