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这样讲“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是历史教学塑造健全人格的首要的、核心的任务。
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自然能够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现历史的真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结经验、顺应趋势,也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洞悉社会发展的规律,梳理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基于以上,我在本课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的基本理念就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用思想点燃课堂,从“基于唯物史观之诠释、基于时空观念之同情、基于史料实证之体验、基于家国情怀之熔铸”四个维度融合本课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和感知历史。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战争经过以及对二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三个方面作了阐述。它上承一战后构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合作。本课分析了二战爆发的原因,揭示法西斯主义反和平、反人类的本质,警告后人要时刻警惕法西斯主义的死灰复燃,战后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一方面体现了以维护和平为出发点,提倡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带有大国强权色彩。
第一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二战爆发的原因分析。通过教材正文和引言以及史料阅读、学习聚焦等相关资源,能够多角度探究二战的爆发,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史料解读的基础上揭示法西斯主义的本质。
第二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战争的进程。通过教材自主梳理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并尝试用时间轴或者历史年表和地图相结合的方式架设时空。教师适当补充资料,完成对教学重点之一“二战启示”的突破,学生能够对二战进程中的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第三目“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主要讲述了雅尔塔体系的相关知识。首先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过程和主要内容;其次教师根据教材资源以及适当补充资料重点突破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资料做出自己对于所探究问题的论述。
通过思考“什么是英雄主义?”、“20世纪的历史带给我们的智慧”进行小结和升华,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洞悉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趋势,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领悟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担当。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勇于发表自己观点,对事物的认知处于由感性到理性的成长阶段,同时经过初中学习,除了知识上的储备,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史料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有较大的提高,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课涉及到对二战爆发原因以及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理性分析,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同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部编版)对这一部分历史的要求是:“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策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怎样设计和实施才不致重复初中的学习,也是本课设计中思考的问题之一。
【重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多方面原因分析。
2.二战对人类历史的警示。
3.能够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评述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教学目标】
1.综合分析各种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多方面原因。
2.自主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找出阶段性的时间节点;通过图文感知二战的惨烈和法西斯主义反和平反人类的本质,体会重建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3.能够从当时的情境、历史以及现实的角度评述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感受在二战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大国的理性与强权;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领悟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担当。
【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
历史是什么?在说文解字中“歴,即走遍千山万水”,所以历史是对人类足迹的记录,英国诗人雪莱如是说“历史是一首用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上的回旋诗歌”。往事如烟,但历史的记忆并不如烟,历史教育就是从历史的记忆中获得智慧与真谛。
基于以上的认知,我尝试着用“一点个性、一点体悟、一点激情”去创设课堂,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与思考的欲望,“在倾听历史的回声中,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如下环节:
(1)设计一个感性到理性的导入,通过学生的感性认知到教师引发的理性思考,抓住学生的内心与情感,从而激发思维的延展。
(2)通过一系列材料和细节的展示,让学生在分析、求证、理解的前提下,通过三大环节“这一切怎样发生的——世界大战爆发了——该怎样避免这一切”,使历史学习因生成新知更深刻、更理性、更完整,让学生反思历史、感悟历史,从而体悟“历史关系现实、服务人生”的意义。
(3)教学方式上,依托教材,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解放思想,丰富学生学习内容;评价引领,鼓励学生个性表述;优化氛围,促进学生智慧碰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自由发言谈谈你所了解的二战。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大家注重的大多是战争的过程,比如著名的战役、武器、著名的军事将领等,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再度回首这一段血与火的历史,硝烟虽逝,记忆不灭,请看这三幅照片。
当世界沉浸在喜悦与悲伤,希望与绝望,激情与冷漠之中时,一个巨大的历史命题重新摆在人类面前: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怎样才能避免这一切的重演?
