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教育凭证
冯建军
教育凭证,又称为“教育凭单”、“学券”、“教育券”。它是由米尔顿·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教育凭证”制度指的是:“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这样,家长们就能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再加上他们所自愿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教育劳务可以由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关或非营利的教育机关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的计划必须维持某些最低标准,很像目前对饭馆的检查,要求保证最低的卫生标准那样。”
教育凭证思想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出现的选择教育运动和80年代后期的择校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择校”被看做是实施教育凭证制度的一个重要载体。教育凭证的核心思想是:改变公立教育制度,打破国家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体制的重心从“生产者中心”转变为“消费者中心”,使家长和学生可以到教育市场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是政府的一种政治控制形式。为了确保国家的控制能够得到实施,最好的措施是发挥政治的作用,通过科层制管理对学校实行正式的管制。因此,公立学校既是科层制的,又是政治化的,二者紧密相连。但是科层制的问题是:学校层级高度分化、规则繁琐、过于形式化,以至于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和专业化消失殆尽。政治化是科层制的内在支撑,也正是管理学校的这种特定的政治化制度促成并固守它的科层体制。择校制度的改革者认为,如果公立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不变动,改革根本无法取得成功,因为问题就出在学校制度上,是国家的“民主管理制度”造成了这些问题。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基于市场化重构整个教育体制,该体制应以学校自主权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为中心,而不应以国家直接的民主管理为中心。
教育凭证的引入,可以变公共教育资源“政府—学校—学生”的传统配置模式为“政府—学生—学校”的新型配置模式。实施教育凭证制度,使每个学生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选择就学的学生人数决定一个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多少。学校之间因为学生人数不同,总体资源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与其学生人数是相匹配的。实施教育凭证制度,把政府强制以某种形式入学(比如“就近入学”)的方式改变为“自由择校”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而且会引起学校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促使学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以更优质、更多样的服务尽力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赢得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大的经费保证。这种竞争从形式上保证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选自《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平》,有删改)
1.下列对“教育凭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凭证又称“教育券”,这是由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这很像对饭店卫生的检查。
B.教育凭证是政府为保证对所有学校经费的最低限度提供,无偿发给学生家长的一种有价凭证。
C.教育凭证的使用对象是公立学校,政府提供的经费是学生每年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
D.教育凭证是一种有价凭证,学生可以向自己选择的政府已经批准的学校用凭证购买教育劳务。
2.下列对“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一句含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了国家控制的实施,但因为其政治化,学校内的学生没有了真正的民主。
B.科层制是公立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政府通过科层制对学校进行正式的管理。
C.政治化是科层制的支撑,因为政治化,民主管理制度促成并固守着学校科层制。
D.民主管理制度是政府对学校的政治控制,确定了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制约了教育改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凭证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在使用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学校教育也变“政府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
B.教育凭证制度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这样学校在学生择校的前提下能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
C.教育凭证打破了公立教育的一潭死水,使学校之间展开竞争,赋予了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D.教育凭证制度要求学校要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此赢得更多的学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乃用之,可乎 B.其为君亦犹是也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吾其还也
C.彼知其将反于齐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使毕使于前 拔剑切而啖之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成为鲁国的重臣,这样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C.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分)(《荆轲刺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
8.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答:
9.诗的五六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除了对偶外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是如何运用的。(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课内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氓》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采薇》
(3) ,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荷塘月色》
(6) 亦余心之所善兮, 。 《离骚》
(7) ,就在沉默中灭亡。 《纪念刘和珍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1分)
执 虚 如 盈
张丽钧
①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②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③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④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⑤——当然不是。
⑥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⑦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⑧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⑨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⑩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浩叹四起。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
11、第四段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2、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请分别说说这三个阶段的内涵。(每个阶段不超过30字)(6分)
