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迁移(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迁移(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11 10:2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行政区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读下图,完成1~2题。
                
1.如果图中A、B、C是三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A.a1→a2 B.a1→b1
C.b1→b2 D.c1→c2
2.如果A、B、C是三个不同国家,a1、b1、c1是农村地区,a2、b2、c2是城市地区。其中能够代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的是(  )
A.a1→a2、a1→b1 B.a1→b1、b1→b2
C.a1→a2、b1→b2、c1→c2 D.c1→c2、a1→c1
“舒适型移民”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式,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大众旅游以及城镇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许多人要求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舒适型移民”。据此完成3~4题。
3.“舒适型移民”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地区间(  )
A.环境状况的差异 B.就业机会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差异 D.迁移政策的差异
4.“舒适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①增加劳动力 ②大力开发资源 ③提升住房价格
④劳动服务业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之时,人口流动方向逐渐由过去的“由西到东”向“由北到南”转变。而中国人口流动地图也是一幅经济地图。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5~7题。
5.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区域交通状况
B.政策支持力度
C.自然环境状况
D.区域经济差异
6.相对于其他地区,“三沿”地区的优势在于(  )
A.土地资源丰富 B.交通运输便利
C.环境质量好 D.水资源充足
7.流动人口子女现状容易导致流入地(  )
A.就业压力增大 B.老龄化程度加重
C.空巢儿童增多 D.教育资源紧张
8.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净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净迁出人口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2)试从地理角度分析我国中部省级行政区成为人口净迁出地区的原因。(至少写两点)
(3)试分析人口迁移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至少写三点)
素养提升
下图为2016年美国本土各州人口迁移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a、b两区域人口流动状况存在巨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居住环境差异 B.大型商业机构搬迁
C.城镇化扩张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2.图示b区域迁入人口的年龄主要为(  )
A.0—15岁 B.20—35岁
C.50—75岁 D.75—90岁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省内人口迁移和省外人口迁移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城市的人口迁移中(  )
A.省外人口净迁出数量波动上升
B.人口净迁出数量省内小于省外
C.省内人口迁移以人口迁入为主
D.人口净迁出数量逐渐增加
4.该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自然环境恶劣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收入相对较低
④经济欠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京津冀城市群是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大城市群,是中国北方经济实力最强且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户籍人口7 467万人,常住人口9 026万人,其中京津地区常住外来人口1 322万人,外来人口比重较大。下图是京津冀城市群2015年流动人口年龄金字塔。据此完成5~7题。
5.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相比(  )
A.平均年龄较小 B.老龄化较重
C.性别比例失调 D.劳动力负担较重
6.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务工经商 ②工作调动 ③学习培训 ④家属随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7.与北京和天津不同的是,河北流动人口(  )
A.受教育程度较低
B.省内流动人口数量较多
C.经济收入较高
D.可享受居民生活保障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指出,从2015年开始,流动人口规模发展出现新的变化,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此前的持续上升转为缓慢下降。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7亿人,比2014年下降了约600万人;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比2015年下降约171万人,2017年继续下降约82万人。下图示意现阶段人口流动基本情况。
(1)说出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2)简述促使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3)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主要影响。
解析第1题,国际人口迁移指跨越国界的人口迁移。A、B、C表示不同的国家,结合图示可知a1→b1、a1→c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故选B项。第2题,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为农村向城市迁移。根据a1、b1、c1是农村地区,a2、b2、c2是城市地区,判断a1→a2、b1→b2、c1→c2属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故选C项。
答案1.B 2.C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舒适型移民”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区域之间环境状况的差异,A项正确;“舒适型移民”更多的是考虑环境的舒适,与就业机会无关,与经济水平及迁移政策的关联性小,B、C、D三项错误,故选A项。第4题,结合上题可知,“舒适型移民”主要是为了享受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迁入地区而言,会提升住房价格,带动迁入地劳动服务业的发展,③④正确;该类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享受生活,因而对迁入地增加劳动力和大力开发资源不正确,故选B项。
答案3.A 4.B
解析第5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的转型引发了人口流动方向的变化,可见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差异。故选D项。第6题,“三沿”地区土地资源不一定丰富,A项错误;“三沿”是指沿江、沿海、沿铁路线,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在于交通运输便利,B项正确;“三沿”地区经济发达,环境污染比其他经济较落后地区要严重,C项错误;“三沿”地区的沿江、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充足,但是沿铁路线地区水资源不一定充足,D项错误。故选B项。第7题,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比例达58%,大多数流动人口在45岁以下,他们的子女年龄尚小,所以会导致流入地的教育资源紧张。故选D项。
答案5.D 6.B 7.D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净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净迁出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四川省。第(2)题,原因可以从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人口迁移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是对迁入地的影响,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主要从经济、第三产业发展角度进行分析;不利影响主要从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广东省 四川省
(2)中部省级行政区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充足;经济发展水平较东部低;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近;交通便利。(至少写两点)
(3)有利: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劳动力、人才,促进了经济发展;大量人口的迁入,带动了东部地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造成东部地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导致东部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增大。(至少写三点)
解析第1题,图示a区域位于美国工业发达的东北部传统工业区,环境污染较重,气候冷湿,居住环境相对较差,大量人口迁出;b区域位于佛罗里达半岛,纬度较低,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工业分布少,环境质量好,居住环境相对较好,大量人口迁入。故选A项。第2题,佛罗里达半岛纬度较低,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居住环境相对较好,容易吸引美国东北部地区精力较为充足的退休老人。75—90岁的老人行动不便,不方便远距离迁移。故选C项。
答案1.A 2.C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省外人口净迁出数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说明该城市省外人口净迁出数量波动上升,A项正确;每年人口净迁出数量都是省内大于省外,B项错误;数值在0以下为净迁入,数值在0以上为净迁出,故省内人口迁移以人口迁出为主,C项错误;2014年人口净迁出数量比前一年明显下降,所以人口净迁出数量并不是逐渐增加,D项错误。第4题,该城市人口以迁出为主,说明城市条件不足,导致人口外迁。而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收入相对较低、经济欠发达都属于经济因素。故选D项。
答案3.A 4.D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中老年人比重较小,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劳动力负担较轻,性别比例较为合理。故选A项。第6题,从图中可看出,京津冀城市群的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主要是务工经商,影响因素是经济;图中少年儿童比重较大,主要是家属随迁。故选C项。第7题,与北京和天津不同的是,河北经济发展程度低,外省迁入人口少,主要为省内流动。故选B项。
答案5.A 6.C 7.B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我国流动人口特点可从我国流动人口总量、流动方向、平均年龄和随迁子女比例的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影响人口流动的原因可从推拉理论分析,推、拉力因素主要有迁入地经济收入、就业机会、生活环境等;同时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以及我国宽松的人口流动政策也促进了人口的迁移。第(3)题,人口流动的影响主要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分析,包含有利和不利影响。
答案(1)流动人口总量多,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上升;随迁子女比例增加。
(2)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户籍政策的改革。
(3)有利影响:加强与外界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增加居民经济收入。
不利影响:造成人才外流;城乡经济差距拉大;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凸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