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此课设计意在体现接纳与平等、有效的教与学,过程中体现全员参与,注重学生实践为主的综合活动课,其中的多种手段均选自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对这种理念的诠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完善评价机制。即“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的设计中我遵循了此理论并以此为教学理念,设计了以学生熟知的音乐内容为起点,从小处着手、简单内容入手,逐步深入、不断延展地对学生融入听、唱、写、创四种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和实践,从教材本身出发对音乐要素进行研读和深入的剖析及拓展,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通过设计多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二)教材说明
《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2/4拍,五声宫调式,节奏简单,以四分、八分音符构成,旋律轻快活泼,流畅上口,表现了藏族同胞歌唱家乡,载歌载舞的情景。
本内容有多种版本,以单声部居多。考虑到本课教授的是五年级学生,故选用的是合唱版教材,内容选自柯达伊培训资料,内容更丰富,表达的情感也更为热烈。
(三)学情分析
1、我教授的这批五年级学生在音准、节奏、识谱、听音、记写等方面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对简谱的学习也有扎实的基础,因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的是五线谱和简谱交替使用的学习方法,故本节课采用简谱教学,学生识认乐谱没有困难。
2、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浓厚,柯达伊音乐教学方式已经融入课堂,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单旋律的作品接触较多,表达相对流畅。但对于多声部的作品学习了不少但拓展不多,基本属于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所以学生在情感表达和情绪处理方面始终不够细腻和丰满,对作品本身拓展的手段和方法也很少,音乐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相对较少。故安排此堂课,意在从多方位鼓励、调动学生大胆操作和实践,在教师的启发和引领下,用开放的思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以获得亲身的音乐感知和体验,最终落实教学目标。
(四)设计思路及意图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遵循《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完善评价机制”的基本理念。设计了从简单内容入手,对学生融入听、唱、写、创四种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和实践以获得亲身审美感受和体验的音乐综合实践活动。
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1、音阶导入,请学生跟琴用柯达伊手势表现C大调音阶的上行和下行,体会音高关系,做到音准正确、音色柔和、发声有气息的控制,手位正确。发声练习的同时为后面用手位表现旋律记忆音高做铺垫。2、复习巩固二声部合唱,用学生熟悉的旋律初步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触摸音乐,为后面的学习做热身。3、听记节奏,节奏是旋律的基础,故记写的训练非常重要。本课第一部分节奏简单,很适合听记训练,此处这样安排意在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学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4、听唱第一部分旋律,此部分旋律音域适中很适合训练听辨。此处这样安排是训练学生听辨、记忆乐句的能力。安排个别学生听辨、教唱的目的是实施分层教学,给优秀的学生拔高的机会,训练他们听辨能力的同时增加自信心的培养5、学习第一部分歌词。6、演唱、分析歌曲段落,深入理解歌曲,这是作品的亮点安排,意在训练学生运用音乐要素进行音乐综合实践的能力。实践出真知,此处这样安排就是让学生反复实践后养成在实践中有理有据地得出结论的学习习惯,养成思维碰撞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养成深入挖掘作品的习惯,不仅学会分析作品的结构。还会通过作品本身传达的各种信息分析作品,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7、歌曲处理及表现,根据作品抒发的情怀进行更加深入的创作,使学生操作起来有抓手,有深入的前提和辅助。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保持学习音乐的热情,进行实践、创作、改进、提高。以培养学生多方位的音乐综合能力。
(五)预期效果
学生能用优美、抒情、柔和、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做到音准、节奏正确,情绪符合歌曲意境;通过演唱能分析出作品的音乐要素并对作品进行创编,做到创编后使作品的表达更为丰满、深入。深刻领会并记忆几种创编的方法;在听、唱、写、创几方面能力有所提高。
(六)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采用了感知体验、探究合作、亲身实践的教学方法,用简谱识谱法进行教学。
