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4-11 13:5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卷
科学考试(12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鄰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2.皮影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如图是皮影戏表演时的情景。下列选项中,和该原理相同的是(  )
A.放大镜看物体
B.水中的倒影
C.日食的形成
D.彩虹的形成
3.我们周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物体为什么会五颜六色? 下列针对物体颜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
B.能把各种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
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吸收了红色光,反射了其它颜色的光
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
4.标有甲、乙两点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图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虚线处,此时看到筷子上的甲点或乙点,光的传播路径正确的是(  )
A. B.
C. D.
5.如图是科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小孔成像现象的装置,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是实像
C.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D.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6.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美化环境
7.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司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如图所示,则(  )
A.像是实像
B.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像比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要小
D.司机前面的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45°
8.如图所示,一平面镜放在圆筒的中心处,平面镜正对筒壁上一点光源S,点光源发出一细光束垂直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从图示位置开始绕圆筒中心O匀速转动,在转动30°角时,点光源在镜中所成的像转过的角度为θ1,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斑转过的角度为θ2,则(  )
A.θ1=30° θ2=30° B.θ1=30° θ2=60°
C.θ1=60° θ2=30° D.θ1=60° θ2=60°
9.如图所示为“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时,某同学首先使发光点S、凸透镜L和光屏P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其次当他把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图中MN为光具座的标尺即刻度尺),发现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然后他再用一烛焰S′在图示位置上取代发光点S。这时,如要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以下几种操作中哪一种不能达到目的 (  )
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
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
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和光屏P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
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
10.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使人们能不断地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弥补人类自身的缺陷,治疗各种常见疾病。现流行一种手术治疗近视眼的方法,下列方法中医院可能采用的是(  )
A.利用手术把晶状体加厚,从而改变它的折光能力
B.利用手术把一个很薄的近视眼镜片放入人眼中,就像隐形眼镜那样
C.利用手术改变睫状体的收缩放松能力,从而改变晶状体的弯曲度
D.利用手术把晶状体磨薄,改变它的折光能力
11.如图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 B.当物距u=30 cm时,像距V=30 cm
C.物距增大时像距也增大 D.当物距u=15 cm时成缩小的像
12.截面为正方形、中空部分为椭圆形的玻璃体如图所示。则这个玻璃体(  )
A.可以看成两块凹面镜 B.可以看成一块凸透镜
C.对图示光束具有发散作用 D.对图示光束具有会聚作用
13.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像情况是(  )
A.不能成像
B.能成像,像还在原来位置
C.能成像,像上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D.能成像,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14.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人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漫反射
15.下列关于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线总向三棱镜顶部偏折
B.红光偏折程度最大
C.紫光偏折程度最大
D.太阳光发生色散,但各种色光的排列杂乱无章
16.生物体的许多生命活动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下列归纳错误的是(  )
A.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B.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C.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D.视觉形成: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神经--视网膜--大脑
17.同学们在班会课上一起玩激光击目标游戏,小明的激光笔发出的激光如图所示,请帮小明合理操作以击中目标(墙壁上的黑点)(  )
A.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
B.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
C.在不改变入射角的情况下,激光笔向左移动
D.在不改变入射角的情况下,激光笔向右移动
18.为了保护视力以及让学生安心在校学习。2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如图是眼球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图表示视力正常的眼睛的成像原理
B.结构3既是成像也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C.当某学生从教室走到明亮的室外时,他的瞳孔变小
D.近视眼形成的原因之一是结构[2]曲度过小,不能恢复原状
19.如图所示,一根长度为L的直薄木条上有两个观察小孔。两小孔之间的距离为d,d恰好是一个人两眼间的距离,当木条水平放置时,此人想通过两观察孔看见此木条在平面镜M里完整的像,那么选用的平面镜宽度至少是(  )
A.L/2 B.d/2 C.(L+d)/2 D.(L d)/2
20.一束激光以入射角i=45°照射液面,其反射光在固定的水平光屏上形成光斑B,如图所示,如果反射光的光斑位置在光屏上向右移动了2cm,则可判断液面可能(  )
A.上升了1cm B.上升了 cm C.下降了 cm D.下降了1cm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21.如图甲为支付宝推出的扫脸支付装置,顾客站在摄像头装置前,摄像头捕捉人脸即可在感光器上成像,进行顾客身份识别。小明用凸透镜成像实验模拟支付装置的成像规律(如图乙)。
