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五年级上册 第11课 泼墨山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美版五年级上册 第11课 泼墨山水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4-12 20:4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泼墨山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
《泼墨山水》是浙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第11课教学内容。泼墨山水画是直接将调好的墨汁或彩墨泼洒在纸上,然后根据形成的自然外形添加配景,具有墨色淋漓、气韵生动的独特水墨风格。也可以是在了解掌握水墨画墨色调配的基础上,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宣纸上,画出山体形象,再添加配景,是一种丰富多彩、奇妙新颖的绘画方法。教材从图例欣赏、步骤图、学生作品等几部分呈现,完整地展示了图像识读、技法获取、欣赏判断、创作表现等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对泼墨山水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教材以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春山归舟》为切入,让学生体验感受泼墨山水画的水墨韵味之美。以清代画家龚贤的《金陵八家山水册》与现代画家孙云生的《泼墨山水》对比,让学生判别泼墨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作画步骤图非常清晰明了,从泼墨、留白、添加配景等环节,生动展示了泼墨画法。最后展示了学生作品《春到江南》、《登高》,以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从同龄同学的作品上感受作画技法和点缀景物的巧妙,唤醒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教学时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感知泼墨的各祌变化,在泼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留白”,从而为添画配景、增添作品意趣打下基础,进而从中体悟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体验泼墨画法的笔墨情趣。通过泼墨作画,引导学生了解泼墨的艺术风格与特点,感受中国画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增进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经历着从想象到写实的前期过渡,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想象、图式,而是需要凭借某种媒材来记录所见和表达所想。在美术造型·表现领域中,需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作为中国画系列教学中,学生在小学低段,已尝试过中国水墨画的表观方法,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国画单元中续指墨画后,又一种新的国画表现技法。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泼墨画的艺术特色,学习传统泼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以泼墨技法尝试表现山水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欣赏、技能获取、大胆表现、体验分享等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巧妙“留白”并添画配景,达到大胆想象与有意识创作的有机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轻松愉悦的泼墨山水表现形式,体验、感受泼墨画独特的艺术之美,进一步认识中国山水画,热爱传统水墨艺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探索学习泼墨山水画画法。
难点:泼墨韵味的有效掌握和留白处的巧妙利用。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具:范画、墨汁、中国画颜料、宣纸、毛笔、调墨盘、水桶等工具。
2.学具:墨汁、中国画颜料、宣纸、毛笔、调墨盘、水桶等工具。
七、教学过程
(一)解“泼”,唤醒生活印象
1.谈话导入:同学们,请先看老师板书,“泼”字你们可以组成哪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泼”字的?
(泼:1.用力把液体向外倒或向外洒,使散开。 2.蛮横不讲理。 3.有魄力;有生气;有活力。)
置疑:那我们今天的美术课,同学们都准备了墨和水,可不可以泼呢?敢不敢泼呢?揭示课题《泼墨山水》。
2.引导:相信同学们胆量够大,肯定敢泼,也能泼。但如何泼呢?能蛮不讲理的“泼”吗?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三幅图(课件展示:现实山水、传统山水与泼墨山水作品),分别谈谈你对三幅作品的感受。
简单梳理:自然山水给人真实细致的的感觉,能具体区分图片中的事物和实际位置。传统山水以勾勒、皴擦、点染等技法表现,以散点透视的视角描绘,给人独特的美感,意境丰富多彩。而泼墨山水呢,墨色淋漓、气韵生动,于细微处彰显活力和艺术魅力。面对真山真水,每个人的所见所感不一,表现的方法不一,呈现的艺术效果也就不同。
