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之一模新题精编(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Word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之一模新题精编(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Word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1 18: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2022-河南 模拟预测)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檣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考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学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畑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宛辱偕忘, 把酒唯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丰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唸!微斯人,吾谁与心?
卜冽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鄭粗冋的一项是
则有善国怀乡善以六月息者也人去楼空
至若春和敏明四时之录不同触然生情
把酒I羸风故唯崩寄臣以大事也响危不惧
予尝米古仁人之心欲有米于我也缘木米鱼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文前两段用大量的笔墨写洞庭湖的风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在迁客骚人之悲喜的映衬下,范仲淹的忧乐观更呈现出高尚的情怀,令人敬仰。下面链接材料中,苏辙 心中的“乐”能称得上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吗?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析。
【链接材料】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①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 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⑦之乐,怀思东轩气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苏辙《东轩记》)
【注释】①桎梏:文中比喻朿缚人之物。②颜氏:颜回。③东轩:苏辙的住宅。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文章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⑦
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毋讳③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服甚怜之。其更讳询气诸触讳在 令前者,赦之。”
(节选自《汉书 宣帝纪》)
[注]①群生:百姓。②文吏: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吏。③讳:冒犯名讳。④询:汉宣帝改名为"询"。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2)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 项是()
文章开头用了“鱼”和“熊掌”设喻说理,再类比推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的事例,可以用作道理论据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乡为生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部分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势,体现 了孟子的文章雄有力的特点。
坚守,指坚决守卫,不改变.文章和链接材料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的是什
么。
【链接材料】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 〃颜回对曰:"不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
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任。〃
(2022-湖南 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
粟山①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工形如人状双誓耸然。过岭为西渓,居民数百 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地甚 幽僻,多古梅,梅格②短小,屈曲槎極,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 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 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余友江道暗有精舍③在西渓,招 余同隐。余以鹿鹿④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有删改)
【注释】①粟山:在灵隐寺西"②梅格:指梅树的品种、格局。③江道闇(an):江浩,宇道闇.钱塘 人。明亡为僧,更名为智宏。钱谦益有“横山题江道闇蝶庵〃诗相赠,诗中蝶庵,即本文所谓精舍。精舍:佛 道修炼居住之所。④鹿鹿:同“碌碌",状平庸。
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成语“锦绣山河”中“锦绣”的本义为“精美鲜艳的丝织品",比喻美丽或美好。据此可类推“锦绣之地”中的"锦 绣"也为此意。
“以其地丰厚"与“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中的“以"的用法是 样的,都是"凭借”之意。
字典中"遂”有“如意""于是〃"成功"等意思,文章中"后人遂以名”的“遂”应为"于是"之意。
金文的“厌〃字,由"犬〃“口”〃肉”组成,表示狗的嘴里衔一块肉,是饱足、满足的意思。所以“目厌绮丽, 耳厌笙歌''中的“厌''有“满足”之意。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 项是()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 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中,将月下芦花比作白雪,体现了芦花怎样的特点?靖结合本文说说
作者为何“至今犹有遗恨
(2022-浙江金华 一模)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①,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 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 ”籍为羡余%不之罪。
有番舶遭凤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义风波不可期。则曰:“彼 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③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 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宋史 胡则传》有删改)
注释:①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官职名。②籍为羡余:登记为铜场的盈余。③陈绛、龙昌期:人名。
阅读古文要学会整理字词。这是小语整理的表格,请你帮忙填写完整。
K |=1 吏惧且死: 且告食乏:并且
又风波不可期:预测
己而偿所贷如期.:
相同 己而偿.所贷如期出俸钱为偿.之偿:
阅读古文要读通句读。请用“/”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
阅读古文要读出感情。请你选择其中一句话,做好朗读设计。
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 ②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
我选择 ,(填选项) “
阅读古文要读懂人物。以下是小语在“古诗文网”上搜集到的关于胡则的 段简介:
链接材料:胡则,字子正,北宋婺州永康人,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胡则在
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尤其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 年),直言劝谏,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当时的一项税钱),为百姓所铭记,青史留名。
本文说胡则"无廉名”,而链接材料却说胡则“-生为官清廉",这处矛盾让小语不解。请你结合本文或链接材
料说一说胡则是否为官清廉?
