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
教学内容
1.认识民族弹拨乐器古筝。
2.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
教材分析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古筝曲。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 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古筝独奏曲。乐曲的来历有说是娄树华( 1907—1952)根据古曲《归去来》改编而成,有说是金灼南( 1882—1976)根据山东传统筝曲改编而成。目前这首名曲的作者很难定论。
《渔舟唱晚》这一曲名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千古佳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蠡是指鄱阳湖。这句古文的意思是:渔船上的渔夫在傍晚歌唱,声响达到鄱阳湖最远处。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在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无比优美的时刻,渔人满载着劳动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快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乐曲为多乐段、多主题结构,全曲可分为三段体,具体呈现为 A+B+C+ 尾声。
第一乐段。第一乐段是全曲的“起始”部分(见谱例1)。全段节拍较为自由,共运用了三 种节拍为交替节拍。富于变化的节拍使得旋律行进更加自由流畅。 第一乐段的旋律非常具有歌唱性,前两乐句为变化重复。较为自由的节拍、 平稳流畅的曲调、相对舒缓的节奏,加上古筝委婉高洁的音色和运用慢板奏出的 韵致悠扬的旋律,造就了第一乐段宁静幽雅、意韵深远的听觉感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碧波万顷、帆影点点的“唱晚”景象。
第二乐段。第二乐段共分为三个乐句(见谱例2),采用交替的节拍,是乐曲“承”的段落。这段旋律从第一段旋律发展而来,用按、揉两种指法相配合,奏出的清角音“ f a”增添了调性色彩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花指”(*)奏法增加了音乐的韵味。随后( b、 c)两乐句旋律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中层下落,但两 个乐句节奏律动形态有差异。两个乐句在进行中打破了原有节拍的强弱规律。运用弱起,以乐汇为动机不断下行模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满载而归的喜悦情景。
第三乐段。第三乐段是乐曲的“转折”段落, 拍,运用了一连串的动机模进。 旋律采用复式递升递降的发展手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本乐段突出 运用了古筝特有的按、滑、叠,揉的催板奏法,形象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 溅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尾声 尾声为乐曲的“合”部分。音乐在达到高潮后突然切住,速度徐缓,下行的旋律又把我们带回到“两岸青山暮,江心秋月白”的恬静愉悦的气氛中,乐曲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全曲是徵调式),给人以曲终然意韵无穷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对音 乐有了一定的记忆、听辨能力,对乐曲的情绪有了较强的感受能力,也具备了一定 的演唱和识谱能力,但分析乐曲和对乐曲的表现能力都略显不足,大多数学生能 做到安静地聆听音乐,还需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音乐要素,感受速度、力度等音乐 要素对于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意境的作用。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及乐器,体会古典音乐的雅致韵味,激发学生 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主动接受意愿,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能够通过微课和学生现场展示认识民族弹拨乐器———古筝,了解其历史、 外形、构造、音色,以及常见的演奏技巧。
引导学生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和作品情感的变化中,通过聆听、 对比、演唱等方式,分析、理解这些要素的表现作用,用规范的音乐术语描述自己 对音乐的感受,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教学重点
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民族弹拨乐器———古筝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自 主学习了解音乐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音乐要素,感受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对于塑造音乐 形象,表现音乐意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递升、复式递降的旋律创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筝(具体内容见微课《古筝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件乐器吗 (手指古筝)
生答略。
师:对,就是民族乐器古筝,我们先通过一段微课来了解它吧。
(播放微课。)
二、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欣赏一首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
(点课件PPT,贴板书课题。)
师:听完以后请大家来谈一谈对乐曲的初步感受。
初听乐曲
(点课件PPT,播放全曲。)
(三)介绍乐曲来历以及创作背景
(点课件PPT。)
师:有关乐曲的由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种认为是娄树华根据古曲《归去 来》改编而成,另一说法是金灼南根据多首山东传统筝曲改编而成。
(点课件PPT。)
师:曲名《渔舟唱晚》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蠡是指鄱阳湖。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时分,晚归的渔夫唱起了歌儿,歌声响彻鄱阳湖最远处。
(四)分段聆听。
聆听第一乐段。
(1)感受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首乐曲为多乐段、多主题结构,我们先来聆听第一乐段。
(点课件PPT。)
师:在聆听时想象乐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点课件PPT,播放第一乐段。贴板书“第一乐段”。)
师:孩子们的音乐想象力真丰富呀。夕阳的余晖为天空抹上了一笔灿烂的晚 霞;一望无际的湖面波光粼粼;远处,几片晚归的渔帆隐约可见……
