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初三语文 2013.01
本试卷共21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并将考试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正确填涂.
2.非选择题部分的答案,除作图可以使用2B铅笔作答外,其余各题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各题目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不能超出横线或方格、字体工整、笔迹清晰,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案卷.
第一部分(25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峰(luán) ▲ 真(zhì) ▲ 心(chí)神往 ▲ (jiǎo) ▲ 揉造作
2.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不过,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微妙地揭示了央视“幸福”采访的荒谬性。记者与一位打工者之间的问答——“你幸福吗?”“我姓曾。”——多么奇妙的一场对话!简直就是柏拉图对话的荒涎版,也可以说是“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在这里,我们无须引精据典地讨论“幸福”的哲学,也无须言之凿凿地展示“幸福”的经济学。它是如此直截了当地反映了央视的“幸福观”跟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状况——他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对于一位底层的劳工来说,“幸福”很遥远,以致在他心中根本没有“幸福”概念,更无法提供谈笑风声的记者所期待的关于“幸福”的答案。他只记得自己的姓氐,这是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的,这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
错别字
▲
▲
▲
▲
正确字
▲
▲
▲
▲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作品。(10分)
①五月天山雪, ▲ _____。(李白《塞下曲》)
②无言独上西楼, ▲ 。 ▲ 。(李煜《相见欢》)
③蒹葭苍苍, ▲ 。所谓伊人, ▲ 。(《(诗经·蒹葭》)
④ ▲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且壮士不死即已, ▲ , ▲ !(《史记·陈涉世家》)
⑥不以物喜, ▲ ;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 》)
⑦老骥伏枥, ▲ 。 ▲ ,壮心不已。 ▲ 《(龟虽寿》)
⑧忽如一夜春风来, ▲ 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名著阅读。(5分)
①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人名。 (2分)
林冲因高太尉陷害被发配到沧州,途中, ▲ 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随后林冲拜访了小旋风 ▲ ,入其庄院与护院教师洪教头比试枪棒武艺轻松获胜。
②简述“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一情节。(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语段中划线句各有一处语病,请说明如何修改。(2分)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苏州的空气更加清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中国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必须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保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因为它不但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发展理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5分)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6-8题。(12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下面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 )
A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B 死国可乎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C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 皆指目陈胜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7.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4分)
会天大雨( ▲ ) 扶苏以数谏故( ▲ )
今诚以吾众( ▲ ) 吴广以为然( ▲ )
8.陈胜分析天下大势,认为揭竿而起能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画线的两句话。(4分)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裤邪?”范笑而受之。 《世说新语》
① ▲
② ▲
阅读《故乡》选段,完成10-12题。(8分)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0.“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杨二嫂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主要通过肖像和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概括说说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杨二嫂的外型和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冈有哪些?联系全文简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8分)
作为文化事件的“于丹被轰”
肖鹰
11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举办的一场昆曲商演上,当于丹在接受台上一位老艺术家献花之后开始讲话说“我先代表大家……”时,有观众喊出“于丹下去”,并且得到其他多位观众的呼应,于丹只得放弃讲话,退到后台并悄然下台。
2007年,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成名后,就在国内文化市场以“国学专家(大师)”的招牌行市。于丹以媒体中人的敏感捕捉到了当时受众的普遍心理需要,并以简洁明快的演讲方式予以灌输;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受众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常常无从辨识,媒体捧红或棒杀一个人易如反掌,于丹借由中央电视台这一中国受众最广的媒体捧出,因而,即便是长期从事媒体策划及相关教学工作的于丹也能迅速走红。以“国学”行市,于丹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有难以弥补的局限。她声称自己四岁读《论语》,但对《论语》的解说错误百出,而讲《庄子》更是臆断妄议,基本文理不通。于丹的市场国学,还缺失真正学者必具的“诚”和“真”,公众慢慢厌弃于丹,评价她最普遍的一个字就是“装”,被轰下台的根本原因还不是于丹以昆曲外行来扮演专家角色,而是公开抵制这个“装”的于丹。观众此举,不是拒绝差异和多元,而是要抵制于丹所代表的市场的虚伪价值和流俗对严肃文化的欺凌。一个没有根底的票友在“曲苑杂坛”里充戏剧大师会有怎样的结果?