结合我校“开展问题解决教学,提高课堂学习实效”的课题研究,再综合本次爱生学校活动中提到的全纳、平等、尊重、爱生等理念,我以启发式、体验式、激励式、亲身实践操作式等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演唱、记写、听辨、讨论、表演、创编,激发学生全体参与、积极实践,使他们在快乐的探讨氛围中扎实地学到知识。针对个别学生胆小不善于表达的情况,我适时鼓励,用小老师互帮互助的方式不断激励使其树立自信,大胆参与到学习中来。
本作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比较简单,因此我安排了把第一部分单拿出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通过听记节奏、听唱旋律、很快地就融入了歌词的学习和掌握,为后面和第二部分的衔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亲身参与的学习他们一定会记忆深刻,且充满了成就感,对音乐的学习也就会更有兴趣。
(七)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前期状况:
1、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柯达伊手势,会灵活应用。
2、学生会使用气息发声或歌唱,能做到音色柔美,学生对二声部轮唱有演唱基础,在听、唱、
写方面有过训练。
3、学生具备识认简谱的能力,能快速辨认。
问题:
1、学生对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不准确,有混淆音乐要素的现象。
2、学生在创编方面训练较少,对创编的方式不很清楚。
3、平时对作品的分析仅限于谱面或教参要求,挖掘的较少。
对策:
1、通过听、唱、写、创四种能力的训练,反复固化专业术语,让学生明白各音乐要素的意思。
2、教师给予引领和启发,鼓励学生在教师提议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操作,对教师提出的创编方式进行实践,慢慢地固化下来,最终为自己所用。
3、教师带领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进行分析、挖掘,用启发、激励、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不断操作和实践,逐步深入地挖掘和表现歌曲。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和习惯,为将来更为深入长远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一)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中,感受歌曲轻快活泼、柔美抒情的快乐情绪。
2、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歌曲中描绘的藏族同胞歌唱家乡,载歌载舞的快乐景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记写、听辩入手,体验与探究相结合,感受歌曲情绪、理解歌曲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音乐要素的作用和分析作品结构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
3、亲身实践进行创编,更好地表现歌曲。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记写第一部分节奏、听唱第一部分旋律。
2、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分析作品结构,挖掘作品内涵。
3、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践,训练学生的创编能力。
(二)本课重点:指导学生用甜美柔和、活泼流畅的声音,快乐的情绪演唱好歌曲。
(三)本课难点: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
(四)本课准备:钢琴、黑板、五线谱纸、小打乐器(三角铁或沙蛋、手铃、响板)
(五)本课教学流程图
(六)本课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意 图
师生问好!一、音阶导入 用柯达伊手势复习演唱C大调音阶。要求:音准正确、音色柔和、发声有 气息的控制,手位正确。二、复习巩固二声部1、跟琴画拍演唱一声部乐谱。2、跟琴画拍演唱二声部乐谱。3、进行二声部的轮唱乐谱。4、加入歌词演唱二声部轮唱。三、听记节奏1、教师用双响筒给声音:先敲基本拍, 再敲出节奏型,让学生在本子上记写 出听到的节奏:1)2/4 ×× ×× ︱ × × ‖2)2/4 ×× ×× ︱×× ×× ‖要求:每条节奏教师敲击3遍,第一遍让学生画拍读出来;第二遍请学生写出来;第三遍画拍检验一遍。2、请2名学生将记写的节奏写在黑板上。3、教师带领全班学生集体检查验收2名学 生的书写情况,给予正确意见。4、将1)2)节奏组合,请学生齐读。四、听唱第一部分旋律1、教师按节奏1)弹奏旋律2遍,请一学生听辨后画拍唱出唱名。2、请唱出唱名的学生教唱全班同学。3、请全班同学用柯达伊手势巩固此旋律。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弹奏节奏2)的旋律,请一学生听辨后教唱,之后全体用手势巩固演唱。5、请学生将2条旋律组合起来完整演唱:1】加入柯达伊手势集体练唱。2】画拍背记演唱。3】请个别学生画拍演唱。五、学唱第一部分歌词1、教师加入歌词演唱。2、请学生跟琴加入歌词演唱(2遍)。教师过渡语: 此段旋律与刚才演唱得二声部轮唱有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思考:将这段旋律放在轮唱前合适还是放在轮唱后合适?为什么?六、演唱、分析歌曲段落,深入理解歌曲1、将此段旋律放在轮唱前面完整演唱,体 会感觉。2、将此段旋律放在轮唱后面完整演唱,体 会感觉。3、师生共同讨论:将这段旋律放在轮唱前 合适还是放在轮唱后合适?为什么?4、给作品分段,指出各段分配的理由。5、指出作品中藏族衬词“爱索爱索马里啦” 表达的意义。6、教师提问:整首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 觉?你认为它在抒什么样的情?