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10.1《兰亭集序》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10.1《兰亭集序》 课件(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1 11: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集序
王羲之
《兰亭集序》晋 王羲之
学习目标:
1、文中特殊字、词、句的理解。
2、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悲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文体知识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如《兰亭集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




癸丑( ɡuǐ )
会稽山( kuài jī )
禊事( xì )
激湍( tuān )
流觞( shānɡ )
骋怀( chěnɡ )
放浪形骸( hái )
一契( qì )
嗟悼( jiē dào )
彭殇( shānɡ )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问题一:
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问题二: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问题三:
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问题一:
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地胜: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环境优美之乐
事趣: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相聚诗酒之乐
时美: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之乐
人杰: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之乐
兴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生活美好之乐

古之“曲水流觞”处
问题二: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容抗拒
(终期于尽)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遇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
(所欣已陈)
问题三:
第三段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一致吗?
探 究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情感,是客观存在的,“一死生为虚诞,其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死生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练习:
每人写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悟,一起交流。
示例:
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作业:
请将你写的一句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