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 “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 “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1 20:4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备课人 授课人 上课日期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课 题 第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大治的历史时期,也是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时期。 本课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主要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初唐政治画卷。
学情分析 因为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教材不仅没有明确,反而把它们分作两目介绍,初中学生很容易把它们作为两个独立的问题去掌握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分析、点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老师引导完成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侈”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决心。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用历史唯物观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史图册 基础训练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备 注
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帝王大约有 800多位,我们后人将这些帝王分为哪几类 教师引导,学生口答(明君 暴君 昏君) 教师出示《隋末农民起义地图》 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直接原因: 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一、李渊(唐朝的建立) 老师提供“唐高宗”图片 建立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 唐太宗,即李世民。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 在位二十三年,对内以文治天下,对外开疆拓土,缔造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封建治世———— 贞观之治。 1、形成原因: ① 唐太宗吸取隋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纳谏) ② 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君臣共济致治。(用人) 任房玄龄、杜如晦(huì)为宰相(房谋杜断),以魏征为镜子;他还有十八学士智囊团和猛将。 2、具体措施: 政治上:① 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职权;②制定法律,减轻刑法;③完善科举制,增加进士科为科考重要科目④严格考查官吏(注重吏治)。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 文化上:改进科举制,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军事上:出兵反击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民族政策:开明政策、和亲政策 ,多用“抚”少用“剿”。 对外政策:平等交往,设置商馆接待外商,互市监、市舶司等掌管对外贸易,外国人可以参加科考做官。 3、贞观之治(表现)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 (经过唐太宗的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rén),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资治通鉴》 从这材料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答: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 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三:太宗尝谓公卿曰:“……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材料四:“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材料一 、二、三、四反映了唐太宗哪些治国理念?   答:以史为鉴、勤于政事、重视百姓、虚心纳谏、知人善用。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dàn]腹,腹饱而身毙。”他还经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答:吸取了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思想。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来 答: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重视农业生产。 注意:用人和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又是重要表现. 二、武则天(“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武则天(624---705), 本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后逐渐掌握实权,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唐中宗和唐睿宗),自己取而代之,她晚年称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曌(zhào)”字为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她还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太上皇。 1、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政治上: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 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作 用: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影 响: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时期重用的人才有:狄仁杰、朱敬则,姚崇,宋景,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万国俊等 三、开元盛世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 知人间疾苦,躬勤庶政。” 唐玄宗 是武则天的孙子,前期年号开元,他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任姚崇、宋璟为相。 1、唐玄宗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1、根据材料你得到什么信息? 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教师引导:为什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如此繁盛的局面。分组讨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那些政策措施?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政治上: 整顿吏治,裁减冗rǒng员;沿袭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在《隋律》颁布《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可用实物代替 文化上:注重文教(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 的重要内容),编修经籍。 2、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概括归纳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治国方面有哪些共同点?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启示? 共同点:改革内政、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完善科举制度。 启示:1)重视维护国家统一;2)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3)善于用人。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不同的历史背景做出不同的评估。 2.标准:是否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人无完人,我们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4.克服英雄史观。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5. 将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克服思维定势。 6.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不能主观臆断。 简而言之:就是分别写出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他(她)生 平的重要事迹是否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何评价唐太宗? 肯定: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明君,他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能,虚心纳谏,轻徭薄赋、慎用刑罚、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对民族对外采取安抚开明友好政策。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西北各族共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否定:杀兄弟夺位,晚年“渐恶直言”,追求长生不老,但与他流芳千古的贞观政绩相比,渺小多了! 课堂小结: 练一练: 1、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治世局面,如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③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C ) 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唐朝哪位皇帝的称赞( B )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3、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中新增加的科目是( D ) A.文科 B.武科 C.进土科 D.殿试 4、人们对武则天的功过评说不一,史学家认为应基本肯定,最主要的原因是( D )A.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改国号为周 C.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作业布置: 1、预习新课,做预习笔记。 2、熟记本课重点知识。 3、做本课基础训练习题、试着评价武则天。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要求学生快速默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 出示《隋末农民起义地图》让学生看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加以巩固。 出示图片,有学生来说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教师小结。 教师口述:玄武门之变的故事。以此过渡到“贞观之治” 1、形成的原因。 由学生举手口答,培养学生归纳课本知识的能力。 2、具体的措施。先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组内其他组员可以补充或者更正。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小结。 这里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从教材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归纳的能力以及组员的合作能力。 教师出示材料,让学生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在组内讨论,交流。组长汇总,派代表汇报,其他组的组员可以更正或者补充。教师点评、小结。 这里主要是培养学生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出示图片,口述武则天的生平。 从而点出她的治国措施。 让学生举手回答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教师点评小结。 这里主要是检查学生归纳、总结书本知识的能力。 教师简单介绍唐玄宗的生平,出示图片。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读材料,组内讨论,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进行抢答,其他学生可以更正或者补充。教师在点评并集体讲解。 学生可以集体说说:(教师引导)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来讲。 教师做最后的小结。 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在组内思考、交流、讨论;组长汇总,派代表进行抢答,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更正。(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引导) 小结:全体师生进行课堂小结。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师出示PPT课件“课堂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在组内讨论交流。 先举手的同学有选择题目的权利,依次类推,最后举手只能回答剩余的题目。 教师尽量要点名那些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学生。要做到关注班上的每一个学生。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次活动课的内容是讲述李渊(唐朝的建立)、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四个大内容。重点是贞观之治以及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个局面与统治者知人善用分不开,史书上说:得人者昌,失贤则之。让孩子们结合唐太宗、唐玄宗用人史实,总结一下经验与启示。常言道:读史让人明智。与孩子们学习这一课,再让他们联系自身:这次活动课中你学到什么?获得什么?
不足:本次活动课的内容较多,需要孩子们掌握、理解并熟记这些知识点。通过这次的学习,多数孩子还是理解不透。特别是评价历史人物。利用课后时间与孩子们多交流沟通,引导他们多看有关书籍,并从课外书籍中汲取有用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
每课一书:
《喜马拉雅》听书之《唐朝二十一帝》
每课寄语:
相信自己, 因为你本来就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