一个健康的文化空间,应多元并存,因此构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一个健康的文化空间,在根本意义上,始终存在着高雅文化与通俗流行文化的矛盾,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然存在着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冲突。从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意义上,保持经典艺术的纯正性、追求高雅艺术品位,是以高雅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坚守昆曲这种高雅艺术的格调、品位和仪式,就是坚守文化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纯正性。
13.概括回答于丹走红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析于丹自身存在的局限性。(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为“文化事件”,观众轰走于丹具有怎样的意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20题。(17分)
苦夏
冯骥才
①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去了。
②是我逃遁似的一步跳出了夏天,还是它就像七六年的“文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崩溃?
③身居北方的人最大的福分,便是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四季分明。我特别能理解一位新加坡朋友,每年冬天要到中国北方住上十天半个月,否则会一年里周身不适。好像不经过一次冷处理,他的身体就会发酵。他生在新加坡,祖籍中国河北;虽然人在“终年都是夏”的新加坡长大,血液里肯定还执著地潜藏着大自然四季的节奏。
④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拍节(编者注:乐曲的节奏序列)。在每一个拍节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四言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拍节,无论岁岁枯荣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⑤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⑥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⑦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仅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更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煅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⑧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⑨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⑩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11)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的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邂逅你,我精神的无上境界一苦夏! 2012.8.22 (略有改动)
16.赏析第④段的语言表达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⑤段铺叙童年的夏天,作者所谓“夏天的意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细读第⑥段,“艰难的人生里”有哪些“苦”?概括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⑦段结尾句中,“汗湿的胳膊粘在玻璃上”为什么会是一种“美妙无比”的感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深刻含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60分)
21.作文。(60分)
生活,每天都在继续。一些平凡的人,一些寻常的事,在历经时间的淘洗之后熠熠闪光,成为心中永难忘怀的记忆。以“当年只道是寻常”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体裁。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工业园区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初三语文 2013.01
本试卷共21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并将考试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正确填涂.
2.非选择题部分的答案,除作图可以使用2B铅笔作答外,其余各题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各题目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不能超出横线或方格、字体工整、笔迹清晰,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案卷.
第一部分(25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峰(luán) ▲ 真(zhì) ▲ 心(chí)神往 ▲ (jiǎo) ▲ 揉造作
2.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不过,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微妙地揭示了央视“幸福”采访的荒谬性。记者与一位打工者之间的问答——“你幸福吗?”“我姓曾。”——多么奇妙的一场对话!简直就是柏拉图对话的荒涎版,也可以说是“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在这里,我们无须引精据典地讨论“幸福”的哲学,也无须言之凿凿地展示“幸福”的经济学。它是如此直截了当地反映了央视的“幸福观”跟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状况——他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对于一位底层的劳工来说,“幸福”很遥远,以致在他心中根本没有“幸福”概念,更无法提供谈笑风声的记者所期待的关于“幸福”的答案。他只记得自己的姓氐,这是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的,这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
错别字
▲
▲
▲
▲
正确字
▲
▲
▲
▲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作品。(10分)
①五月天山雪, ▲ _____。(李白《塞下曲》)
②无言独上西楼, ▲ 。 ▲ 。(李煜《相见欢》)
③蒹葭苍苍, ▲ 。所谓伊人, ▲ 。(《(诗经·蒹葭》)
④ ▲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且壮士不死即已, ▲ , ▲ !(《史记·陈涉世家》)
⑥不以物喜, ▲ ;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 》)
⑦老骥伏枥, ▲ 。 ▲ ,壮心不已。 ▲ 《(龟虽寿》)
⑧忽如一夜春风来, ▲ 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名著阅读。(5分)
①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人名。 (2分)
林冲因高太尉陷害被发配到沧州,途中, ▲ 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随后林冲拜访了小旋风 ▲ ,入其庄院与护院教师洪教头比试枪棒武艺轻松获胜。