【设计意图】
自由畅谈,活跃课堂氛围,通过三幅图片,拨动学生心弦,为家国情怀的情感升华埋下伏笔,同时导入新课。
学习环节一 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幻想与现实的鸿沟
(一)残酷的现实——“火山”终将爆发
(在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小标题,作为总结,操作见PPT)
1. 凡尔赛会议上的杀机
资料一:
资料二:“它是一个高利贷者的和约,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他们把德、奥抢劫一空,弄得四分五裂,他们剥夺了这两个国家的全部生活资料,使孩子们挨饿、甚至俄死。这真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 ——列宁
学生:回顾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分析旧的国际政治秩序与二战爆发的联系。
2. “生存空间”里的野心
史料: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块面包!而是一个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这生存空间,不是靠乞求和抗议来实现的,而是靠铁和血来实现的!
德意志帝国1914年时的边界根本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实际上,这些边界从包括日耳曼民族的人民的意义上说,是不完整的……
因此,我们国社党人自觉地……关注我们600年前放弃的领土。我们不允许德国人继续不断地向南方和西方迁移,要把注意力转向东方领土。如果我们今天谈到欧洲领土,我们首先能想到的只是俄国及其边境上的仆从国……新德意志帝国必须再次使自己沿着过去条顿骑士团的道路前进,用德意志的剑为日耳曼人获得耕地,为这个民族获得每日食粮。
——摘自《全球通史》中希特勒《我的奋斗》
学生:你如何理解希特勒口中的“生存空间”,并结合一战后德国的相关知识尝试分析它与希特勒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联系?
3. 经济危机中潜藏的矛盾
资料一: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围绕争夺市场展开激烈的斗争,大大激化了相互之间的矛盾。经济实力雄厚、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广大的美、英等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起来美元集团、英镑集团等排他性的经济集团。德国受到危机打击最为沉重,然而没有殖民地;日本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殖民地较少,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摘自岳麓版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资料二:
近卫文磨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磨》(教材P105的史料阅读)
学生:根据以上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还有哪些?
(二)美丽幻想——“体面和平”下的阴谋
教师(过渡):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俨然凯旋的英雄。他对前来欢迎的群众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体面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体面的和平下又有着怎样的交易?和平真的换来了吗?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慕尼黑阴谋和绥靖政策,并分析英法目的以及影响。
教师:在学生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图展示绥靖政策
(最后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
(过渡)
德国入侵波兰是对绥靖政策的致命打击,随即而来的西线进攻则宣告了绥靖政策的完全破产。还是在贡比涅森林这个一战德国签订投降书的地方,法国投降了,英国张伯伦在一片谴责声中黯然下台,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走上了坚决抗击法西斯的道路。“体面的和平”被德国的进攻击得粉碎,人类历史上残酷无极化的世界大战这样爆发了。
【设计意图】
在情景——对话中完成对二战爆发背景的学习,充分利用原始资料,从细节入手,让学生触摸触摸历史,在分析思考中,提升历史素养。
学习环节二 世界大战爆发:正义与邪恶的战争
(一)学生阅读课本P106——107,完成二战进程的知识梳理。
教师利用幻灯片,通过时空梳理二战经过
(二)体会战争的残酷,认知战后重建和平的重要。
1.死亡与悲伤:30万哭泣的灵魂、悲伤的幼儿
2.屠杀与冷漠:走过满是尸体的德国儿童、成堆尸体旁正在午餐的德国军官,战争又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什么?
3.1941年底,希特勒下达了“最后解决犹太人”的命令,德国法西斯开始对欧洲占领区1100万犹太人进行有计划的种族灭绝性大屠杀。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赶进刑场和毒气室,共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
原德国驻波兰总督汉斯·弗朗克于纽伦堡就刑前说“千年易过,罪孽难消!”
(三)突破重点——二战的警示
1.英国的转变
史料一 纳粹制度同共产主义最坏的特征相比较,并没有什么区别……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正在我们眼前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
——丘吉尔(1941年6月22日)
(1)丘吉尔所说的“眼前展现的情景”指的是什么 曾经作为“反共战士”的丘吉尔为何把俄国的危难当做自己的危难并开始援助苏联 应该怎样评价他的这种转变
2.正义的力量
史料二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线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2)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什么作用
3.基于理性
史料三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
——《联合国家宜言》
史料四 罗斯福在一次演说中说道:“我们惟一能接受的世界是尊重言论自由,人人能够信奉自己的宗教免于匱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试说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步性是什么?
