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人音版第五课《赞美的心》第二课时龙的传人教学设计
授 课 人
教材分析 《龙的传人》是九年义务教材(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赞美的心》中的一首歌曲。这是一首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歌曲,写于1978年。由台湾著名的歌手李建复首唱,经香港歌手张明敏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深情演绎,随后歌曲传遍中国,龙的传人继而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别称。它的歌词本身糅合了浓厚的民族情感,“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是这首歌曲的核心,也是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充分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怀念。歌曲旋律流畅、自然、节奏平稳,气息宽广,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它是由结构相同的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有四个乐句,每句两小节,非常工整对称。每个乐句的旋律进行全部是平稳的级进,节奏也几乎完全一致。二、三、四乐句都是由第一乐句的重复和变化而来的。这首歌曲音域只有一个大六度,旋律音调非常接近语言音调,再加上固定的节奏型,使歌曲富于叙事性:歌曲采用了适宜抒发细腻情感的小调式,从而加强了歌曲的抒情性。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对所接触到的音乐也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对于自己喜欢的歌曲会非常有兴趣的进行演唱,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面毕竟有限,所以教师应该从各方面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体验不同体裁音乐所带给他们的不同美感!
教学设计思 想 本课以《赞美的心》为主题,体现了进入六年级的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已从感性 向理性发展,爱国主义情感也更加理性。本首歌曲通过学习演唱,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知道自己的“根”,也是为下一课的主题《两岸情深》的学习作情感的铺垫。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 型 教唱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演唱活动, 在活动中继续学习用自然流畅而又充满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通过相关资料听赏、演唱,交流等方式的学习,学会以情带声,了解相关爱国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根”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潜移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策略与手段 我预设将难点分散在教授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突破。
课件资源 挖掘和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及图片
教 法 讲授法、互动法、练习法
学 法 合作学习法、循序渐进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 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教学导入(一)、感受(二)、了解 1、播放关于龙的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2、继续欣赏关于龙的图片,了解在中华大地上,龙的形象深深的扎根于华夏子孙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听音乐进教室,欣赏关于龙的图片。欣赏关于龙的图片,了解相关知识。 创设场景,通过欣赏图片,了解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新授《龙的传人》1(一)、初听全曲,感受歌曲情绪(二)、欣赏张明敏在春晚上的演唱 (三)学唱歌曲,比较、分析旋律。(四)有感情的演唱,表现歌曲 完整播放全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情绪。教师提问歌曲情绪,速度简介歌曲:龙的传人歌词作者,侯德健,台湾省音乐人,他在创作《龙的传人》这首歌的时候,当时是1979年,正式中美建交,美台断交之时,词曲作者得此消息后,心情感到非常沉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悲愤的心情写出了这首歌。
引导学生从歌词中知道“龙的传人”的根,引起学生共鸣。
跟琴模唱,找出旋律中相同的地方。再唱,感受旋律进行,说说从哪句开始,情绪产生了变化。教师过渡语: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样一个古老、文明而又美丽的国家,我们大家都深深的爱着她。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可随音乐自由摇摆身体,或加一些动作。学生自己独唱,或小组合作演唱
初听《龙的传人》全曲。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学生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学生欣赏,了解,感受引起共鸣。跟琴哼唱学习歌曲。再次哼唱,交流学生完整演唱,可随音乐轻摇身体,或做一些抒情动作来抒发感情。小组合作或自由独唱 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情绪通过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再次欣赏,激起共鸣模唱旋律,学习歌曲,分析旋律。感受情绪变化不拘泥学生,让学生有抒发情感的机会,更好的诠释歌曲。
三、拓展 播放王力宏翻唱的《龙的传人》。播放张明敏《我的中国心》 欣赏两首好听的歌曲 通过欣赏两首歌曲,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喜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四、小结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龙的传人》,通过这节课,相信大家对于“龙”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时代在进步,令人骄傲的是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正在崛起,腾飞,而同学们的努力学习,正是这条巨龙腾飞的不竭动力! 学生小结本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提出希望,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五、下课 下课,师生再见,唱着歌曲出教室 师生再见,唱着龙的传人出教室 回归本课歌曲。
板 书设 计 多媒体课件展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