答:
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答:
14、本文题目是“执虚如盈”,请联系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7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 )
A.驯鸽(xùn) 瞥见 (pié) 婆娑 (?sū) 虚与委蛇(yí)
B.幽僻(pì) 弥望(mí) 霎时(shà) 义愤填膺(yīnɡ)
C.自缢( yì) 箜篌(hóu) 伶俜(pìnɡ) 潦草塞责(sāi)
D.肄业(sì) 勖勉(xù) 拾掇(duō) 沧海一粟(xù)
1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 )
A.羞涩 袅娜 没精打彩 浅尝辄止
B.嬉游 掂记 瑕不掩瑜 繁无丛杂
C.诽谤 邮戮 揠苗助长 急不遐择
D.子衿 落寞 豁然开朗 安之若素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
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
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C.经过反复精心的评选,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最终尘埃落定,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获奖。
D.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春节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
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B.中文字词浩如烟海,每个字词的搭配、形成皆有来源,一不留神您可能就会错写或
误用字词,令人贻笑大方或使人产生误解。
C.我国最大的渔政船“中国渔政311号”开赴南海,担负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及其
周边海域护渔护航,同时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D.在霍尔木兹海峡这条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局势日趋紧张之际,一艘美国航空母舰于
12月29日进入了该海峡附近的伊朗海军演习区域。
19.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入下列四句话,这四句话的顺序合理的一项是(3分)( )
语文教学是不断发展的,总结语文教学理论的工作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
①推动语文教学的顺利前进 ②及时地进行总结
③密切注视语文教学的每一步发展 ④不断提高它的理论水平
A.②③①④ B.③④②① C.④②③① D.③②④①
20.下面这段文字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钓鱼岛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5分)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约6.344平方公里。隋场帝时,曾派使臣朱宽召琉球王归顺,又曾派陈棱、张镇周等率军进入琉球,途中都经过钓鱼岛。明朝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中,称该岛为“钓鱼屿”,清代名著《浮生六记))中亦有关于钓鱼岛的记录。
钓鱼台列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它方面也有巨大的价值。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如果钓鱼岛被日本占据,中日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中国不仅丢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桩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
答:
21、读下面的一段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5分)
2012年10月11日,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认为,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
从媒体采访获悉,记者对莫言的获奖这样评述:莫言是贴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答:
22、写作(60分)
2012年对我们高一同学来说,是很不平常的一年:我们在春天里早起晚睡,备战中考;在夏天里挥汗如雨,接受人生第一次洗礼;又经过一个或痛苦、或担心、或焦急等待的漫长暑假,在喜悦与忐忑中跨进舒中的大门。军训与入学考试让我们兴奋又紧张,快节奏的高中生活又让我们喘不过气来……
回首2012年,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回忆、感叹。2012,是我们人生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请以“我的2012”为话题,或回忆过去激情的岁月,或发表自己的人生感悟。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舒城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答题卷
1—10、选择题(共33分,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15
16
17
18
19
选项
7.(1)译文:
(5分)
(2)译文:
(5分)8.
(4分)9.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小题1分共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1.
(4分)12.
(6分)
13.
(4分)14.
(7分)
20. (5分)
、
、
、
、
21. (5分)
①
②
③
④
22作文 (60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D(A.“他认为这很像对饭店卫生的检查”与文意不符。B.政府提供经费的学校是能为学生提供“政府所规定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的学校,不是所有的学校。C.教育凭证使用的对象不仅是公立学校,也可以是私立学校)
2.答案:A(对“民主”的理解有误,因为政治化,“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和专业化消失殆尽”,而不是说学生没有了“真正的民主”)
3.答案:C(A.从“政府—学校—学生”和“政府—学生—学校”分析,教育凭证的引入是变“学校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B.教育凭证制度让学生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而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是由学生人数决定的;教育凭证制度引起了学校之间的竞争,保证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D.“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求”说法绝对,同时“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学校之间竞争的结果)
4、D 加:施加。
5、D 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就”“接着就”等义。A、竟然,副词/才,副词;B、他,指代管仲,代词/表希望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C、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译为“到”/引进方位或处所,可译为“在”。
6、B 鲍叔牙说“夷吾事君无二心”,即使鲁君有意,管仲也不会愿意在鲁国任职。
7、⑴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治” “其” 各1分,大意3分,共5分)
⑵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可以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然则”“见陵”各1分,大意3分,共5分)
8. 清澈。(1分)喜欢清新的大自然,(1分)喜悦之中又含寂寞孤独(落寞抑郁)之气(2分)9.比喻手法(2分)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2分)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10、(1)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2)雨雪霏霏
(3)暧暧远人村 (4)风萧萧兮易水寒
(5)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虽九死其犹未悔
(7)不在沉默中爆发