(2022-江苏徐州 模拟预测)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闵王之遇杀①,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②太史家庸夫。太史敦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 窃衣食之。莒中及齐亡臣相聚,求闵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于莒。共立法章为襄王。襄王立,以太史 氏女为王后,生子建。
襄王卒,子建立为齐王,君王后事泰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 王后引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及君王后病,且卒,诫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建曰:“请书之。"君王后曰:“善。"取笔牍 受言。君王后曰:“老妇已忘矣。"
(选自《战国策 齐六》) 注释:①齐闵王之遇杀:公元前284年,燕军攻入齐都临淄,闵王逃亡,被楚将淖齿所杀。②莒:齐邑, 在今山东营县南。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舛处)
太史敷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
卜 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以太史氏女为王后 ②以中有足乐者 B.①襄王竿 ②竽获有所闻
C.①逃君王后玉连环 ②父母岁有裘葛之i^D.①及君王后病 ②及鲁肃过寻阳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 君王后事秦遂,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2) 君王后引椎破之,谡秦使曰:"谨以解矣。”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法章在齐闵王被杀害后,改名换姓,做了莒地一个姓太史人家的仆人。
法章被齐国的亡臣等拥立为襄王后,把太史敖的女儿立为王后。
秦始皇曾派使臣送给君王后一副玉连环,君王后将其击破,表现了她的不理智。
齐王建让君王后写下群臣中可以任用的人,君王后最终没有写下来。
(2022-湖北武汉 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郭嘉传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 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①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 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戒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②与荀或书曰:
“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踐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 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语在《荀攸传》。 孙策转半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特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气 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 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 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注释]①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姓姬名旦。②太祖:魏武帝曹操。③许:地名,许县。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项是()
夫智者申于量主 审:审查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示日 效:模仿
莫可与寸事者 计:谋划
汝、颖囿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固:本来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时土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时土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F列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郭嘉曾到北方为袁绍做事,后来认为袁绍不懂用人之道,难成大业,便离开了吴国,投奔魏国.
郭嘉被引荐给太祖曹操后,与太祖论天下事,太祖认为他是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人,郭嘉也认为太祖是 自己的真主人。
孙策占据江东后,想乘太祖与袁绍相持官渡时,偷袭许县,魏军听到这个消息后有些害怕。
郭嘉分析孙策的性格特点,预测孙策必定死于匹夫之手。果然,孙策还没有渡江就被杀
(2022-广东 九江初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清不枝,香远益淸,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夜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 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盖卷似乎君子,生'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苛;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 不改其性也。疋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③”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④不殊。淸风过之甚查 翦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⑤以时发者也。
(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①楚之逐臣:指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语出《周易》,意思是 君子避世,乐在其中,故无烦闷,即使不为世人所赞同,亦无烦闷。不见是,不被赞同。④萧艾:艾蒿, 味臭,喻指小人。⑤含章:包含美质。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净慎
進清涟而不妖
陶后翳有闻
士之才德產-国
自古人知數兰
⑵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兰巷似乎君子/王之弊甚矣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不为无人而不芳/野罗发而幽香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層亦不可以已乎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蔓不枝,香远益消。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甲】文和【乙】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清简要分析。
(2022-安徽芜湖 一模)【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学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本,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挡有所不辟也。対,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辞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敏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畳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
天汉元年,武帝遣苏武持节①送匈奴使②留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单于使卫 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煞⑤,果乳乃得归。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 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取材于《苏武传》) 注:①[节]旄节,占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耗牛尾。②[匈奴使]指从前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臣。③[受辞] 审讯。④[北海吟俄国贝加尔湖。⑤【抵剤公羊。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慝有所不辟也( ) (2)女口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4)蹲尔而与之( )
(5)留匈奴川十九岁(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2) 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从表达方式上来,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出自甲文的成语“ ”,出自乙 文的成语" ”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阅读乙篇,简要说明“舍生取义''的品 格在汉朝苏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022-广东茂名 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卜 面小题。
【甲】
水咕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白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夜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带( )(2)亭亭净拠 )(3)可远观而不可燹玩焉( )(4)専乎众矣(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2)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乙】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①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夸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 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宰其渥⑵然丹者为槁木,夥然③黑者为星星气 奈何⑤以非金石之质气 紘与草 木而争荣?含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选自欧阳修《秋声赋》,有删改)
【注释】①有时:有固定时限。②渥(wb):红润的脸色。③夥(yi)然:形容黑的样子。④星星:鬓 发花白的样子。⑤奈何:为何。⑥非金石之质:指人体不能像金石那样长久。⑦戕(qi9ng)贼:残害。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万物莎其形/尹其筋骨 B.飲与草木而争荣/夕日寧颓
C.卓其源然丹者为槁木/耳付有司论其刑赏D.含谁为之戕贼/含无与为乐者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 【甲】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2) 【甲】文和【乙】文都借"草木”言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个文段所言之“志”有何不同。
(2022-广东 深圳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鍛。薇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一一《庄子 北冥有鱼》
【乙]穷发之兆有笺邊固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统。有鸟焉,其名为 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持扶揺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一一《覲鹏与斥鵠》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 此小大之辩也。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文中“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句可以看出的鹏的特点 ,"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句可 以看出的鹏的特点 ,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 :【乙】文中斥鵝的特点