4.指向未来的审判
史料五 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
——罗伯特·杰克逊(纽伦堡法庭美方首席起诉人)
(4)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纽伦堡审判的价值”?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教材,自主梳理大战经过。
(2)根据资料,找到二战经过中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认知二战是由亚洲到欧洲,由北非到地中海再到太平洋,由局部战争再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3)通过时空再次回顾经过,树立时空观;并根据老师的讲解和幻灯展示体会重建和平的重要性。
(4)通过合作交流,对世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合作以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形成正确认知。
(过渡)
1941年希特勒下达了“最后解决犹太人”的命令,欧洲1100万犹太人,共有600万惨遭杀害。二战波及到了全球60多个国家,军民伤亡人数在1亿以上,麦克阿瑟在日本投降之后,面向全球这样讲“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 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那么怎样才能“不走回头路,维护我们赢得的东西”呢?
【设计意图】
以开展学生历史阅读为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求证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梳理的基础上,树立时空观念,通过图文感知二战的惨烈和法西斯主义反和平反人类的本质,体会重建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学习环节三 这一切该怎样避免重演:理性和利益的权衡
(一)引导学生回顾凡尔赛体系构建过程,教师演示雅尔塔体系的构建过程,在比较中得出“雅尔塔体系在构建中更谨慎、更理性”的结论。
(二)雅尔塔体系的内容以及评价
1.根据以下内容,自主梳理教材P108的内容。
四大部分 具体内容
战败国的处理
殖民地问题
维和机构
美苏政治势力划分
2.评价雅尔塔体系——突破重难点
(1)如何处置德国?
史料一 关于德国的经济和赔偿。德国关税不得高于他国;战胜国对德国输入货物不受限制;……在1921年5月1日以前,德国应付清总值200亿金马克的赔偿,外加每年5亿美元的利息,可用黄金、商品、船只、有价证券及其他物资支付;出口产品被征收26%的额外费用;德国应负担其境内外国占领军的维持费用。德国作为战败国丧13%的领土,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海军主力战舰不得超过6艘,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或重炮等攻击性武器。
——1919.6《凡尔赛和约》
解除德国全部武装,废除一切军事机构,解散一切纳粹组织,废止一切纳粹法律,逮捕并审判战争罪犯,永远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及纳粹主义的复活或改组。德国一切民主党派应准许成立并恢复自由活动权利。司法制度、教育及整个政治生活都在民主基础上重新建立以实现政治民主化。
处理德国的经济原则是:消灭德国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铲除或控制可用作军事生产的一切工业。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发展和平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
——1945.8《波茨坦公告》
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对德国的处置问题上,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如何处置殖民地?
史料二 国际托管制度,是指依《联合国宪章》建立的将有关非自治领土置于联合国管理和监督之下的制度。
学生:阅读教材P109 历史纵横 ,回答托管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3)如何制约战争维护和平?
史料三 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实行每一理事国一票。对于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常任理事国(当时为美中英法苏五大国担任)在内的全体同意票,又称大国一致原则,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
国联“全体一致”原则,即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国联所做决议需由全体成员(当时有44个成员国)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员否决则决议无效。
学生:与一战后建立的国联“全体一致”原则相比,联合国确立“大国一致”原则的意义是什么?综上所述,你认为雅尔塔体系建立的出发点是什么?
(4)利益的争夺
史料四 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美国则在太平洋、中国、日本获得了优势和支配权。
——雅尔塔会议
史料五 谁解放的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斯大林
学生:雅尔塔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体现了什么?
阅读P109——110,雅尔塔体系建立后对世界格局带来了什么?
