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近大远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海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近大远小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辽海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4-12 20:4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大远小
设计意图:
近大远小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是应用于绘画中的表现空间感的方法之一。本节课通过直接观察比较以及回忆生活中的现象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得出的规律初步运用到画面中,提高学生对画面空间感和立体表达的能力!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一种运用广泛的绘画语言。以绘画形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加深对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理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意识和设计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表达力强,有自己的独到的想法,本节是造型表现的基础,也是立体关系的必要手段。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新课程标准对于这一领域四年级的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本节课对于透视的理性分析,是较难理解的,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对生活中透视现象的感悟来形成一部分的感性经验,继而寻找初步的透视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近大远小”是人们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趣的视觉现象。
2、了解表现物体空间感和立体感的一种重要方法能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画出较准确的有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体现立体感。
3、训练观察能力,提高准确还原平面表现的水平。
教学重点:
1、对“近大远小”现象的理解,画出有明显的“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
2、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表现“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再现。
教学难点:
1、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绘画立体表现的基本技能,
2、培养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
1、作品设计的构图,和透视知识的应用
2、造型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运用合理明显。
教学过程:
一、 图像导入,引起好奇心。
出示幻灯片,观看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以及同学外出旅游时的照片,老师向同学介绍画面上景色,问同学们从画面中发现了什么?
二、讲授新课
通过观察几组图片总结透视的变化规律
1、出示图片,看看同样大的门钉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发现了近大远小的现象。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一样大的物体由于远近的不同,会产生近大远小的变化。
2、我们再看看同样宽窄的物体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图片
生:近处的宽远处的窄。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同样宽的物体由于远近的不同产生了近宽远窄的变化。
3、下面我们观察图片中的高杆型建筑,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生:近处的高,远处的矮。
师:对了,同样高的物体,由于远近的不同产生了近高远的的变化。
4、师: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个画面是不是只存在近大远小或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这样的单纯变化呢?下面我们带着问题看图。
生:在一幅图中不仅有高低、宽窄、大小变化
师:对了,我们把这些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变化合起来叫做绘画中的透视变化。
出示图片:
师:大家看这幅图片,两组竖线,一组没有长短变化,另一组按规律变短。你有什么感受?
生:第二组好像慢慢变远了
师:正是这种变化,让我们的画看起来更有空间感了,更真实了。
大家看:
这是一幅斑马线没运用透视变化和一幅运用了斑马线透视变化的对比,大家一眼就能看出透视效果给我没带来的空间感,和真实感。
师: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变化,不是随便变化的,他们都要和这样一条线有联系。我们透视学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线叫地平线或视平线,他是和我们眼睛一样高的线,我们站在地上时,比我们高的物体连线都向下倾斜,比我们矮的物体的连线都向上倾斜。如果足够远的话最后都相交在地视平线上成一个点。
比如这幅图:
我们中间的是视平线,线杆和树都比我高,所以确定视平线后,上部连线向下、下部连线向上倾斜。这样就很出空间效果。注意:画面竖直的东西方向要保持垂直不变
5、师:刚才我们了解了透视变化的重要性和基本规律。我们再来看看大师笔下的透视变化:
近处树干粗、远处细。树根的 这幅画视平线较明显。分析路面
位置低于视平线,慢慢向视平 和树的消失方向
线消失
人物近大远小的变化 船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三、学生作业:教师给出带有地平线的路面
1、首先确定视平线 2、然后确定路面透视
3、学生填画出马路景物
要求:构图合理,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表现在画面上。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主表现。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四、小结
展示、交流、拓展
1、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1)分别展示。
  (2)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说说为什么?怎么表现的?
2、拓展。 学生展示交流。 培养学生的交流、评价能力,激发学生进行空间表现的兴趣。
教学反思:
平面透视原理看似很简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却很困难。如何把复杂的知识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能够理解透视原理,上一堂学生听得懂的、有兴趣的课,是我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决定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分组展示突破。看一步解决一步。步步深入。采取直观的解决方式。这样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生活资源,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发现体会透视的变化规律。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难于理解的东西直观化,简单化。通过学习,学生能从一幅幅图片中和老师的讲解中理解透视现象。明白我们的作品就是通过透视表现体现真实感受的。在作业中也能运用透视规律反映街道上的景物的远近变化。反而,对垂直方向忽略了,有的同学画灯杆等垂直的东西发生了倾斜。
但是,透视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的观察、体会,和不断的绘画练习,才能更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