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1课时)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课时作业(word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第1课时)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课时作业(word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11 11:3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图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课时作业
第二节第一课时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一、选择题
1949年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据此,完成第1~2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是( )
A.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B.从沿海地区迁向内陆地区
C.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D.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自发性迁移减少
B.移民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C.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西部地区
D.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边疆地区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上海流往河南
C.从广东流往四川 D.从江苏流往重庆
4、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甲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乙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D.甲地优美的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据此完成5~6题。
5、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是( )
A.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B.从内陆地区迁向沿海地区
C.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
D.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6、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自发性迁移减少
B.移民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C.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西部地区
D.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边疆地区
读“某年M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图甲)和“某年M市从业人员构成图”(图乙),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M市迁入人口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迁入人口各年龄段女性均多于男性
B.迁入人口的性别差异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C.人口的迁入主要是因为M市教育发达
D.人口的迁入导致M市就业结构发生彻底改变
8、下列关于人口迁入对M市造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缓解就业压力
B.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C.减轻环境污染
D.增大基础设施压力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二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
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10、图中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
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
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
下图为2018年各省迁入上海市的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迁入上海市的人口主要来源于(  )
A.中西部省区 B.南部山区
C.周边省区 D.东北三省
12.河南省与浙江省迁入上海市的人口数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
A.距上海市远近不一样
B.居民开放观念不同
C.两省人口政策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据此完成13~14题。
13、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14、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D.广西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下图为我国某省(市、区)人口跨省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该地迁出的人口主要是(  )
A.少年儿童 B.青壮年
C.大中学生 D.老年人
16、推测该省(市、区)最可能是(  )
A.上海 B.浙江
C.广东 D.广西
二、非选择题
17、读“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什么?
(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3)引起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多选)(6分)( )
A.战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B.新资源的开发和新工业区的建立
C.环境质量的改善
D.环境难民的影响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个箭头中,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________,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
(2)图中箭头A表示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这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3)图中B、C两个箭头中,可表示黑人奴隶贸易的是________,这些黑人主要来自________洲中部和西部;表示华工迁移路线的是________。
(4)二战前后迁往美国的国际人口来源地有何变化?
(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入国,主要原因是什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国家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我国3个产业工人中有2个来自农村。
材料二 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2)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
(3)从图中可以看出,民工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
(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20、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外出务工和经商,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但也使一些地方出现“空心村”,因为外出的并不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是农村劳动的主体。
材料二 美国纽约市移民办公室当地时间2019年3月19日发布第二份年度移民状况报告,指出纽约市无身份移民人数呈下降趋势。该报告还称,中国是纽约第二大移民来源国,中文已经成为纽约市第二大外语。报告指出纽约市目前有移民320万,占全市人口的37.1%和劳工人口的4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指出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2)目前我国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分析材料二,说明目前国际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4)中国海外移民数量逐年增多,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自发迁移和流动少,是以有计划、有组织迁移为主。
2.B
解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镇,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主要目的是务工、经商。
3.A
解析:我国近年来民工流动主要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往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往沿海地区。
4.C
解析:乙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生活条件等就会吸引人口由甲地迁往乙地;而甲地较高的工资待遇和优美的环境,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成为阻碍人口迁出的因素,因此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乙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5、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自发迁移和流动少,以有计划、有组织迁移为主。
6、B
解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主要的目的是务工、经商、学习。
7.B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M市迁入人口总体来看女性多于男性,但30~44岁、45~59岁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故A错误;人口的迁入不会导致M市就业结构的彻底改变,故D错误;读图乙可知,M市以第三产业为主,故迁入人口性别的差异与M市产业结构有关,故C错误,B正确。
8.D
解析:人口迁入会为M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增加就业压力,促进该地经济的发展,故A、B错误;但同时也会给该市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带来压力,故C错误,D正确。
9、C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域。
10、B
解析: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11、A
解析:读图得知,迁入上海市的人口主要来源于河南、四川、江西、湖南等中西部省区,A对,B、C、D错。故本题选择A。
12、D
解析:题干中问的是迁入上海市的人口数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是对人口迁移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河南省属于经济落后地区,浙江和上海同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河南省与浙江省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D对。距上海市远近不一样、居民开放观念不同和两省人口政策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故本题选择D。
13.A
解析:通过图中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较来说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情况。第7题,图中①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1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②的户籍人口超过1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③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④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C项。故选择A项。
14.D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地区,安徽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故选择D项。
15、B
解析:读图可知,14~49岁人口迁出率最大,说明该地迁出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
16、D
解析:该省(市、区)以人口外迁为主,说明经济较落后。上海、浙江、广东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广西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落后。
17、答案:(1)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有新资源、新工业,环境较好。
(2)国内人口迁移
(3)ABC
(4)城市环境改善 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18、解析:第(1)题,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区别是是否跨越国界,故A表示国内人口迁移,B、C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由“冷冻地带”迁往“阳光地带”,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生态环境)。第(3)题,根据地理位置可知,C箭头跨越太平洋,可表示我国华工的迁移;B箭头跨越大西洋,可表示非洲黑人奴隶贸易。第(4)题,二战前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旧大陆(亚、非、欧)流向新大陆,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第(5)题,从经济、教育、劳动力、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1)B C A
(2)气候(生态环境)
(3)B 非 C
(4)美国在二战前后一直是国际人口的迁入地。二战以前,人口迁移主要来自欧洲、非洲和亚洲。二战以后,人口迁移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
(5)美国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美国教育产业发达,有利于子女教育;美国老年人口较多,劳动力相对短缺;美国生态环境优越等。
19、答案:(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加剧迁入地的人地矛盾,增加了迁入地基础设施压力,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
(3)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福建
(4)人口由乡村向城镇迁移
20、答案:(1)由乡村向城镇迁移;由中西部地区迁入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
(2)有利影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不利影响: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3)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4)我国的海外移民逐年增多,迁移人口多是科学文化素质较高、资金较多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人才、资金的流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