<2022-四川广安 一模)【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檣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畑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心?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成,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白诵曰:“士当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白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
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 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特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 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 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 宋纪》)
用7”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请解释卜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至若春和最明
(3)而慨塁有志于天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 行者休于树 D.斋三日而去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乙】文第2自然段中,范仲淹的做法正好践行了他在【甲】文中推崇的远大政治抱负,即
(用【甲】文的原文回答)
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范仲淹是怎样践行他的“仁人之心”的。(至少答出两点)
(2022-陕西咸阳 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栃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耳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乗 ①四海之众,曾个柱干②之固守闻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 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珍,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 出人物。
48.解释卜 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耳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执策而顺之( )
(3)曾口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 (4)赦小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西伯乐不常有 执策西临之
其真无马邪 基真不知马也
食本不能尽其材 鸣匕而不能通其意
策之不以其道 以博聚英俊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栃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2022 車庆 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傳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无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TOC \o "1-5" \h \z (1) 管夷无举于*( )
\h
(3) 行挪乱其所为( )
\h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文章结尾,作者由个人成才上升到国家治理,是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孟子认为,身处困境只是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还要主观上奋起才能最终成才。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本文开篇列举先贤故事的语句就有此特征。
文章将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说理有力。
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探究司马迁最终能彪炳千古,受后人敬仰的原因。
【链接材料】
仆叫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气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③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 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气 通⑤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⑦,岂有悔哉?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①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②究天人之际:研究天象和人事的关系。③草创:开始创立或创 办。④其人:指那些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⑤通:通达。⑥责:同"债”,负欠。⑦戮:杀。
(2022-北京 模拟预测)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读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 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 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单欲言,无 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怖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套闻也。'‘秦王曰:“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多头抢 地尔。“唐雎曰:“此腐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诚知不如 帝感其谀 诚至金开 诚惶诚恐
B.早欲言 単我之死 風死犹生 故余風愚
C.以头抢地 以衾拥覆 述以文者 以一当十
D.长跪谢之 闭门供客 千恩万尊1 负荆鄭罪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翻译: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讽刺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
理解:齐王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接受批评指责,悬赏求谏,令人敬佩。
【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翻译:几个月以后,每时每刻仍有人来进谏。
理解:齐王奖励进谏的措施收到了奇效,“时时而间进”也说明齐国内忧外患,问题很多。
【丙】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
翻译: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 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理解:唐雎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最终迫使秦王屈服。
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
曰'斶前',简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 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 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 昔者泰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 户侯,赐金千謚。'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
一一《颜斶说齐王》(节选)
材料二
晋毕阳之孙豫让③,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④,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知伯死于赵襄 子⑤手,源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 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
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一一(节选自《战国策 赵策》,有删改)
【注】①颜斶(chU):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即展禽,鲁国人,又称柳下惠。③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 国人,知伯的家臣。④知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⑤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卿,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 谥号为"襄子"。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并未直接讽谏,而是以小见大,运用①
(2)《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与材料二中的豫让都体现了“士”的精神,但有所不同。唐雎“士''的精神体
【文言文阅读】
(2022-河南 模拟预测)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檣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考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学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畑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宛辱偕忘, 把酒唯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丰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唸!微斯人,吾谁与心?
卜冽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鄭粗冋的一项是
则有善国怀乡善以六月息者也人去楼空
至若春和敏明四时之录不同触然生情
把酒I羸风故唯崩寄臣以大事也响危不惧
予尝米古仁人之心欲有米于我也缘木米鱼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文前两段用大量的笔墨写洞庭湖的风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在迁客骚人之悲喜的映衬下,范仲淹的忧乐观更呈现出高尚的情怀,令人敬仰。下面链接材料中,苏辙 心中的“乐”能称得上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吗?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析。
【链接材料】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①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 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⑦之乐,怀思东轩气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苏辙《东轩记》)
【注释】①桎梏:文中比喻朿缚人之物。②颜氏:颜回。③东轩:苏辙的住宅。
【答案】1. A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道呢?
以大量笔墨勾勒洞庭湖不同天气时的不同风光,由景色之异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不同,从而引出"古仁 人之心〃的议论,进而引出文章中心。
苏辙心中的“乐"称得上是一种高尚的情怀。一方面,他所向往的是“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 之室而居之"的安贫乐道、优游自在的“颜氏之乐";另一方面,他在贬谪中却能尽职尽责,并没有因追寻心 中的“乐"而逃避现实,只是心存回归田园的希望。
【解析】
本题考査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离开/离开/离开;
阳光/景色/景物;
面对/临近/面临;