11.( 4分)表明作者对“执虚如盈”由表层意到深层意逐层思考的思路,(1分)激发读者的思考,(1分)为下文写“执虚如盈”的深刻内涵做铺垫。(4分) 12、(6分)第一阶段生活丰厚,却贪婪骄横,不知珍惜;第二阶段生活财富消耗殆尽,精神一片空虚;第三个阶段即使物质匮乏,也能以充实的精神,度过生活的每一天。(每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运用了拟人手法(2分),通过“恼了”“粗暴”“略去洽谈”“劈手”“掠走”等词语赋予生活人格化的特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执盈如虚”的后果。(1分)
14、(7分)(1)要以一颗恭肃之心,对待物质匮乏的生活;
(2)要以一颗颖慧之心,看淡人生的圆缺;
(3)要以一颗虔敬之心,不懈追求人生目标;
(4)要以一颗恭敬之心,珍爱今天的生活。(每点2分,每点须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15.B A项瞥见 (piē), 婆娑(suō);C项伶俜(pīng),潦草塞责(sè);D项 肄业(yì)
沧海一粟(sù)
16.D A项应为 没精打采 B项应为 惦记 繁芜丛杂 C项应为 邮戳 急不暇择
17.C A项“不绝如缕”指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不当。B项“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在句中情感色彩不当。C项“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D项“处心积虑” 含贬义,指费尽心思做坏事,此处不当。
18.D A项语序不当造成不合逻辑,“三折、四折甚至五折”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B项重复赘余,去掉“令人”。 “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贻笑大方”即有“令…笑话”之义。 “令人”属多余。C项成分残缺,“担负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护渔护航”后面加上一个中心语“的任务”。
19.D(实践--理论总结--推动实践)
20.岛屿组成,位置面积,历史沿革,经济价值,战略价值。
21.(1)瑞典文坛熟知看重莫言
(2)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3)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
(4)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有现代性(5)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
(6)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答出任意四点即得满分)?
【文言文翻译】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施加恩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肯放回给我。”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施伯)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么?”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原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于是就派遣鲍叔去鲁国。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们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示众,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于是鲁君不杀管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用木笼装着教给齐国。
舒城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教育凭证
冯建军
教育凭证,又称为“教育凭单”、“学券”、“教育券”。它是由米尔顿·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教育凭证”制度指的是:“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这样,家长们就能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再加上他们所自愿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教育劳务可以由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关或非营利的教育机关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的计划必须维持某些最低标准,很像目前对饭馆的检查,要求保证最低的卫生标准那样。”
教育凭证思想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出现的选择教育运动和80年代后期的择校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择校”被看做是实施教育凭证制度的一个重要载体。教育凭证的核心思想是:改变公立教育制度,打破国家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体制的重心从“生产者中心”转变为“消费者中心”,使家长和学生可以到教育市场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是政府的一种政治控制形式。为了确保国家的控制能够得到实施,最好的措施是发挥政治的作用,通过科层制管理对学校实行正式的管制。因此,公立学校既是科层制的,又是政治化的,二者紧密相连。但是科层制的问题是:学校层级高度分化、规则繁琐、过于形式化,以至于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和专业化消失殆尽。政治化是科层制的内在支撑,也正是管理学校的这种特定的政治化制度促成并固守它的科层体制。择校制度的改革者认为,如果公立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不变动,改革根本无法取得成功,因为问题就出在学校制度上,是国家的“民主管理制度”造成了这些问题。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基于市场化重构整个教育体制,该体制应以学校自主权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为中心,而不应以国家直接的民主管理为中心。
教育凭证的引入,可以变公共教育资源“政府—学校—学生”的传统配置模式为“政府—学生—学校”的新型配置模式。实施教育凭证制度,使每个学生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选择就学的学生人数决定一个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多少。学校之间因为学生人数不同,总体资源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与其学生人数是相匹配的。实施教育凭证制度,把政府强制以某种形式入学(比如“就近入学”)的方式改变为“自由择校”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而且会引起学校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促使学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以更优质、更多样的服务尽力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赢得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大的经费保证。这种竞争从形式上保证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选自《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平》,有删改)
1.下列对“教育凭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凭证又称“教育券”,这是由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这很像对饭店卫生的检查。
B.教育凭证是政府为保证对所有学校经费的最低限度提供,无偿发给学生家长的一种有价凭证。
C.教育凭证的使用对象是公立学校,政府提供的经费是学生每年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
D.教育凭证是一种有价凭证,学生可以向自己选择的政府已经批准的学校用凭证购买教育劳务。
2.下列对“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一句含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了国家控制的实施,但因为其政治化,学校内的学生没有了真正的民主。
B.科层制是公立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政府通过科层制对学校进行正式的管理。
C.政治化是科层制的支撑,因为政治化,民主管理制度促成并固守着学校科层制。
D.民主管理制度是政府对学校的政治控制,确定了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制约了教育改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凭证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在使用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学校教育也变“政府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
