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24*黄继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
她 地说着,就像清泉潺潺地流淌。
A.细声细气 B.声如洪钟 C.唠唠叨叨 D.结结巴巴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依次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战役 屡次 摧毁 晕倒
A.yì lǚ cuī yūn B.yù lǔ chuī yūn
C.yì lǚ chuī yùn D.yù lǔ cuī yùn
3.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天快亮了,规定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 )
A.法规,单程 B.计划,谋划 C.劝告
4.下列词组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激烈 占岭 凶猛 枪弹
B.注视 全部 任务 紧屋
C.手雷 消息 炮弹 浓烟
D.匍匐 重任 冰苞 晕倒
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勤劳(qín) 卒业(zú) B.单于(chán) 解剖(pāo)
C.哭泣(qì) 主宰(zǎi) D.战役(yì) 摧毁(cuī)
二、填空题
6.认真观察成语中“惊天动地”第二和第四个字的特点,然后完成下列成语。
喜( )厌( ) 忆( )思( ) 化( )为( )
瞻( )顾( ) 声( )击( ) 扬( )避( )
7.佳句赏析。
(1)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文中数字和省略号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黄继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张开双臂,向着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段文字通过对黄继光的________描写,表现了黄继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3)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战士们向海涛一样,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这段话通过描写战士们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用加点字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句子加工厂
(1)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①沉沉黑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继光怎么不是一位英勇的战士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张开双臂,向喷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乡下一间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倾听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着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突然,“滴答”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上瞧,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来人呀!”
“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滴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名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要不,我去关照一下,让他不要让水流下来?”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先生正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
啊!原来贝多芬练得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好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感叹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是位伟大的音乐家。”
10.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1.在文中用“ ”画出描写钢琴声优美的句子。
12.旅客为什么不让服务员打扰贝多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楼上滴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爱读书的毛泽东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全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的主要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重温;就是到了晚年,他对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上画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所以,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两遍、三遍的圈记。他最喜爱的书籍是《资治通鉴》,据说读了十几遍,甚至很多片段能背诵下来。他也很喜欢读《红楼梦》,他说“不读五遍,不要评价《红楼梦》”。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符号,做批注,写读书笔记以及在原书上改正错误。毛泽东读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以致用,能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他的文章大气磅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为鼓舞人民的号角,打击敌人的利器。
14.这篇短文向我们介绍了毛泽东最主要的读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用 和 来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 。
17.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此题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
细声细气形容声音柔软轻细。
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唠唠叨叨说话啰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结结巴巴形容说话不流利。也比喻凑合,勉强。
结合所给句子后半句“像清泉潺潺地流淌”的描述,由此可以看出应该是她说话细声细气。
2.A
【详解】
考查汉字字音。
战役:zhàn yì,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或全部目的,在统一指挥下进行的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的作战行动。
屡次:lǚ cì,副词。一次又一次地。
摧毁:cuī huǐ,用强大的力量彻底破坏;毁坏。
晕倒:yūn dǎo,指因头晕而站立不稳倒在地上。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的辨析。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规定”的意思是对某一事物做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与计划。“规”的意思是计划,谋划。
4.C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A.有误,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故“占岭”的“岭”应该是“领”。
B.有误,紧握:指紧紧地拿在手里。故“紧屋”的“屋”应改为“握”。
C.正确。
D.有误,冰雹:是一种从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冰块或冰疙瘩,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直径一般为5-50毫米,最大的可达10厘米以上,形状多数为球形。冰雹也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枝叶、茎干和果实产生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歉收。故“冰苞”的“苞”应改为“雹”。
5.B
略
6. 新 旧 苦 甜 险 夷 前 后 东 西 长 短
略
7. 黄继光行进非常缓慢,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 顽强与坚毅 动作 视死如归 声音 气势 勇猛
略
8. 黄继光注视着火力点。 上甘岭战役不能不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略
9. 池塘里的荷花开了,它们好似一个个美丽的仙子,又好像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那棵大柳树在春风中笑弯了腰。 黄继光是一位英勇的战士。 他堵住枪口。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首先应注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再注意句子结构。
(2)本题考查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本题考查学生缩写句子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10.贝多芬弹琴
11.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着大地。
12.旅客不想打扰贝多芬练琴,并且想亲自看看贝多芬是怎样弹琴的。
13.贝多芬为了冷却自己弹得发烫的手指,把手放在冷水里冷却,由于太紧张匆忙,导致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略
14.三复四温,不动笔墨不读书。
15.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全书且能学以致用。
16.他的文章大气磅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为鼓舞人民的号角,打击敌人的利器。 号角 利器 毛泽东的文章 毛泽东的文章大气磅礴
17.我们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