探求/要求/寻求;
故选A。
本题考査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査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语句: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第一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第二段“登斯楼也,则有心 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前两段用大量的笔墨写洞庭湖的风光是为了写“迁客骚 人"面对洞庭湖不同的景象会有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受;结合第三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可知,前两段是为了引出自己对"迁客骚人”和"古仁人之心”的比较思考,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议 论),进而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心论点。
本题考査内容理解。
根据【链接材料】"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可知,作者希望能够回到故乡,修缮 祖居,并“追求颜氏之乐”和颜回一样,过安贫乐道的生活,并且感到“优游以忘其老"一一悠闲自在;另据“然 而非所敢望也",结合"势不得去",可知,他虽向往田园生活、安闲自在,但虽贬谪却还担任官职,还不能 回去,只是一种希望而己,因此追求安贫乐道而又不逃避现实,表现了苏轼的美好向往和现实的责任感, 因此苏辙心中的"乐”称得上是- 种高尚的情怀。
【参考译文】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 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 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 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 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 角.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 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T 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曜,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 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 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徳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 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 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 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链接材料】
我既然因罪贬来筠州,虽然憧得人身不自由之痛苦,但是监筠州盐酒税职权辞不掉。唯一值得庆幸的是: 随着岁月的长逝,世人或许同情我,可怜我,让我回归乡间,去管理先辈的破旧房舍产业,弄成一所简陋 房屋,安心居住下去。然后再追寻颜回箪食瓢饮之乐,怀念东轩的一切,优哉游哉地度H,从而忘掉了人 生衰老,然而这也不是我现在所敢奢望的。
(2022 河南信阳 一模)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馳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玄 玄求其能千里也 转危为安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文章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② 矣。”
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③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服甚怜之。其更讳询气 诸触讳在 令前者,赦之。”
(节选自《汉书 宣帝纪》)
[注]①群生:百姓。②文吏: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吏。③讳:冒犯名讳。④询:汉宣帝改名为“询"。
【答案】5. B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详写了曹刿的言论,略写了作战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答案要点:取信于民。鲁庄公能诚心办理案件,尽量做到公正,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汉宣帝认识到刑狱 关系重大,能够禁暴止邪,使百姓内心安定,休养生息。汉宣帝对于自己改名之前冒犯他名讳的人,予以 赦免,这份宽容,也让他深得民心。
【解析】
5.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安身/怎么/安全;
听从/听从/听从:
参与/隔绝/间隙;
原因/旧的知识/故意;
故选Bo
本题考査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重点字词有: 牺牲:祭祀用的牛羊;弗:不;信:信用。
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文题为"曹刿论战","论战'‘是重点,文中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战前作战条件的分析,战后取胜原因的解 释,是详写的内容。第二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 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 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为略写,故略写了作战过程。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文段,找到表达鲁庄公和汉宣帝执政事迹或言行描写的句子进行比较,找到相同点。 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鲁庄公为民着 想,体恤民情,政治上取信于民;
链接材料中,汉宣帝"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在处理狱案时,"禁暴止邪”“使生者不 怨,死者不恨",也是为民着想、体恤民情的表现。另外,由链接材料中“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 之 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可知,宣帝对自己改名之前冒犯他名讳的人,予以赦免,表现了汉 宣帝心胸宽广,对民宽容,深得民心,也能够取信于民。综上分析即可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 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 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 〃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 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 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 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 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 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 “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 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己经完了,我们的 历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 们的军旗也巳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
(元康二年)夏五月,下诏说:刑狱关系到万民的民运,是用以禁止暴力、防止邪恶、养育百姓的。能 做到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执法之吏了。
又说:“听说古代的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现在百姓中有不少因上书触讳而犯罪的,朕十分同情。朕 将原名改为'询'。凡是在此诏之前触讳而蒙罪的,一律赦免。”
(2022 亜庆 模拟预测)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雄有所不辟也( )(2)坦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3)多为身死而不受( )(4)蹭尔而与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2)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文章开头用了“鱼”和“熊掌”设喻说理,再类比推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 箪食,- 豆羹……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的事例,可以用作道理论据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乡为生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部分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势,体现
了孟子的文章雄有力的特点。
坚守,指坚决守卫,不改变。文章和链接材料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的是什
么。
【链接材料】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 〃颜回对曰:“不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
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任。”
【答案】9.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同"向",先前,从前 踩踏
(1)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爬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C
示例:文本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所动。链接材料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 不因贫穷而改变。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 句意:所以遇到灾难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 句意: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假如,假使“
(3) 句意:以前宁肯死也不接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4) 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本题考查文吉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何
加,有什么益处;(2)是,这种做法;己,停止;此,这;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C.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是 个具体的小例,所以应是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故选C。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本:第二段孟子先列挙了“一箪食,一豆羹”的事例,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 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再运用对比,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 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因为"失其本心”。由此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不为名利所动。
材料:根据“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可知,颜回有着安贫乐道的高尚 情怀,不追求功名富贵。根据“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可知,颜冋认为自己有足够快乐 的事情,有自己高雅的志趣。由此可知,材料中体现的坚守是坚守自己的志趣,安貧乐道,不因贫穷而改
变.