B.教育凭证制度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这样学校在学生择校的前提下能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
C.教育凭证打破了公立教育的一潭死水,使学校之间展开竞争,赋予了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D.教育凭证制度要求学校要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此赢得更多的学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乃用之,可乎 B.其为君亦犹是也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吾其还也
C.彼知其将反于齐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使毕使于前 拔剑切而啖之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成为鲁国的重臣,这样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C.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分)(《荆轲刺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
8.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答:
9.诗的五六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除了对偶外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是如何运用的。(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课内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氓》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采薇》
(3) ,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荷塘月色》
(6) 亦余心之所善兮, 。 《离骚》
(7) ,就在沉默中灭亡。 《纪念刘和珍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1分)
执 虚 如 盈
张丽钧
①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②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③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④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⑤——当然不是。
⑥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⑦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⑧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⑨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⑩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浩叹四起。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
11、第四段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2、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请分别说说这三个阶段的内涵。(每个阶段不超过30字)(6分)
答:
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答:
14、本文题目是“执虚如盈”,请联系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7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 )
A.驯鸽(xùn) 瞥见 (pié) 婆娑 (?sū) 虚与委蛇(yí)
B.幽僻(pì) 弥望(mí) 霎时(shà) 义愤填膺(yīnɡ)
C.自缢( yì) 箜篌(hóu) 伶俜(pìnɡ) 潦草塞责(sāi)
D.肄业(sì) 勖勉(xù) 拾掇(duō) 沧海一粟(xù)
1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 )
A.羞涩 袅娜 没精打彩 浅尝辄止
B.嬉游 掂记 瑕不掩瑜 繁无丛杂
C.诽谤 邮戮 揠苗助长 急不遐择
D.子衿 落寞 豁然开朗 安之若素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
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
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C.经过反复精心的评选,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最终尘埃落定,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获奖。
D.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春节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
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B.中文字词浩如烟海,每个字词的搭配、形成皆有来源,一不留神您可能就会错写或
误用字词,令人贻笑大方或使人产生误解。
C.我国最大的渔政船“中国渔政311号”开赴南海,担负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及其
周边海域护渔护航,同时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D.在霍尔木兹海峡这条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局势日趋紧张之际,一艘美国航空母舰于
12月29日进入了该海峡附近的伊朗海军演习区域。
19.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入下列四句话,这四句话的顺序合理的一项是(3分)( )
语文教学是不断发展的,总结语文教学理论的工作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
①推动语文教学的顺利前进 ②及时地进行总结
③密切注视语文教学的每一步发展 ④不断提高它的理论水平
A.②③①④ B.③④②① C.④②③① D.③②④①
20.下面这段文字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钓鱼岛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5分)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约6.344平方公里。隋场帝时,曾派使臣朱宽召琉球王归顺,又曾派陈棱、张镇周等率军进入琉球,途中都经过钓鱼岛。明朝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中,称该岛为“钓鱼屿”,清代名著《浮生六记))中亦有关于钓鱼岛的记录。
钓鱼台列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它方面也有巨大的价值。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如果钓鱼岛被日本占据,中日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中国不仅丢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桩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
答:
21、读下面的一段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5分)
2012年10月11日,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认为,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
从媒体采访获悉,记者对莫言的获奖这样评述:莫言是贴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答:
22、写作(60分)
2012年对我们高一同学来说,是很不平常的一年:我们在春天里早起晚睡,备战中考;在夏天里挥汗如雨,接受人生第一次洗礼;又经过一个或痛苦、或担心、或焦急等待的漫长暑假,在喜悦与忐忑中跨进舒中的大门。军训与入学考试让我们兴奋又紧张,快节奏的高中生活又让我们喘不过气来……
回首2012年,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回忆、感叹。2012,是我们人生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请以“我的2012”为话题,或回忆过去激情的岁月,或发表自己的人生感悟。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舒城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答题卷
1—10、选择题(共33分,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15
16
17
18
19
选项
7.(1)译文:
(5分)
(2)译文:
(5分)8.