(1)该支付装置中的感光器相当于图乙中的    。
(2)人脸在感光器上成一个    (填像的性质)的实像。
(3)该装置静止于水平桌面上时,支撑架对屏幕作用力的方向为图甲中的   (填字母)。
22.小萍做完凸透镜成像实验后,想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她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表盘及指针的位置,然后把这个玻璃板放在如图1所示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保持玻璃板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然后移动凸透镜,发现凸透镜只在一个位置时光屏上才能呈现清晰的像,则该像的特点是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光屏上的像是图2中的   (填字母)。
23.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右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选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选填“凹”或“凸”)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24.如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   内;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   形成听觉;
(3)人耳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填字母)。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25.如图所示,小明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时,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边长为4.5毫米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正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这是光的   造成的;再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   (填“大”或“小”);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
26.眼睛的主要部分是   ,它是一个精巧的 成像结构,角膜和    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后,形成物体   的实像,成像在   上,视网膜上有很多的   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   传到   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27.如图所示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3)将钢尺伸出桌边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28.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 :1的3D模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种波    (填“ 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实验探究题(3题,共21分)
29.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 如图甲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   、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在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   移动,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   (填选项)。
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D.不成像
30.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鞋盒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鞋盒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填“ 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的材料隔音性能   (填“好”或“ 差”),其原因是粗糙的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的材料强。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声。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描绘出诗人对林泉美景的喜爱。“蝉”和“鸟”的叫声是根据声音的   区分的,茂密的树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能在   控制噪声。
3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莹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1)小莹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 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器材调整正常后,若不计薄平板玻璃的厚度,当蜡烛A距平板玻璃10 cm时,则蜡烛B与蜡烛A相距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如图所示,小莹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此时最好选用 (填字母)。
A.A B.B C.C D.D
四、解答题(3题,共31分)
32.位于海面下几十米深处的“南海一号”商船已被打捞浮出海面,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又一突破。“南海一号”商船长约30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如图所示。很早以前,我国考古队员就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了一种装置安装在船上,用它发出的超声波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细致的探测。
(1)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 m/s,若探测装置发出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接收到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0.024 s,则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写出计算过程)
(2)该装置能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33.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朱利叶斯和帕塔博蒂安,以表彰他们在感知温度和触觉领域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资料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们猜测,神经细胞对不同刺激的不同响应,很可能依赖于细胞的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就如同房屋上的门窗,它的开放与关闭影响着细胞内外离子的进出。
资料二:朱利叶斯以辣椒为切入点,在经历重重困难后,他最终于1997年成功发现辣椒素敏感离子通道(TRPV1通道),并意外发现该受体也可以被43°C以上的物理高温激活。
帕塔博蒂安在2002年通过薄荷醇分子(薄荷的主要成分),确认了一类薄荷醇敏感离子通道TRPM8,该通道能被8°C~28°C的无害低温激活。2003 年,他又发现了可被芥末激活的冷觉感受通道TRPA1,它能被超低温(<17°C)激活。
(1)根据题中材料,请你判断离子通道受体位于细胞的哪个结构?
(2)皮肤中有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包括触觉冷觉、热觉和   。
(3)请结合材料,尝试分析当食物的温度相同时,为什么人们吃辣椒会感觉热,吃薄荷会感觉凉?