【点睹】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 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 事。死亡是我所厌悪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 西没有能比生命更車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 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町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 有的人却不肯釆用;釆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 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O不仅贤人有 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 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弓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 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 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 它。这种做法雅.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J'人所固有的着恶之心。
材料: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颜回回答说:“我无 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i 市地,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有四I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拨动琴 弦足以使我欢娱,学习先生所教给的道理足以使我快乐。因此我不愿做官。”
(2022-湖南 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
粟山①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厶怜壤拔凝工形如厶状双幫耸蓮。过岭为西渓,居民数百 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地甚 幽僻,多古梅,梅格②短小,屈曲槎極,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 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綺 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余友江道暗有精舍③在西溪,招 余同隐。余以鹿虎④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有删改)
【注释】①粟山:在灵隐寺西。②梅格:指梅树的品种、格局。③江道闇(an):江浩,宇道闇。钱塘 人。明亡为僧,更名为智宏。钱谦益有"横山题江道闇蝶庵'‘诗相赠,诗中蝶庵,即本文所谓精舍。精舍:佛 道修炼居住之所。④鹿鹿:同“碌碌",状平庸。
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成语"锦绣山河”中“锦绣”的本义为“精美鲜艳的紋织品",比喻美丽或美好。据此可类推“锦绣之地”中的"锦 绣”也为此意。
"以其地丰厚〃与"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凭借"之意。
字典中“遂〃有“如意"“于是〃"成功〃等意思,文章中"后人遂以名〃的“遂"应为“于是”之意。
金文的“厌〃字,由"犬""口”“肉”组成,表示狗的嘴里衔一块肉,是饱足、满足的意思。所以“目厌绮丽, 耳厌笙歌”中的"厌”有“满足”之意。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D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中,将月下芦花比作白雪,体现了芦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本文说说 作者为何“至今犹有遗恨〃。
【答案】13. B
D
想寻找深幽的溪流和迂回曲绕的山谷,可以像桃源、菊花那样避让尘世的地方,应当把西溪当作最好 的地方。
(1)比喻的妙处:体现芦花纯白洁净的特点。
(2)遗憾的原因:①西溪景色极为幽美,有奇峰、古梅、溪山、芦花等,值得隐居。②"我"留恋于凡俗 尘世,没有随友人一同隐居西溪。
【解析】
B.“以其地丰厚"意思是:因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以:连词,因为。“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可以凭借这 一点当老师了。以:介词,凭借。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本句意为:山下面有个岭叫石人岭,(石人岭)陡峭挺拔十分稳固地聶立着,形状和人的形状相似,(旁 边)类似于发髻的两座山峰也是一副耸立的样子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
故句子断为: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 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 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寻,寻找;盘谷, 迂回曲绕的山谷;如,像;当,应当。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意思是:一片芦花,在明月的照映之下,白得像堆积的雪一样。此句将月 下芦花比作白雪,体现了芦花纯白、洁净的特点;
结合文中“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机,似黄山松""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 当以西溪为最〃可知,作者认为西溪景色极为幽美,有奇峰、古梅、溪山、芦花等,值得隐居;结合"余友江 道闇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故“至今犹有遗恨”。
【点睛】
参考译文:
粟山高六十二丈,绕一周共十八里二百步。山下面有个岭叫石人岭,(石人岭)陡峭挺拔十分稳固地
SS立着,形状和人的形状相似,(旁边)类似于发髻的两座山峰也是一副耸立的样子.过了(石人岭)就 是西溪,(这里)居住着几百户村民,(村民)聚集起来成为村落和集市。相传在北宋南度的时候,宋高 宗第一次到武林,因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便说:“西溪暂且留下(供定都选用)。”后人于是便用这个名字 来给(西溪)命名。(西溪)处地十分偏僻幽静,有很多古梅,梅花树枝条短小,枝条弯曲并密集交错, 很像黄山的松树。喜欢游玩的人到这个地方,买了些很小的(梅花),栽种在花池或树盆里,来作为精致 景观。这个地方有间秋雪庵,(里面)一片芦花,在明月的照映之下,白得像堆积的雪一样,真是奇妙的
景观。我说西湖确实是江南美丽的地方,深入它中间的时候,眼睛就会满足色彩绚烂的景色,耳朵就会满
足笙笛奏出的乐曲,想寻找深幽的溪流和迂回曲绕的山谷,可以像桃源、菊花那样避让尘世的地方,应当 把西溪当作最好的地方。我的朋友江道暗在西溪有精巧的房子,邀请我一同归隐。我因为为世务事情而繁 忙,未能赶到那里,到现在还深感遗憾悔恨。
(2022-浙江金华 模)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①,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 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 ”籍为羡余②,不之罪。
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义风波不可期。则曰:“彼 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③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 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宋史 胡则传》有删改) 注释:①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官职名。②籍为羡余:登记为铜场的盈余。③陈绛、龙昌期:人名。
阅读古文要学会整理字词。这是小语整理的表格,请你帮忙填写完整。
不同 吏惧且死: 其 告食乏:并且
又风波不可.翅:预测己而偿所贷如期:
相同 己而偿.所贷如期出俸钱为偿.之偿:
阅读古文要读通句读。请用“/”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
19-阅读古文要读出感情。靖你选择其中一句话,做好朗读设计。
①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②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
我选择 ,(填选项) o
20.阅读古文要读懂人物。以下是小语在“古诗文网〃上搜集到的关于胡则的一段简介:
链接材料:胡则,字子正,北宋婺州永康人,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胡则在 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尤其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 年),直言劝谏,券请免除简、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当时的一项税钱),为百姓所銘记,青史留名。
本文说胡则“无廉名〃,而链接材料却说胡则"一生为官清廉”,这处矛盾让小语不解。请你结合本文或链接材
料说一说胡则是否为官清廉?
