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1 10:4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课文中对比与类比的手法。
3.理解“养民治国”的深刻道理及现实意义。
柳宗元,字_______(73-819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________。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公元815-819年)刺史,也称________。在柳州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
之一。中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
作者回顾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
韩柳比较
柳宗元与韩愈在政治上属于对立的派别,但共同提倡“古文运动”,维持了良好的个人关系。
柳宗元死后,韩愈写了著名的《祭柳子厚文》和《柳子厚墓志铭》。合称“韩柳”。
在古文运动中,韩柳见解相同,侧重点不同:
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问题,参与改革,以改造社会为己任。文风清峻峭拔,擅长寓言和小品文。
韩愈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 文风沉稳厚重。
作品简介
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并作了序。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小石潭记》等)
寓言式散文 《三戒》(《黔之驴》等)
传记式散文 《童区寄传》
说理式散文 《六逆论》 《驳复仇议》《封建论》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本文应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贡。同时,加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可以说,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背景简介
初读正音
郭橐驼 病偻 佝偻 移徙
早实以蕃 木寿且孳 莳 长人者
好烦其令 勖尔植 早缫而绪 传其事
辍飧饔
初读正音
郭橐tuó驼tuó 病偻lǚ 佝偻gōu lóu
移徙xǐ 早实以蕃 fán 木寿且孳zī 莳shì 长人者zhǎng 好hào烦其令 勖xù尔植 早缫sāo而绪 传zhuàn其事
辍chuò飧sūn饔yōng


脊背弯曲:伛偻(弯腰驼背)。
迅速:不能偻指(不能迅速指出来)。

lóu
〔偻罗〕a.干练;机灵。b.指绿林或盗贼的部下、仆从。(喽啰)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也指佝偻病。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再读释义
要求:
熟练朗读课文,逐字逐句翻译,勾画重点字词句,注意积累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疑难处标记出来。
解读文本——第一段
郭橐驼(),不知始 ()何名。病偻() ,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解读文本——第一段
郭橐驼(骆驼。这里指驼背),不知始 (最初)何名。病偻(患了脊背弯曲的病)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伏(弯着腰)行,有类(像)橐驼者,故乡人号(起外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用名字称呼)我固(确实)当(恰当) 。”因(于是)舍其名,亦自谓(称为)“橐驼”云。
解读文本——第一段
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要自称“驼”?
豁达 身残但自信
解读文本——第二段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 ,无不活;且硕茂() ,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解读文本——第二段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名词作动词,以……为业)种树,凡(凡是)长安豪富人为观游(经营园林游览。为,从事,经营)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争着迎接雇用) 。视驼所种树,或(或者)移徙(移植) ,无不活;且硕茂(高大茂盛) ,早实(名词做动词,结果实)以(连词,相当于“而”,而且)蕃(多) 。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虽窥伺(暗中观察)效慕(羡慕效仿) ,莫(没有谁)能如(比得上)也。
解读文本
他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高超
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对比反衬)
解读文本
郭橐驼个性豁达、自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争迎取养
橐驼以种树为业且为种树行家。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解读文本——第三段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既然()已() ,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 。
解读文本——第三段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活得长久且繁殖茂盛)也,能顺木之天(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以致其性(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凡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 ,其本(根)欲舒,其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种树要用旧土) ,其筑(捣土)欲密。既然(已经这样)已(完毕) ,勿动勿虑(惦记) ,去(离开)不复顾(回头看/照看) 。
解读文本——第三段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解读文本——第三段
其莳(栽种)也若子(像对待孩子那样) ,其置(放下)也若弃,则其天者全(保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使高大茂盛)之也;不抑耗(损伤)其实(它的果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使……结实早而且多)之也。
解读文本——第三段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解读文本——第三段
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则(却)不然(这样),根拳(拳曲,伸展不开)而土易(换),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多了就是不够)。苟(如果)有能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则又爱之太恩(养护太过。恩,宠爱),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解读文本——第三段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解读文本——第三段
甚者(更严重的),爪(抠,掐,作动词用)其肤(指树皮)以验(检验,观察)其生枯(活着还是枯死),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指土的松与紧),而木之性日以(一天天地)离(背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宾语前置,不如我,比不上我)也。吾又何能为哉(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解读文本——第三段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解读文本——第三段
他认为种完树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种后采取的态度
对自己的评价
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实之也。
解读文本——第三段
其他种树人怎样做的 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郭橐驼 他植者

术 移植:
管理:
结果
角度
种树之道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本欲舒、培欲平土欲故、筑欲密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害其长,不耗其实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根拳、土易培不当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
木之性日以离、
害之仇之、不我若

对比论证
对比探究——种树之道
解读文本——第四段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若甚怜焉() ,而()卒以祸() 。
解读文本——第四段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为官治民。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好烦其令(喜好不断发号施令。烦,使繁多) ,若甚怜焉(好像很爱百姓的样子) ,而(但,连词,表转折)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结束/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 。
解读文本——第四段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解读文本——第四段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官府的命)促尔耕,勖(勉励)尔植(栽种),督尔获(督促你们收割。获:收割),早缫(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字(养育)而幼孩,遂(顺利地成长)而鸡豚(猪)。’鸣鼓而聚(使聚集)之,击木(木梆)而召之。
解读文本——第四段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解读文本——第四段
吾小人(我们小百姓)辍飧饔(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以劳(慰劳)吏者(当差的),且(尚且)不得暇(空暇),又何以(以何,靠什么)蕃吾生(使我们的人口增多。蕃,使繁盛、兴旺)而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性,生命)耶?故病(困苦)且怠(疲倦)。若是(像这样),则与吾业者(我同行业的人,指“他植者”)其(其:大概,语气词)亦有类(相似)乎?”
重点实词——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 )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 )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
今日病( )矣,余助苗长矣。
——《孟子·公孙丑上》
重点实词——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今日病(疲累,倦困)矣,余助苗长矣。
——《孟子·公孙丑上》
重点虚词——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重点虚词——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代词,它,代羊肉。(6)第三人称代词,它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解读文本——第四段
作者问“养树术”,得“养人术”,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郭橐驼如何描述官吏?官吏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请再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描述 他植者 官吏
行为描述
结果
相似之处
结论
对比探究
描述 他植者 官吏
行为描述
结果
相似之处
结论
根拳而土易 培过或不及
爱之太恩 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 摇其本以观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木之性日以离矣
不能蕃吾生安吾性
故病且怠
顺木之天以养树
顺民之性以养民
违反树木生长的规律
勤虑害树
违背百姓休养生息规律
烦政扰民
对比探究
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勤虑害树
烦政扰民
手法:
由此及彼,类比说理
解读文本——第五段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解读文本——第五段
问者曰:“嘻(感叹词,表示高兴),不亦善夫(不是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吾问养树,得养人(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术。”传(作传)其事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官戒(鉴戒)也。
思考问题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仅仅是为郭橐驼立传吗?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传其事以为官戒
探究思考
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
背景:“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繁政扰民如勤忧害树。
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唐太宗
拓展延伸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拓展延伸
本文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顺民之天以养民”的道理,并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判当时的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课堂总结
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较为丰富。第一人称常用“吾”
“我”“余”“予”,第二人称常用“女(汝)”
“尔”“若”“乃”,第三人称常用“其”“彼”
“之”。从课文或之前学过的文章中找出一些实例,对古代的人称代词做一些归纳和总结。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请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