(4分)9.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小题1分共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1.
(4分)12.
(6分)
13.
(4分)14.
(7分)
20. (5分)
、
、
、
、
21. (5分)
①
②
③
④
22作文 (60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D(A.“他认为这很像对饭店卫生的检查”与文意不符。B.政府提供经费的学校是能为学生提供“政府所规定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的学校,不是所有的学校。C.教育凭证使用的对象不仅是公立学校,也可以是私立学校)
2.答案:A(对“民主”的理解有误,因为政治化,“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和专业化消失殆尽”,而不是说学生没有了“真正的民主”)
3.答案:C(A.从“政府—学校—学生”和“政府—学生—学校”分析,教育凭证的引入是变“学校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B.教育凭证制度让学生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而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是由学生人数决定的;教育凭证制度引起了学校之间的竞争,保证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D.“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求”说法绝对,同时“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学校之间竞争的结果)
4、D 加:施加。
5、D 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就”“接着就”等义。A、竟然,副词/才,副词;B、他,指代管仲,代词/表希望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C、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译为“到”/引进方位或处所,可译为“在”。
6、B 鲍叔牙说“夷吾事君无二心”,即使鲁君有意,管仲也不会愿意在鲁国任职。
7、⑴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治” “其” 各1分,大意3分,共5分)
⑵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可以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然则”“见陵”各1分,大意3分,共5分)
8. 清澈。(1分)喜欢清新的大自然,(1分)喜悦之中又含寂寞孤独(落寞抑郁)之气(2分)9.比喻手法(2分)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2分)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10、(1)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2)雨雪霏霏
(3)暧暧远人村 (4)风萧萧兮易水寒
(5)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虽九死其犹未悔
(7)不在沉默中爆发
11.( 4分)表明作者对“执虚如盈”由表层意到深层意逐层思考的思路,(1分)激发读者的思考,(1分)为下文写“执虚如盈”的深刻内涵做铺垫。(4分) 12、(6分)第一阶段生活丰厚,却贪婪骄横,不知珍惜;第二阶段生活财富消耗殆尽,精神一片空虚;第三个阶段即使物质匮乏,也能以充实的精神,度过生活的每一天。(每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运用了拟人手法(2分),通过“恼了”“粗暴”“略去洽谈”“劈手”“掠走”等词语赋予生活人格化的特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执盈如虚”的后果。(1分)
14、(7分)(1)要以一颗恭肃之心,对待物质匮乏的生活;
(2)要以一颗颖慧之心,看淡人生的圆缺;
(3)要以一颗虔敬之心,不懈追求人生目标;
(4)要以一颗恭敬之心,珍爱今天的生活。(每点2分,每点须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15.B A项瞥见 (piē), 婆娑(suō);C项伶俜(pīng),潦草塞责(sè);D项 肄业(yì)
沧海一粟(sù)
16.D A项应为 没精打采 B项应为 惦记 繁芜丛杂 C项应为 邮戳 急不暇择
17.C A项“不绝如缕”指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不当。B项“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在句中情感色彩不当。C项“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D项“处心积虑” 含贬义,指费尽心思做坏事,此处不当。
18.D A项语序不当造成不合逻辑,“三折、四折甚至五折”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B项重复赘余,去掉“令人”。 “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贻笑大方”即有“令…笑话”之义。 “令人”属多余。C项成分残缺,“担负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护渔护航”后面加上一个中心语“的任务”。
19.D(实践--理论总结--推动实践)
20.岛屿组成,位置面积,历史沿革,经济价值,战略价值。
21.(1)瑞典文坛熟知看重莫言
(2)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3)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
(4)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有现代性(5)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
(6)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答出任意四点即得满分)?
【文言文翻译】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施加恩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肯放回给我。”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施伯)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么?”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原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于是就派遣鲍叔去鲁国。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们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示众,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于是鲁君不杀管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用木笼装着教给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