34.作图题
(1)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湖边上方有一盏路灯,潜水员在水下E处看到了路灯的像。图中A、B两点其中一点是路灯的发光点,另一点是路灯的像点。请你区分发光点、像点,在图中画出水下E处的潜水员看到路灯的光路图。
(2)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定义判断;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3)(4)根据光的反射的知识判断。
【解答】A.金柳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长篙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于是在水里形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B错误;
C.湖面波光粼粼是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天上的云彩本身不发光,它反射太阳光,射入眼睛后,我们才能看到它们的存在,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C
【解析】【分析】皮影戏的原理其实就是光沿直线传播,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放大镜看物体时,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水中的倒影,是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日食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蓝玻璃只能透过蓝色光,而红布发出红光,因此透过蓝玻璃看红布,看到的红布是黑色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红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甲点在空气中,我们看到甲点,应该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而乙在水中,我们看到的乙,应该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对小孔成像的原理、特点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于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的是实像,故A、B正确不合题意;
小孔成像中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则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
(3)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判断;
(4)根据噪声的减弱方法判断。
【解答】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它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发声的音调,故A错误;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则锣的振幅越大,那么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里面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则手机铃声越来越小,故C错误;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将噪声阻挡和反射,从而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污染,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仪表与风挡玻璃的夹角等于它的像与风挡玻璃的夹角。因为仪表在水平方向,而它的像在竖直方向,则二者的夹角为90°,那么风挡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90°÷2=45°。
故选D。
8.【答案】D
【解析】【分析】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平面镜旋转之前,入射角为0°,反射角=入射角=0°,点光源形成的像如图1所示。当平面镜转动30°时,反射角=入射角=30°,反射角+入射角=60°,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斑转过的角度为θ2=60°,点光源在镜中所称的像如图2所示,θ1=60°。
图1 图2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C
【解析】【分析】当把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发现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由此可知S即为焦点,P在两倍焦距左右的位置。。
【解答】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当物距>2f时,f<物距<2f,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当物距=2f时,像距=2f,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当f<物距<2f时,像距>2f;当物距=2f时,像距=2f; 当物距>2f时,f<物距<2f,以上三种情况光屏P都应向右移,不可能保持不动,C错误,符合题意;
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当f<物距<2f时,像距>2f,再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解析】【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使人的眼睛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只能看清近处物体。
【解答】(1)利用手术改变睫状体的收缩放松能力,从而改变晶状体的弯曲度,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这是医院可能采用的.利用手术把晶状体加厚或磨薄,不是医院可能采用的,故AD错误;
(2)把一个很薄的近视眼镜片放入眼中,这是不可能的,故B错误.
故选C。
11.【答案】A
【解析】【分析】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上时,成的像也在二倍焦距上,即u=v=2f,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再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当u=20cm时,v=20cm,因此2f=20cm,解得:f=10cm,故A正确;
当物距u=30cm时,相距v=15cm,故B错误;
当物距u=30cm时,相距v=15cm;当物距u=15cm时,相距v=30cm,据此可知:物距增大时,相距减小,故C错误;
当物距u=15cm时,此时f故选A。
12.【答案】C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形状确定透镜的种类,再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解答。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可以将中空的玻璃体沿竖直方向切为两部分,它们都是中间薄边缘厚,都是凹透镜,则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这里的“平面镜”其实是平面镜所在的那条直线。根据图片可知,随着平面镜在竖直方向上改变了位置,但是它所在的那条直线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因此蜡烛a在平面镜中能成像,且成像的位置不变,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分析】光线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在一定范围内;光线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白纸表面粗糙不平,光线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镜子表面光滑平整,光线在其表面发生镜面反射,此时反射光线与镜面垂直向上。人从侧面看去时,白纸上的部分反射光线会射入眼睛,而镜面上没有反射光线射入眼睛,所以白纸比较亮,而镜面非常暗,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判断。
