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1 08:4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
1.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下列图片中不能作为此论断研究史料的是( )
A. B.
C. D.
2.历届政府均采取措施加快新疆的建设和发展步伐。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标志是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长城的修建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刺史的设置
3.《后汉书》记载:“大秦国,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隶属者数十。”汉朝时,人们对大秦(即罗马帝国)的认识得益于( )
A.神话和祖先传说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汉武帝武力征服 D.阿拉伯人的介绍
4.不仅仅是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神奇玩意感兴趣,埃及女法老克利奥帕特拉也曾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酷爱丝绸制品。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丝绸是古代欧洲最畅销的日用品 B.亚洲统治者以穿丝绸为时尚
C.丝绸之路成为欧亚非联系的纽带 D.古罗马与古埃及手工业落后
5.新疆古称西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
A.秦朝 B.三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晋朝
6.七年级同学在商量出版一期“汉武帝”专辑的板报,其中有四幅画是描绘汉武帝与朝臣议事的场景。请你指出下列相关的场景说明中没有历史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①颁布“推恩令”②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③商议修长城④商讨派谁出使西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辽东郡 B.丝绸之路 C.西域都护府 D.丞相
8.古典诗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汉代西出“玉门关”“阳关”所指的地域是( )
A.长安 B.大秦 C.西域 D.匈奴
9.下表所列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的交往内容(部分),对这些交往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西传 西域东传
冶铁技术、凿井术、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及其手工业品等 葡萄酒酿造法、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胡萝卜、蚕豆、骆驼、驴、骡、汗血马、乐曲、舞蹈、胡服、胡床、琵琶、胡迪等
①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 ②使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
③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④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古丝绸之路”开通于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1.导演在拍摄电影《张骞》时,其中有一场戏是“张骞拜别汉武帝”,该场景中最不适合摆放的道具是
A.瓷器 B.核桃 C.丝绸 D.铁剑
12.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卫青出击匈奴 ②班超经营西域 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④陈胜吴广起义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13.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点有( )
①孟加拉湾 ②非洲东海岸 ③印度半岛南端 ④锡兰(今斯里兰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西汉时,西域的核桃等农作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胡琴等乐器进入汉族的生活;汉朝军队使用的“坎儿井”技术在新疆逐渐推广。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实行和亲政策 D.设置西域都护
15.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和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瓜果、汗血马、毛皮和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增强了中国与南非的交流 B.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使西方造纸技术传播到中国
二、综合题
16.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蜿蜒伸展,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版图上从容铺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有利于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二:“一带一路”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1)历史上谁对开辟丝绸之路贡献最大。
(2)根据材料一,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区(地点)。并概括“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A:______B:_____F:_____
作用:_____。
(3)这一历史事件是在那个皇帝统治时期。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的官职是什么?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4)根据材料二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
——摘编自吴于盧、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图1西汉___路线图
材料三 丝绸从原产地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 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 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两次出使时长上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找出西汉的都城,并给该图1中名称标上最恰当的名称(写在答题卡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中“原产地”指哪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产地”也得到了哪些文明成果?
(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评价张骞。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举世文明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与秦始皇有关,不能作为论断“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B项符合题意;为了加强超痛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A项;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排除 C项;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更好地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建立了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无关,排除;故选A。
3.B
【详解】
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中西方文明的桥梁,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汉朝时,人们对大秦(即罗马帝国)的认识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就在大秦,B项正确;神话和祖先传说,与人们对大秦的认识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没有武力征服大秦,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项。
4.C
【详解】
根据材料“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神奇玩意感兴趣……埃及女法老……酷爱丝绸制品”可知,材料说明东方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非洲等地,丝绸之路成为欧亚非联系的桥梁,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最畅销”,排除A项;亚洲统治者,与材料“罗马人……埃及女法老”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古罗马与古埃及手工业落后,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项正确;秦朝是西汉之前的朝代,没有对西域正式管辖,排除A项;三国时期和晋朝都在西汉时期之后,排除BD项。故选C项。
6.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①②④正确;秦始皇时期为了抵御匈奴,下令修建万里长城,汉武帝时期并没有修筑长城,而是派卫青、霍去病等人反击匈奴,③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符合题意;辽东郡的设置与新疆无关,A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路,B不符合题意;丞相是在中央设置的官职,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8.C
【详解】
两汉时期西域是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9.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手工业产品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动植物、用品和技术等传到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品种,推动西域社会的进步,促进中国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①③④说法正确,C项符合题意;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且不符合史实,②说法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核桃才传入中国,B项符合题意;商代已经产生瓷器, 排除A项;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有的铁制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①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②班超经营西域是在东汉; ③公元前60年,汉代设置西域都护;④陈胜吴广起义是在秦末。④①③②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汉代有两条海上丝绸之路。一条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孟加拉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不是最远地点,①错误,排除AC两项;海上丝绸之路没有到达非洲东海岸,②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点睛】
14.A
【详解】
依据材料“西域的核桃等农作物逐渐在中原栽培”、“汉朝军队使用的‘坎儿井’技术在新疆逐渐推广”可知,反映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A项正确;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西汉时期与西域没有实行和亲政策,排除C项;设置西域都护是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不符合材料“直接得益于”的限定,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5.B
【详解】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题干文字体现了丝绸之路开辟以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而非仅指南非,排除A项;西域都护的设置,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与题干“丝绸之路”不符,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国的丝织品和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可知,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张骞
(2) 长安 河西走廊 大秦 促进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
(3)汉武帝 西域都护 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4)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最远至欧洲(大秦),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史称丝绸之路;因此历史上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贡献最大。
(2)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人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字母代表的地区(地点),可知A长安;B河西走廊;F大秦;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促进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这一历史事件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的官职是西域都护,它的设置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4)
根据材料二,由“‘一带一路’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可知丝路精神的核心是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1)第二次出使的用时更短(快);西汉国力更加强盛了,或答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打败了匈奴等意思相近均可。
(2)长安;丝绸之路。
(3)中国;玻璃器皿、葡萄酒、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其它如核桃、苜蓿等亦可。
(4)张骞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张骞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等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历经12年,第二次是4年就回国,说明第二次出使时间用时更短。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打败了匈奴,为同年张骞出使西域扫清了障碍。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的都城是长安。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丝绸之路路线图。
(3)
根据材料三“丝绸从原产地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结合所学可知丝绸的原产地是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原产地”获得的文明成果有从罗马传来的玻璃器皿、葡萄酒,还有核桃、苜蓿等作物的传入。
(4)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张骞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等方面进行作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