过渡:今天我们重点来体验一下泼墨山水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泼”字的解读,以解字意并组词,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直观理解“泼”字为掌握技法作铺垫。再从三幅作品入手,让学生识读自然山水、传统山水画和泼墨山水,从中感受各种表现方法所呈现的作品,给人的心理认知是不同的,并着重引导学生欣赏泼墨山水画,为后面的作品表现埋下伏笔。
(二)识“墨”,了解水墨常识
1.教师:同学们,这是几张泼了墨的纸,你们分别看到了什么?(课件展示一张黑纸,一张有空白的图,一张有墨色变化的作品)
讲解:墨,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主要原料是煤烟、松烟、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型态的存在。用墨在作画的过程中,会因为添加水分的多少而改变墨的层次。俗话说“墨分五色”就是指焦浓重淡清。
2.示范:如何画出墨的层次效果呢?请看老师演示。(用笔蘸焦墨,依次加水,观察效果。)除此外,我们在作画的时候,还常常用到“破墨”的技法,以达到水墨相融的效果,如:浓破淡,淡破浓。
【设计意图】墨是进行美术创作的媒介,需要学生对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从“墨分五色”上引导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墨通过加水后的不同变化,进而让学生知道,要表现墨的层次效果,必须在水的交融下才能完成,不然画出的墨会过于干枯,没有韵味。同时通过教师的演示、示范,让学生更加直接了解墨的变化,为学生了解泼墨的特点、为学习泼墨技法打基础。
(三)留“白”,大胆创作体验
1.读图引导:同学们,请大家欣赏大师的作品,重点观察画面中,大师是如何将墨泼洒在纸上的?满满的泼洒吗?还是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是平铺还是错落有意识地泼?在浓淡上有何区别?浓和淡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梳理:“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极具中国美学特征。具体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
2.尝试创作:刚才我们对“泼墨”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来尝试一下,大胆泼墨,画一幅山水。
要求:先想想要画一幅怎样的山水,在哪些地方留白?如何把墨的层次画得更丰富,特别要注意近实远虚的变化。音乐停即结束创作。
【设计意图】如果一味强调让学生注意山体的表现,而忽略了“空白”的艺术,学生容易出现满泼满洒的状况。以“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泼的时候,有意识的留白,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构图的时候,计白当黑,黑白相通相融,方能体现黑白艺术妙处。同时也给学生渗透中国艺术创作中“留白”的重要性。
(四)点“景”,增添作品意趣
1.教师:同学们画得真来劲,既大胆作画,又注重留白的处理。请同学们再来观察。在这些大片大片的墨色中,画家是如何处理那些“空白”的呢?
引出“配景”,亦叫“点景”,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往往都是通过以小见大,在“空白”的地方,画上一些小景,顿时使画面活跃起来,充满生机,更具有意趣。
2.欣赏作品:从作品中观察,一般的点景都有哪些?
(人物、房舍、舟楫、桥梁、楼宇……)
3.互访共享:刚才同学们都完成了一幅山水画,现在请同学们相互走动一下,相互看一看,如何在那些“空白”的地方添画小景呢?并相互提提建议。
4.添画配景:请同学们根据同学的意见建议,添画配景。
要求:画配景时,笔上的水分要少,要尽量避开与画面混在一起。内容上少而精,小求胜。用笔干、简,有力。
(教师巡视指导,用手机拍照,把学生的作业上传到班班通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停下笔来,通过欣赏作品,了解配景的种类和配景一般表现的位置,从作品中感受配景在营造画面氛围、点缀画面效果、点明画面主题的作用,增强对泼墨山水画的进一步认知,配景是泼墨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学生互访时,一是为是让同学相互启发,相互给建议;二是适当留出时间让画面干燥,便于绘制点景。
(五)品“读”,传承水墨文化
1.作品展示:请同学们欣赏作品,分别从构图、墨色、点景处理等方面进行评说,并说说对画面的整体感受。
2.追述历史:“泼墨”是中国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技法,这一用语在绘画理论著作的最早表述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卷二《论画体工用榻写》中写道:“有好手画者,自言能画云气,余谓曰:古人画云,未为臻妙,若能沾湿绡xiāo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如山水家有泼墨,亦不谓之画,不堪仿效。”由此可知,唐代即有“泼墨”技法。但是张氏说它“不谓之画,不堪仿效”,认为它不能称之为“画”,是不值得效法的。可见这种技法在当时并不受到理论家的重视。中国传统泼墨技法的大繁荣时期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泼墨技法作为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象征,与具有抽象、构成和表现性意味的西方现代艺术实现了有效对接,通过张大千和刘海粟两家率先创新与推动,为众多画家效仿、借鉴,盛极一时。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作品并欣赏评价,让学生在欣赏同龄同学作品的同时,增进对泼墨山水画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明晰的对照。由学生作品欣赏,顺势引导进入泼墨艺术的历史感知,激发学生对泼墨艺术的热爱和传承,认识到中华艺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