【解答】如下图所示: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光线总是向三棱镜的底部偏折,故A错误;
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大,故B错误,C正确;
在光的色散现象中,从上到下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涉及了听觉的形成、视觉的形成、受精过程、种子萌发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可逐一分析每个选项来解答。
【解答】A、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正确。
B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用流程图表示为:外界声波→外耳道一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一大脑;B错误。
C.种子的萌发过程是:种子吸水膨胀,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跟和茎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C错误。
D.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用流程图可表示为: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一视觉。D错误。
故选D。
17.【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判断。
【解答】A.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入射点上移,则激光在墙壁上的照射点也向上移动,故A错误;
B.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则入射点不变,那么激光在墙壁上的照射点不变,故B错误;
C.在不改变入射角的情况下,激光笔向左移动,那么入射点左移,反射光线的传播距离减小,因此激光在墙壁上的照射点会向下移动,故C正确;
D.在不改变入射角的情况下,激光笔向右移动,入射点右移,反射光线的传播距离变长,因此激光在墙壁上的照射点会向上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18.【答案】C
【解析】【分析】从近视眼的成因、成像特点和眼睛的结构切入解答。
【解答】A、图中指的是近视眼的成像原理,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A不符合题意;
B、视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B不符合题意;
C、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因此当某学生从教室走到明亮的室外时,他的瞳孔变小,C符合题意;
D、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成像于视网膜前,看不清远处物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答案】D
【解析】【分析】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所以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虚像与物体等大,距离相等。
【解答】由题意及图可知当左眼看右边,用右眼看左边时平面镜宽度最小,作图如下图,设左侧木条长度为a,右侧木条长度为b
平面镜最小宽度=1/2(a+d)+1/2(b+d)-d=(a+b)/2=(L-d)/2
D正确,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答案】D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对液面的高度变化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如下图所示:
因为四边形BC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DE=BC=2cm;
因为两条法线都与水面垂直,
所以两条法线相互平行;
那么∠DGF=∠i=45°;
因为∠DGF=∠EGF=45°,
所以△DG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因为GF与DE垂直,
那么GF为斜边DE的中线;
那么GF=。
因此可判断液面可能下降了1cm。
故选D。
21.【答案】(1)光屏
(2)倒立缩小
(3)F3
【解析】【分析】(1)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感光器相当于光屏,人脸相当于蜡烛;
(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答;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支付系统中的感光器相当于图乙中的光屏;
(2)感光器的面积远远小于人脸的面积,因此人脸在感光器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屏幕在空中保持静止状态,则支撑架对屏幕的支持力与屏幕的重力相互平衡,即二者方向相反。因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所以支撑架对屏幕的作用力方向为竖直向上。
22.【答案】倒立等大的实像;12.5;a
【解析】【分析】(1)(2)一般情况下,当物体和光屏的距离一定时,凸透镜会在两个位置成实像,且成像的大小相反,这两个位置的物距和像距的数值恰好相反。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上,此时像也成在二倍焦距上,此时物体和像的距离最小,此时只有这一个位置能够成清晰的等大的实像。
(3)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是倒立的,不但左右相反,而且上下相反。
【解答】(1)因为此时凸透镜只能在一个位置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因此此时物距和像距都等于二倍焦距,即物体到光屏的距离等于4倍焦距。根据图1可知,此时物体到光屏的距离为:85cm-35cm=50cm,则凸透镜的焦距为f=50cm×
=12.5cm。由于物体在二倍焦距上,因此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2)根据图1可知,表盘上时针在右上方,分针在右下方,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可知,像的时针应该在左下方,分针在左上方,故选a。
23.【答案】后;凸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2)要使像成在感光器上,必须使像前移,据此分析光线会聚了还是发散了,从而确定选择的透镜类型。
【解答】(1)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手机镜头靠近拍摄对象时,所成的像的像距增大,即成在感光器的后面;
(2)如果要使成像清晰,那么就要使像向前移动,即使光线会聚,因此应该在镜头上贴上一个凸透镜即可。
24.【答案】(1)耳蜗
(2)大脑
(3)C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耳蜗内。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大脑形成听觉。
(3)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人耳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主要依据是音色。
故答案为:(1)耳蜗 (2)大脑 (3)C
25.【答案】圆形;直线传播;大;正方形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太阳光通过硬纸板上很小的正方形小孔,在地面上将观察到一个圆形的光斑,这个圆斑是太阳的实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硬纸板与地面的距离增大,也就是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增大,光斑的形状不变,但是光斑变大。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正方形的光斑。
26.【答案】眼球;晶状体;倒立、缩小;视网膜;感光;视神经;大脑