(2)感受情绪。
师:你觉得第一乐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回答。
师:你们都说的很好。这一乐段的情绪可以用“宁静”或“平静”来形容。
(贴板书“情绪”,根据学生回答写板书“宁静”或“平静”。)
(3)复听第一部分,感受速度。
师:让我们再一次聆听第一部分,请你们随音乐挥拍感受它的速度是怎样的
(点课件PPT,播放第一乐段乐曲。)
老师带领学生挥拍感受乐曲的速度。
师:你们感受到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请用准确的速度术语来说一说。
生回答。
师:这一部分音乐的速度是慢板。
(贴板书“速度”,根据学生回答写板书“慢速”或“慢板”。)
(4)唱a主题。
师:音乐以舒缓的慢板体现了“晚”的静谧,这是第一乐段中的a主题。
(点课件PPT,展示谱例片段。)
师:让我们一起随着琴声唱一唱。
老师弹琴带着学生唱一唱。关注音准、节奏。
(5)感受民族五声调式。
师:在这段旋律中出现了哪几个音
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来。
师:在这段旋律中出现了1、2、3、5、6五个音,这就构成了我国特有的民族五声音阶。
(贴板书:民族五声音阶。)
(6)体会古筝演奏技法中“按”“颤”对于音乐表现的作用。
师:由五声音阶构成的旋律最适合用古筝来演奏。下面听一段演奏a主题,你们能听出其中运用到了哪些古筝的演奏技法。
演奏片段。
师:你们听出来运用了什么演奏技法
生回答。
请演奏的学生公布答案:“按”“颤”。
师:你们觉得这种演奏技法让乐曲有了什么变化
生回答。
师:这些技法的运用,让乐曲更加的柔美,也更具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味。
(7)复听第一部分。
(点课件PPT。)
师:第一乐段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碧波万顷、帆影点点的“唱晚”景 象。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乐曲,可以随着音乐小声吟唱。
(点课件PPT,播放乐曲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
播放第一段时老师带领学生用“ en”轻声吟唱,播放第二段时做划桨的动作。
聆听第二乐段。
(1)初听第二乐段,找到清角音。
(点课件PPT,出示谱例。)
b主题
师:这是第二乐段中的b主题,请你们一边看乐谱一边聆听,找一找除了民族 五声音阶的五个音外又出现了哪个音
老师用钢琴弹奏旋律片段,学生听后回答。
(点课件PPT,“4”加红框。)
师:对,增加了一个“4”。
(在板书音阶中添写“4”。)
(2)感受清角音。
师:我们再来唱一唱,感受加入了“4”以后的变化。
老师单手弹琴带着学生一起唱。
师:请你说一说“4”这个音出现后的变化。
学生谈谈听觉感受。
师:“”的加入增添了调性色彩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
(3)复听第二乐段,感受情绪。
师:第二乐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速度和第一部分比较起来有没有变化 让我们再来听一听。
(点课件PPT,播放第二乐段,老师带领学生挥拍。)
生回答。
师:在第二乐段中速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仍用慢板表现出“唱”的悠闲自得。
(根据学生回答,写板书“悠闲”“慢板”。)
聆听第三乐段。
(1)初听第三乐段,感受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师:接下来我们将聆听音乐的第三乐段,请你们注意感受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点课件PPT,播放第三乐段。)
师:这一部分音乐在速度和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生回答。
师:对的,速度逐渐加快到快速,力度也随之增强。
(写板书“渐快→快速”。)
(2)复听第三乐段,感受情绪,想象画面。
师:随着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增强,音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我 们再来听一听第三乐段。
(点课件PPT,播放第三乐段。)
生回答。
(点课件PPT。)
师:听着这段音乐,宛如渔舟飞快地扬帆前进,橹桨声、流水声、渔歌声交织在 一起,好一幅百舟竞归的热闹场面。
师:请你们用一个词语总结出这一乐段的情绪。
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写板书,“热闹”“欢快”。)
(3)了解“复式递升、复式递降”的旋律创作手法。
师:这样热闹的场景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我们来看看第三乐段的c主题。
(点击课件PPT,出现旋律片段一。)
c主题
师:请你们听琴声一边画旋律线一边唱旋律。
教师单手弹旋律,一边画旋律线,带领学生唱旋律片段一。
师:你们发现旋律发展有什么规律
生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就一边唱一边在黑板上画旋律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段旋律以两个音为一组盘旋上升,我们把它叫做 “复式递升”。
(贴板书“复式递升”。)
师:富于变化的旋律仍然在进行,请看。
(点击课件PPT,出现旋律片段二。) c主题
师:请你们一边唱一边划旋律线。
教师单手弹旋律,一边画旋律线,带领学生唱旋律片段二。
师:你们发现旋律发展有什么规律 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发言。
师:对,这一段旋律以两个音为一组盘旋下降,我们把它叫做“复式递降”。
(贴板书“复式递降”。)
(4)体会“花指”这种演奏技法对于音乐表现的作用。
师:在这一段旋律中,多次出现这种像小花一样的符号。这表示古筝特有的技法。请欣赏演奏演奏。
演奏示范。
师:你们知道这种技法叫什么吗
生回答。
公布答案“花指”或“刮奏”。
师:你们觉得这种演奏技巧让乐曲有了什么变化
生回答。
师:“花指”的技巧非常形象地模拟出流水之声,使整个乐曲充满一种“动感”。
师:第三乐段旋律采用复式递升、复式递降的发展手法,多次反复,速度逐渐 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再加上古筝特有演奏技法,形象刻画了渔舟近岸、渔歌飞扬 的热闹景象。
(点击课件PPT,播放音乐第三乐段含尾声。)
聆听尾声。
(点击课件PPT。)
师:最后呈现的是本曲的尾声。你们感受到速度有什么变化
生回答,如果答不出来,就单独播放尾声。
师: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生回答。
师:尾声部分,速度突然放慢,下行的旋律又把我们带回到“两岸青山暮,江心 秋月白”的恬静气氛中。
(写板书“慢板”“恬静”。)
三、完整聆听。
(点课件PPT。)
师:水畔暮山衔夕阳,归舟返棹沐霞光;渔歌阵阵相呼应,声响调高传远方。 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这优美而富有韵味的音乐吧。
(点课件课件PPT,播放全曲。)
四、小结及拓展。
(点课件课件PPT。)
师:《渔舟唱晚》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曾被改编为小提琴曲和 电子琴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去了解。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