【答案】17. 将要、将近规定的时间偿还
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
两个句子都表现出胡则在别人急难之时,及时出手相帮的仗义,正是他"喜交结,尚风义”的写照。 两 个句子都要读出强烈的反问语气,第一句中的“岂〃"乎”和第二句中“邪”等语气词要重读,语速可略快,表现 胡则救人于危难的急切与坚决。
示例一:我认为胡则为官清廉。链接材料中所说,胡则“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 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还“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本文中胡则对罪犯也能 够宽容相待,甚至愿意用自己的俸禄替人还债,说明他是一个善良仁慈、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示例二:我认为胡则为官不清廉。虽然链接材料中说胡则"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但我觉得这只是他作 为政治家的政见。本文中胡则对"匿铜数万斤"的官员不追责,还帮他们掩盖罪行,对利用讲学贪钱十万的贪 官汚吏轻易放过,有徇私枉法之嫌,足见本文对胡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的评价是准确的。
【解析】
17.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伺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 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 “吏惧且死"句意为:官吏们害怕得要死。且:将要、将近;
(2) “己而偿所贷如期"句意为:后来这些外国人如期偿还了借贷。期:规定的时间:
(3) "出俸钱为偿之"句意为:又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偿还。偿:偿还。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 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占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为:手下官吏禀告说外国人生性狡i乍,又说海上风波不可预料。“吏白"主谓结构,应在"白”后停顿:“夷 人狡诈"主谓结构,应在"诈”后停顿。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应根据语意和语气词,揣测朗读的快慢、重读和语气。选择其中一句话,进行朗 读设计。
示例1:我选①。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 ”,表现「胡则在"吏惧且 死”之时,愿意出手相帮的仗义,反问语气,态度坚决。因此,应读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语速稍怏,"岂" 和"乎"重读,语气上扬。
示例2:我选②。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因为以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表现了胡则在外
国船灾难时,愿意出手相救的慷慨和仗义,反问语气,态度坚决。因此,应读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语 速稍快,“急难投我"“邪”重读,语气上扬。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开放题。结合本文或链接材料说出理由即可。
示例1:我认为胡则为官清廉。根据链接材料“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结合“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 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和“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钱”,可知胡则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弊政、宽刑罚、 减税收,并且奏请朝廷减免衢、处两州百姓身丁钱,切实为百姓着想,是关心百姓的好官。选文中所说他“无 廉名",但所记事实,只是表明他急人为难,并没有说他据为己有,因此他是清官。
示例2:我认为胡则为官不清廉。根据选文"得吏所匿得吏所匿铜数万斤籍为羨余,不之罪"可知,面对 贪污的官吏,他们自身都“惧且死”,而胡则却"不之罪",并帮他们开脱,有徇私枉法之嫌,算不上清廉。并 且明确记载了当时人们的评价"无廉名”。因此,我认为胡则算不上清廉。
【点睛】
参考译文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办事果断坚决有才干。胡则被授任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査获了当时官吏私 自藏起来的数万斤铜,官吏们害怕得要死,胡则说:“伏波将军马援可怜重罪囚犯而放了他们,我难道能看 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最后登记为铜场的盈余,没有给他们定罪。
有一艘外国商船遭遇台风飘泊到了海南,并口说缺粮,不能离去。胡就则下令借给他们三百万钱,手下官
开镣铐破,并且以贵宾之礼招待他,又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偿还。
(2022-江苏徐州 模拟预测)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闵王之遇杀①,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②太史家庸夫。太史敦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 窃衣食之。莒中及齐亡臣相聚,求闵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于莒。共立法章为襄王。襄王立,以太史 氏女为王后,生子建。
襄王卒,子建立为齐王,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秦始皇尝使使者遺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 王后引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及君王后病,且卒,诫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建曰:“请书之。"君王后曰:“善。"取笔牍 受言。君王后曰:“老妇已忘矣。"
(选自《战国策 齐六》) 注释:①齐闵王之遇杀:公元前284年,燕军攻入齐都临淄,闵王逃亡,被楚将淖齿所杀。②莒:齐邑, 在今山东营县南。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眼関处)
太史敷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以太史氏女为王后 ②以中有足乐者 B.①襄王孕 ②竿获有所闻
C.①準君王后玉连环 ②父母岁有裘葛之通D.①及君王后病 ②及鲁肃过寻阳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 君王后爭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2) 君王后引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法章在齐闵王被杀害后,改名换姓,做了莒地一个姓太史人家的仆人。
法章被齐国的亡臣等拥立为襄王后,把太史敷的女儿立为王后。
秦始皇曾派使臣送给君王后一副玉连环,君王后将其击破,表现了她的不理智。
齐王建让君王后写下群臣中可以任用的人,君王后最终没有写下来。
【答案】21.太史敷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
D
(1)王后对待秦国谨慎,对待诸侯诚信,因为这个缘故,王后在世时,齐王建在位40多年没有战乱。
(2)王后拿起一把锤子把它敲破,告诉秦王的使者说:“己经解开了。”
C
【解析】
考査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制译,初 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占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语句"太史勉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的意思是:太史敷的女儿看见法章的相貌很奇 特,认为他不是普通人,很怜爱他且常偷偷送给他衣服和食物。
根据句意,正确的停顿是:太史敷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卒:动词,死亡/副词,
故选D,.