【解析】【分析】眼睛的成像原理:外腺状体当自然界的光线进入眼睛,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屈光系统的折射后,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光的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的刺激后,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产生了电流,经由视网膜神经纤维传导至视神经。
两眼的视神经在脑垂体附近会合,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然后我们才能看见东西。在视网膜上的影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到了脑部时又将影像转了回来,所以我们的视觉跟实际景象一样。
【解答】眼睛的主要部分是 眼球 ,它是一个精巧的 成像结构,角膜和 晶状体 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后,形成物体 倒立、缩小 的实像,成像在 视网膜 上,视网膜上有很多的 感光 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 视神经 传到 大脑 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27.【答案】(1)物体振动
(2)响度;音调
(3)能量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由物体的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据此分析解答。
(3)声音的利用: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解答】(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将钢尺伸出桌边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8.【答案】超声波;不能
【解析】【分析】根据超声波的应用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解答。
【解答】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这种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9.【答案】(1)倒立
(2)右
(3)左
(4)上;C
【解析】【分析】(1)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等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3)根据近视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像的位置变化即可;
(4)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倒立性”的特点分析像的移动方向。凸透镜的口径越大,会聚的光线越多,所成的像越明亮;而口径的大小,不会影响成像的虚实、正倒和大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即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右动。
(3)近视眼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使原来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像会在光屏的右方,不动光屏,像靠近凸透镜,由于物远相近像变小可知,蜡烛向左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不但指形状上的改变,而且指运动方向的相反。蜡烛越烧越短,即物体向下运动,则光屏上的像运动方向相反,即向上移动。
如果用不透明的纸遮住透镜的一半,那么会聚的光线变少,会导致像变暗,但是像仍然是完整的,故选C。
30.【答案】(1)小
(2)好
(3)响度;传播过程中
(4)音色;传播过程中
【解析】【分析】(1)离声源越远,则声音越分散,那么听到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2)吸音能力越好,则传出声音的响度越小,即隔音性能越好;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响度越小,对人的影响越小。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分析解答。
【解答】(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的材料隔音性能好,其原因是粗糙的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的材料强。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描绘出诗人对林泉美景的喜爱。“蝉”和“鸟”的叫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茂密的树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能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31.【答案】(1)3
(2)20
(3)A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
(2)根据“物像等距”分析计算;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选取的物体是左右对称的,那么就无法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下图所示:
则图3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根据平面镜“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蜡烛A到玻璃的距离为10cm时,它的像到玻璃的距离也是10cm,那么像到A的距离就是:10cm+10cm=20cm。因为蜡烛B与A的像重合,所有蜡烛B与A相距20cm。
(3)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关系,所选择的物体就不能是左右对称的。根据图片可知,只有字母C不是左右对称的,故选A。
32.【答案】(1)解: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返回信号所用时间是t=0.024 s,速度v=1 500 m/s,
则沉船在海面下的深度为s= ×1 500 m/s×0.024 s=18 m。
(2)解: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分析】(1)沉船的深度等于超声波经过路程的一半,即深度;
(2)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解答。
33.【答案】(1)细胞膜
(2)痛觉
(3)辣椒素和高温刺激会激活神经细胞相同的离子通道,薄荷醇和无害低温刺激会激活神经细胞相同的离子通道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人的皮肤能感受各种各样的刺激,并引起大脑皮层形成不同的感觉.可以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如:我们闭上眼睛能摸出某种物体的软硬程度,靠的就是皮肤的触觉。
【解答】(1)根据题中材料,离子通道受体,就如同房屋上的门窗,它的开放与关闭影响着细胞内外离子的进出。这一作用,跟细胞膜相类似,故离子通道受体位于细胞的细胞膜 。
(2)皮肤中有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包括触觉冷觉、热觉和 痛觉 。
(3)物的温度相同时,为什么人们吃辣椒会感觉热,吃薄荷会感觉凉 的原因可能是 辣椒素和高温刺激会激活神经细胞相同的离子通道,薄荷醇和无害低温刺激会激活神经细胞相同的离子通道 。
34.【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于折射形成的虚像是所有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此那条折射光线即经过像点也经过眼睛,将二者连接即可找到入射点,从而完成光路图。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解答】(1)将A和B两点比较可知,B点应该为像点.。连接EB,与水面的交点O为入射点。连接AO为入射光线,连接OE为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①通过A点作平面镜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平面镜的右侧找到像点A';
②同理,找到B点的像点B';
③用虚线连接A'B'即可,如下图所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