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2《赶圩归来啊哩哩》︳人音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2《赶圩归来啊哩哩》︳人音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4-11 14:2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学 科: 音 乐
年 级: 五 年 级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学校:
姓名: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九册第二课
课时:第一课时
年级:五年级
类别:表现创造类音乐课
教材分析:
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选自人音版第九册第二课《农家乐》,本首歌曲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中的衬词“啊哩哩”贯穿全曲,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旨在通过学生欣赏、演唱、合作表现、参与二度创作、知识拓展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中各有所获,也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信、乐学。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感受音乐、享受音乐、体验音乐、感悟音乐提供平台。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努力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同时,在设计本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资源整合、合作创新的新教学理念,我还安排了“创编歌曲”和“教学延伸”两个环节。在创作活动中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意识,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延伸中我力图将课内向课外延伸,使教学变得更加开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能感受音乐中的力度速度的变化;能够体验音乐情绪的变化,具有了一定鉴赏和表现的经验。对打击乐器伴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也养成了聆听及听唱音乐的习惯,因此,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和“引导”的工作就行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彝族音乐明快活泼的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奏等多种形式来感受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欢乐气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能用欢快、活泼、热烈的语气及情感演唱好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并能准确地表现出上波音;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创造及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热情的语气及情感演唱好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并能从歌曲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准确的唱好歌曲中的上波音及不同音高位置的“啊哩哩”。
教具准备:
1、教科书、教案
2、多媒体教学课件、衬词贴纸
3、打击乐器
教学方法:
听唱法、情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欣赏与感受。
1、师演唱民歌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导入彝族。
2、播放彝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并配以师的讲解。
师: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也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广西等省区。那里的人们性格奔放、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族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你们看!这就是他们身着盛装赶集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师来演唱民歌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调动起学生的听觉兴趣,也将歌曲的旋律潜移默化的渗透给了学生,从而更容易投入到课堂中去。通过观看彝族风土人情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彝族的民族文化特点,运用赏听结合方式触动学生对彝族风土人情和彝族歌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下阶段学习做以铺垫。)
学习与体验
1、初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从小朋友的歌声中感受一下彝族人赶集时的欢乐!
(1)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
师:歌曲的情绪非常的?(欢快)
(2)解决“赶圩”与“啊哩哩”的意思
师:“圩”在彝族指的是集市,那么“赶圩”就是?(赶集)。
师:歌曲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哪一个?(“啊哩哩”)
“啊哩哩”是一个语气衬词,表示很开心很快乐的意思。
2、复听(1段)。 师在“啊哩哩”处做不同位置的拍手动作。
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啊哩哩”处做不同位 置的拍手动作。)
请同学们也来试一试(提醒学生拍手时轻巧一些)。
用动作体现1、3句后上扬的音。(做翻手的动作)
再听(1段)。请学生在“啊哩哩”处边拍手边将其唱出来。
4、分段。
师:歌曲根据情绪变化可以分成几部分?
(两部分。第一部分:活泼欢快。第二部分:热情奔放。)
分段学唱并处理。
(1)学唱第一部分
a、分句学唱。
b、处理上波音的唱法。(上波音属于装饰音,唱时不占时值)。
c、处理情绪与声音。
师:日落西山,很多人赶集归来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怎么样?(别提多开心了!)那你在唱这一段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演唱?(师用两句不同情绪的声音演唱请学生去感受体验应该用哪一种声音。)
你们唱老师听听!(要求用欢快弹跳以及收敛的声音来演唱。)
师:蜜一样的生活,花一样的彝家女,那你在唱这一段的时候声音要怎么样呢?(甜美)
( 2)学唱第二部分
a、分句学唱。
b、处理情绪与声音。
师:第二部分你要用什么样的声音?(兴奋、热情、放开一点)
生演唱第二部分。
师:不错,我们就用这样的声音,欢快收敛的,兴奋热情的,还要注意装饰音。
跟琴完整演唱歌曲前两段。
( 3)引导学生感受3、4段歌曲情绪与第1、2段相同。
( 4 )完整演唱4段歌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着重在于激发情绪,领悟音乐旋律的美感。具体通过说、听、唱、想、做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
三、创作与表现。
打击乐器伴奏。
a.出示双响筒、串铃、三角铁的三条节奏型。
引导学生分别拍出三条节奏。
b.请学生讨论怎样为歌曲伴奏。
c.出示歌谱对应的节奏。
引导各小组合作为歌曲伴奏。
添加二声部衬词。
a.了解衬词作用。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啊哩哩”是一个语气衬词,衬词在歌曲中会起到一个渲染气氛、补充情绪的作用。“啊哩哩”师彝族歌曲中最有特色的衬词,那大家来想想,你还知道那些比较常见的衬词?
b.创编二声部衬词。
引导学生将衬词“啊哩哩”与“呦”添加到歌曲第二部分。
c.分声部合作演唱。
师:3、4组同学演唱第一声部,1、2组同学演唱第二声部。
(设计意图:力求彰显情感,引导创编,鼓励表现、全面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在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更深切的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歌曲情绪、力度、内涵的体会,使他们的表现更加投入、更有表现力。)
四、拓展与小结。
1、聆听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师:最后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合唱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演唱形式的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也深刻体会到了民族歌曲的艺术魅力。但对于浩瀚的民族音乐海洋而言,我们今天的学习只是冰山一角。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音乐!
(设计意图: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彝族音乐文化特点,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兴趣的探索上,使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对合唱版本的欣赏聆听更加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板书设计:
赶圩归来啊哩哩
上波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