本题考査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 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谨(谨慎)、与(给)、信(诚信)、以(因为)、不受兵(指没有战乱)"几个词是重点词
(2)句中的"引(拿起)、破(使 .....破碎)、谢(告诉)、谨(表恭敬)”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秦始皇曾派使臣送给有王后一副玉连环,君王后将其击破",表现了王后智慧过人,并不是“不理智
故选C。
【点睛】 参考译文:
齐闵王被杀害,他的儿子法章改名换姓,做了莒地一 个姓太史人家的仆人。太史敖的女儿看见法章的 相貌很奇特,认为他不是普通人,很怜爱他,而且常偷偷送给他衣服和食物,并和他私通。莒地的人以及 从国都逃到莒地的大臣聚在一起,商量要寻找闵王的儿子,立他为王。法章在莒地就出来承认自己是太子, 于是大家立他为襄王。襄王既立,又把太史敷的女儿立为王后,后来生子名建。
齐襄王死后,他儿子建被立为齐王,王后对待秦国很谨慎,对待诸侯也很诚敬,所以在王后活着时齐 工建在位40多年,没有遇到战祸。
秦始皇曾派使臣给壬后一副玉连环,说:"齐国人都很聪明,但能解开这个玉连环吗?"王后把玉连环拿 给群臣看,群臣没有人知道如何解开。王后拿起一把锤子把它敲破,告诉秦王的使者说:"仕经解开了。”
当王后病危快死时,她告诫齐王建说:“群臣中某某人可以任用."齐王建说:“请把他们的名字写卜一来"" 王后说:“好。"于是,齐王取笔和木简要她写下遗言。王后却说:"我己经忘记了。"
(2022 湖北武汉 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郭嘉传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
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①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 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戒.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②与荀或书曰:
“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擄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 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语在《荀攸传》。
孙策转半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特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 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 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 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注释]①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姓姬名旦。②太祖:魏武帝曹操 ③许:地名,许县。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项是()
夫智者車于量主 审:审査
袁公徒欲汝周公之下士示日 效:模仿
莫可与寸事者 计:谋划
汝、颖團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固:本来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时土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时土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曾到北方为袁绍做事,后来认为袁绍不懂用人之道,难成大业,便离开r吴国,投奔魏国。
郭嘉被引荐给太祖曹操后,与太祖论天下事,太祖认为他是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人,郭嘉也认为太祖是 自己的真主人。
孙策占据江东后,想乘太祖与袁绍相持官渡时,偷袭许县,魏军听到这个消息后有些害怕。
郭嘉分析孙策的性格特点,预测孙策必定死于匹夫之手。果然,孙策还没有渡江就被杀。
【答案】25. A
C
A
【解析】
A.“夫智者审于量主”的意思是: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君主 審十分谨慎。审:谨慎。故选A。
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 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 占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画线句的意思是:这时曹军士卒疲倦,曹操想撤军,郭 嘉劝曹操速攻吕布,最后曹操擒住了吕布。"时土卒疲倦"是“太祖欲引军还”的原因.“遂禽布”是“嘉说太祖急 攻之”的结果。据此断句为:时土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故选C。
A.“便离开了吴国,投奔魏国"错误,原文是“于是遂去之""或荐嘉。召见",意思是郭嘉离开北方的袁绍, 后经荀或推荐,被曹操召见。故选A“
【点睛】
参考译文:
郭嘉字奉孝,颖川郡阳翟县人。起初,郭喜到北方去拜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对 考察核选着主一事,十分谨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袁公只想效法当年 周公礼贤下士之举,但却不知晓用人的奥秘。做事头绪太多,把提不住要领,喜好谋划,却没有决断,要 想和这样的人共同拯济天下大难,成就王霸大业,太难了!’‘郭嘉在这时随即离开了袁绍。先前,颍川郡的 戏志才,是一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魏太祖曹操对他很是器重。可惜他过早去世了。曹操写信给荀或说:“自 从志才死后,没有可以同我商议大事的人。汝南、颍川奇士确实很多,有谁可以来代替他这个位置呢?"荀 煖便推荐郭嘉。曹操召见郭喜,纵论天下大1R曹操说:"使我成就天下大业的,必定是这个人了。郭嘉从 瞥操那里退出后,也高兴地说:“他真的是我能为之效命的主上啊!”曹操表荐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曹操征战吕布,三战三胜,吕布入城固守。当时曹操的上卒疲倦不堪,曹操想率领军队退还,郭嘉劝说曹 操对吕布发起急攻,于是活捉了吕布。在《荀攸传》中有记录。
孙策辗转征战,行程千里,终于完全占领江东,听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准备渡江向北袭击许昌。曹 操的部下听了都害怕,郭嘉判断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这些人都)是些能得到 别人死心效力的人。但是孙策轻敌而无戒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与单身在田野中行走没有什么不同。如 果埋伏的刺客一跃而起,一个人就可以与孙策匹敌了。以我看,他必定死于匹夫之手。”孙策兵临长ST.,尚 未北渡,果然被许贡的门客杀死。
(2022-广东 九江初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通,辛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 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盖专似乎君子,生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等;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 不改其性也。定所谓"遍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③”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④不殊。清风过之其香 荡俺在室漪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廟以时发者也。
(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①楚之逐臣:指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语出《周易》,意思是 君子避世,乐在其中,故无烦闷,即使不为世人所赞同,亦无烦闷。不见是,不被赞同。④萧艾:艾蒿, 味臭,喻指小人。⑤含章:包含美质。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净植
準清涟而不妖
陶后翳有闻
士之才徳毒一国
自古人知景兰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兰甚似乎君子/王之弊巷矣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不为无人而不下/野芳发而幽香
晕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晕亦不可以己乎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満室在堂满堂
【甲】文和【乙】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①立;②;洗;③少;④压倒,胜过;⑤以……为贵。
⑵D
①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
②兰花虽然含养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艾蒿没有什么两样。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甲文侧重表现君子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乙文侧重表现了君子在无人赏识时能耐得住寂寞, 在屡遭打击仍时不改操守的美好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査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句意: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植:立。
句意: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濯:洗。
句意: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人知道了。鲜:少。
句意: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盖:压倒,胜过。
句意: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贵:以……为贵。
本题考査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超过、胜过/厉害、严重;
在/到;
发出労香/花;
两个都是代词,“这”的意思。
故选D.,
本题考査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 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远,远播;益,更。
重点词:虽,虽然;殊:不同。
本题考査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 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儿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 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
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 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放在内室内满室都香,放在厅堂满堂都香”可知,“清风过之" 与“其香蔼然〃构成承接关系,故中间要停顿;而“在室满室”与“在堂满堂''又构成并列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情 况,故中间要停顿。可据此断句为: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的能力。
结合本文内容可知,“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 性也"是说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 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意蕴和《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是相同的。"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 在堂满堂"“香远益清”都表现了君子美名远播的特点。“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所谓含章以时发者 也"写出了君子立身处世的两个特点:一是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就像兰花,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 香味不明显;二是把握时机,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就如兰花,一阵清风吹过,香气芬芳,远近皆知。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令人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牡 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淤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 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 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 多吧。
