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场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实验选自冀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场所。学生在学习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原料的基础上,《光合作用的场所》一节主要是针对叶片的结构和叶绿体的功能、分布等安排的活动,实质是探索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材在分析叶片适合光合作用的特点后直接给出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及条件进行的总结概述,引导学生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1.概述叶片的结构。2.解释叶片的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3.学会制作叶片的临时切片。4.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交流,认同叶片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学情分析及对策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得的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因此通过实验分析探究它的产物和原料及条件,场所,从具体到形象,总结概念,学生更易理解。而且学生已对绿色植物根茎叶三个器官的基本知识上,对叶的功能进行进一步探讨,从而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通过尝试制作叶的临时装片和资料分析获得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整体难度偏大,时间比较紧张。在两个探究竟中,可首先让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好氧菌的分布状况找到产生氧气的部位,进而找到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在去观察叶片的结构,更好的理解叶片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地方。《光合作用的场所》一节课主要是针对叶片的结构和叶绿体的功能、分布等安排的活动,实质是探索光合作用的另一条件。这节课在“知识链”中总结出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所以这一课时是对本章知识的完善、总结和概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融会贯通。教材并没有首先给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而是在小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及条件,以实验、资料分析等形式进行探究,所以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教材对学生活动的安排,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通过实验、分析等活动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理解并很好地把握住这一点,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叶片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叶片的结构。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幻灯片展示公园莲花图,以身边事,引发思考,叶片在植物生长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明确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在叶片中进行。 这个环节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引出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在叶片中进行。
设疑导学,开展观察实验指导学生观看制作叶的横切临时切片的实验过程,以及讲解注意事项。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做笔记。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观察能力。
展示叶片横切结构示意图,提1.叶片是由哪几部分组成?2.叶片有哪些适应光合作用 的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走出教材,走进生活。体现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生共同探究 叶片的三部分结构及功能和叶片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通过观察叶片横切结构示意图,以及一系列问题串系统的探究表皮叶肉叶脉的结构特点)
小组分析讨论叶片的结构以及总结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将知识系统化,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小组总结叶片的结构及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并尝试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请小组代表黑板展示公式。 小组讨论,并尝试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小组代表走向讲台展示公式。 注重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启发他们自主探究。提高自我观察概括能力。
七、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的场所一 表皮:无色透明,有角质层 叶片 叶肉: 栅栏组织 海绵组织 叶脉: 导管:水、无机盐 筛管:有机物二、二氧化碳+水 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八、课后反思本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本节的教学,同学们有了很大的收获,掌握了许多新知识,能够解释许多生物学现象。学生上课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参与讨论当中,积极回答问题。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再探究完叶片叶脉的结构后,学生主动提出导管和筛管的的区别,这也是我要重点讲解总结的,以及最后提到为何人们去公园采摘莲叶会影响到藕的产量时,学生积极回答,首尾呼应。但通过教学,我也有一些反思:首先在同学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怎样选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在哪个环节适合点拨提示小组讨论讨论内容。怎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都是我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