学生活动:
(1)通过地图认知雅尔塔体系的建构过程。
(2)自主梳理。
(3)讨论、交流,构建对雅尔塔体系的认知。
(过渡)
战争的硝烟渐行渐远,雅尔塔体系随着苏联的解体也随风逝去。往事如烟,但历史的记忆并不如烟,人类要从这些记忆中解读真谛和智慧,文明将会因此而进步。
【设计意图】
利用历史时间轴展示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强化对历史的时空意识;通过自主梳理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对战后雅尔塔体系的认知。
小结和升华
(一)我们的思考:什么是英雄主义?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这样概括英雄主义:“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德国作家雷马克《西线无战事》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天,双方停战了,西线异常平静。守候在战壕里的德国士兵保尔,发现一只美丽的蝴蝶,当他爬出战壕捕捉蝴蝶时,突然一声枪响,保尔被法国兵的流弹击中而倒下。但是,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还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在战争面前显得这样的微不足道……
(二)20世纪的历史带给我们的智慧(幻灯演示下面历史的发展演进的片段)。
20世纪的世界跌宕起伏,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教训和思考,如何制约战争、维护和平?“1919年那位曾经被人嘲笑的政治家威尔逊和他所倡导的世界主义尽管失败了,但是我们绝不应该用今天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思想去丈量。因为有了20年代的那些维护和平的政治智慧,才有了40年代一批新的政治巨人来到了德黑兰、来到雅尔塔、来到波茨坦、并终于来到哈德逊河畔的纽约联合国大厦!”[引自李惠军老师《灵魂的追问(1)》,略有改动]
历史属于过去,但未来可以塑造。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启迪是: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铸剑为犁,永不再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思考,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中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理性选择!
【设计意图】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现历史的真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结经验、顺应趋势,也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洞悉社会发展的规律,梳理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教学评价设计】
(一)拓展性资源以及问题设计。
(2017·上海高考·23)世界大战与中国国际地位。中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但结果迥异,发人深省。(25分)
材料一 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梁启超曾说:“在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国内各埠之华商,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著者也。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
材料二 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威胁与俄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对日抗战。当西方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时,中国战场如火如荼,爆发了平型关、台儿庄等一系列战事。据统计,二战伤亡人数在9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3500多万人。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中国在一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怎样的待遇?(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6分)
(3)你怎样看待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和国际地位的变化?(15分)
答案:
(1)作用:一战:中国虽然未出兵,但中国民众对协约国战事不乏助力,包括劳务输出、国内华商、外国华侨赞助;
待遇:一战后巴黎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作为战胜国仅获两个席位,国际地位较低。
(2)表现:在改订新约运动基础上,进一步取消列强在华特权;跻身大国会议;成为联合国四大发起国之一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原因:参战时间长;牺牲人数多;贡献大。
(3)最高层次:能够辩证综合分析:
虽然,弱国无外交,但是,一个国家若能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正义事业做贡献,仍然能够凭借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一般层面: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和中国在战争中所做的贡献相关。
【设计意图】
选用的学习资源尽管是高考题,但是它与本课内容有着内在联系,同时也是对教材中P109历史纵横“中国派团参加旧金山会议”的补充与深化;同时该资源在历史比较中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所以作为对学生在该课的学习中的评价性作业比较恰当。
(二)以学业质量为目标,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的过程性评价如下(从低到高四个等级),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实际获得,从而呈现教学如何发展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水平1 (1)能够利用示意图和材料对二战爆发的原因进行描述。 (2)能够辨识二战三大战场的示意图,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处理二战的进程。 (3)在解答问题时,能够依据史料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4)能够形成对战争与和平的正确认知,认识本课学习价值。
水平2 (1)能够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2)能够认识示意图和文献资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 (3)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在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比如对纽伦堡审判价值的理解,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4)能够判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价值取向,正确认知二战对人类历史的启迪。
水平3 (1)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并分析根本原因。 (2)能够把握历史事件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二战的史实加以描述和概括。 (3)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能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建立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认同感,促进正确的价值观形成。
水平4 (1)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分析二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2)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二战进程中历史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3)在对本课重难点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资料做出自己对于所探究问题的论述,并且能够辨识历史文本的作者的原意,并且能够将这种理解在历史叙述中表现出来。 (4)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领悟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担当。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