【乙】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徳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 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 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 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 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君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 他的香气芬芳,放在室内满室都香,放在厅堂满堂都香。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2022-安徽芜湖一模)【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挡有所不辟也。个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哩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畳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
天汉元年,武帝遣苏武持节①送匈奴使②留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单于使卫 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抵⑤,推乳乃得归。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 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取材于《苏武传》) 注:①[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耗牛尾。②[匈奴使]指从前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臣。③[受辞] 审讯。④[北海吟俄国贝加尔湖。⑤[抵則公羊。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惠有所不辟也( ) (2)如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4)眼尔而与之( )
(5)留匈奴凡十九岁(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2) 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从表达方式上来,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出自甲文的成语" ",出自乙 文的成语" "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阅读乙篇,简要说明“舍生取义''的品 格在汉朝苏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29.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同“德”,感恩,感激 踩踏 总共
(1)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议论记叙舍生取义苏武牧羊
示例: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须 发全白,他一心向汉,不肯投降匈奴。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査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 可。
(1) 句意:因此当灾祸来临时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 句意: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假如,假使。
(3) 句意: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4) 句意: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蹴:踩踏。
(5) 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凡:总共。
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憧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査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 重点词: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种量器,六斛四斗为 钟:辩:同“辨”,意为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2) 重点词:LA:停止;本心:指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达方式和枳累成语。
【甲】文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 地论i正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岀"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广。【乙】文讲述了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宁愿选择死也不愿丧失气节,被匈奴扣留19年的故事,赞美了苏武是个能做到“舍生 取义"的人。因此,从表达方式上来,甲文侧重议论,乙文侧记叙重;出自甲文的成语“舍生取义(意思是: 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出自乙文的成语是“苏武牧羊(意思是: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从【乙】文句子“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仗汉节 牧羊,卧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可知,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 也不喪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须发全白,他一心向汉,不肯投降匈奴。从这 些可以看出他的言行都体现广'舍生取义”的精神。
【点睛】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 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 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 倫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当灾祸来临时我也不躲避。如果人 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 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釆用某种手段就能 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釆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釆用。由此可见,他 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 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 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 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却为r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r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r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 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大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苏武,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冋国,苏武同副中郎 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一同前往 到了匈奴那里,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苏武对常惠 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 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匈奴就 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冋来。苏武拄希汉朝的旄节牧羊, 睡觉、起来都拿着。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2022-广东茂名 -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芟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制 )(2)亭亭净誓 )(3)可远观而不可燹玩焉( )(4)專乎众矣(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2)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乙】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①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夸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希。而况思其 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富其涯②然丹者为槁木,夥然③黑者为星星气奈何⑤以非金石之质气嵌与草 木而争荣?含谁为之戕贼⑦,亦何恨乎秋声!
(选自欧阳修《秋声赋》,有删改)
【注释】①有时:有固定时限。②渥(wb):红润的脸色。③夥(yi)然:形容黑的样子。④星星:鬓 发花白的样子。⑤奈何:为何。⑥非金石之质:指人体不能像金石那样长久。⑦戕(qi訓g)贼:残害。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万物啓其形/等其筋骨 B.歟与草木而争荣/夕日飲颓
C.卓其渥然丹者为槁木/専付有司论其刑赏D.傘谁为之戕贼/密无与为乐者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 【甲】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2) 【甲】文和【乙】文都借"草木〃言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个文段所言之"志〃有何不同。
【答案】33. 多竖立亲近而不庄車应当
(1)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B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
<1)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四个方面来描写莲花。
(2) 【甲】文借写对莲的喜爱,表达了对君子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赞美,同时借写牡丹表达出作者对 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乙】文通过对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惜、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阐述了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 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和精力的道理,表达了对国家和自己处境的忧思。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可以喜爱的有很多。蓄:多;
<2)句意为: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植:竖立;
(3) 句意为: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亵:亲近而不庄重;
(4) 句意为:人该是很多了。宜:应该。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査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妖 艳。
(2)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 的标志")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