七、歌曲处理及表现1、启发学生:作品抒发了这样的情怀,请 认真思考:我们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表 现歌曲来使这种情感更丰富呢?2、师生共同讨论,请个别学生拿出操作方 案共同实施感受、实践。3、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实践,之后进 行评价、改进、再操作、再实践。八、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师生问好!跟琴用柯达伊手势表现C大调音阶的上行和下行,体会音高关系,做到音准正确、音色柔和、发声有气息的控制,手位正确。跟琴画拍演唱一声部乐谱。跟琴画拍演唱二声部乐谱。二声部轮唱乐谱。加入歌词演唱二声部轮唱。听老师用双响筒敲击出的声音:先画拍读出来,再用笔写下来,最后画拍检验一遍。1)2/4 ×× ××︱× × ‖2)2/4 ×× ××︱×× ×× ‖请2名学生将记写出的节奏写在黑板上。齐读1)2)节奏组合。听辨两句旋律,个别学生唱出来并教大家唱,之后全体学生用柯达伊手势表现出来,达到记忆、掌握的目的:乐句一: 2/4 11 23︱5 5︱11 61︱6 5‖乐句二:2/4 11 21︱61 65︱35 32︱1 1 ‖画拍将2句旋律连起来完整唱。加入柯达伊手势集体练唱。集体画拍背记演唱。个别学生画拍演唱。学唱第一部分歌词。2/4 1 1 2 3︱5 5︱11 61︱6 5︱ 我们 美丽的 家乡,就在日喀 则 呀, 11 21︱61 65︱35 32︱1 1 ‖ 爱索爱索 马里啦 就在日喀 则 呀。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从音乐的速度、节拍、力度、音域、情绪、音区等方面进行考虑。跟琴将旋律放在前面完整感受。跟琴将旋律放在后面完整感受。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并说出理由。(鼓励优秀的学生作答。)给作品分段,了解作品的结构。了解藏族衬词“爱索爱索马里啦”在此首作品中表达的意义。说出对作品的整体感觉,挖掘作品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根据作品表达的情怀,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这种情绪能够使它更加丰满和丰富。请个别学生拿出方案,全班学生讨论并进行操作和实践。实践后进行评价、改进、再操作、再实践。师生再见,在歌曲声中离开教室。 熟悉C大调音阶中各音的音高关系,巩固手位,为后面用手位表现旋律记忆音高做铺垫。复习学过的二声部合唱,扎实掌握各声部的音高和旋律,巩固作品的第二部分。训练学生根据基本拍听辨、记写节奏的能力。以个别学生为代表,再次考察学生书写节奏的能力。训练学生跟琴听辨、演唱、记忆乐句的能力。此处安排个别学生听辨、教唱的目的是实施分层教学,给优秀的学生拔高的机会,训练他们听辨能力的同时增加自信心的培养。用柯达伊手势练唱旋律可以强化学生背记旋律的能力,同时直接感受旋律的速度、节拍和力度,可以最快地获得实践感知,在音乐中是非常有效的感知方式。听辨学唱、记忆歌词,训练学生记忆音乐的习惯。提醒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考虑问题,逐渐学会使用专业语言分析、表达音乐。实践出真知:此处这样安排就是让学生反复实践后养成在实践中有理有据地得出结论的学习习惯,养成思维碰撞的习惯。此处这样安排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养成深入挖掘作品的习惯,不仅学会分析作品的结构。还会通过作品本身传达的各种信息分析作品,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根据作品抒发的情怀进行更加深入的创作,学生操作起来有抓手,有深入的前提和辅助。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保持学习音乐的热情,进行实践、创作、改进、提高。以培养学生多方位的音乐综合能力。
板书: 我的家在日喀则 藏族民歌 2/4 1 1 2 3 ︱5 5︱11 61︱6 5︱11 21︱61 65︱35 32︱1 1 ‖ ( 二声部略)
课后反思:
三、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一)一堂课中显现了多方位的音乐综合能力的训练手段
利用本教材特点设定了听记节奏、听唱旋律、创编多种方式表现歌曲等环节,扎实地训练了学生听、唱、写、创四种能力,知识的掌握扎实有效。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探究音乐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尝试、体验的方式探究音乐。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演唱的基础上,引领探究歌曲的音乐要素;以启发、激励的方式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探究和实践操作中一一解决,在创编活动时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不断尝试,以达到深入表现歌曲的教学目的。
(三)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创编实践,培养了学生综合学习音乐的能力
为了能更加深入地表现歌曲,我在创编环节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给予引导和发散。给学
生搭设了广阔的思维平台和操作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展现了自我、充分地表现了自我,培养
了学生多方位的音乐综合学习的能力。
听唱旋律
听记节奏
复习巩固二声部合唱
音阶导入
深入理解、表现歌曲
分析歌曲结构
学唱第一部分旋律、歌词
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师生互动、评价检测
音乐综合实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