②简述“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一情节。(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语段中划线句各有一处语病,请说明如何修改。(2分)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苏州的空气更加清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中国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必须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保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因为它不但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发展理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5分)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6-8题。(12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下面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 )
A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B 死国可乎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C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 皆指目陈胜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7.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4分)
会天大雨( ▲ ) 扶苏以数谏故( ▲ )
今诚以吾众( ▲ ) 吴广以为然( ▲ )
8.陈胜分析天下大势,认为揭竿而起能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画线的两句话。(4分)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裤邪?”范笑而受之。 《世说新语》
① ▲
② ▲
阅读《故乡》选段,完成10-12题。(8分)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0.“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杨二嫂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主要通过肖像和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概括说说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杨二嫂的外型和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冈有哪些?联系全文简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8分)
作为文化事件的“于丹被轰”
肖鹰
11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举办的一场昆曲商演上,当于丹在接受台上一位老艺术家献花之后开始讲话说“我先代表大家……”时,有观众喊出“于丹下去”,并且得到其他多位观众的呼应,于丹只得放弃讲话,退到后台并悄然下台。
2007年,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成名后,就在国内文化市场以“国学专家(大师)”的招牌行市。于丹以媒体中人的敏感捕捉到了当时受众的普遍心理需要,并以简洁明快的演讲方式予以灌输;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受众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常常无从辨识,媒体捧红或棒杀一个人易如反掌,于丹借由中央电视台这一中国受众最广的媒体捧出,因而,即便是长期从事媒体策划及相关教学工作的于丹也能迅速走红。以“国学”行市,于丹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有难以弥补的局限。她声称自己四岁读《论语》,但对《论语》的解说错误百出,而讲《庄子》更是臆断妄议,基本文理不通。于丹的市场国学,还缺失真正学者必具的“诚”和“真”,公众慢慢厌弃于丹,评价她最普遍的一个字就是“装”,被轰下台的根本原因还不是于丹以昆曲外行来扮演专家角色,而是公开抵制这个“装”的于丹。观众此举,不是拒绝差异和多元,而是要抵制于丹所代表的市场的虚伪价值和流俗对严肃文化的欺凌。一个没有根底的票友在“曲苑杂坛”里充戏剧大师会有怎样的结果?
一个健康的文化空间,应多元并存,因此构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一个健康的文化空间,在根本意义上,始终存在着高雅文化与通俗流行文化的矛盾,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然存在着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冲突。从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意义上,保持经典艺术的纯正性、追求高雅艺术品位,是以高雅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坚守昆曲这种高雅艺术的格调、品位和仪式,就是坚守文化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纯正性。
13.概括回答于丹走红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析于丹自身存在的局限性。(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为“文化事件”,观众轰走于丹具有怎样的意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20题。(17分)
苦夏
冯骥才
①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去了。
②是我逃遁似的一步跳出了夏天,还是它就像七六年的“文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崩溃?
③身居北方的人最大的福分,便是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四季分明。我特别能理解一位新加坡朋友,每年冬天要到中国北方住上十天半个月,否则会一年里周身不适。好像不经过一次冷处理,他的身体就会发酵。他生在新加坡,祖籍中国河北;虽然人在“终年都是夏”的新加坡长大,血液里肯定还执著地潜藏着大自然四季的节奏。
④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拍节(编者注:乐曲的节奏序列)。在每一个拍节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四言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拍节,无论岁岁枯荣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⑤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⑥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⑦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仅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更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煅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⑧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⑨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⑩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11)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的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邂逅你,我精神的无上境界一苦夏! 2012.8.22 (略有改动)
16.赏析第④段的语言表达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⑤段铺叙童年的夏天,作者所谓“夏天的意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细读第⑥段,“艰难的人生里”有哪些“苦”?概括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⑦段结尾句中,“汗湿的胳膊粘在玻璃上”为什么会是一种“美妙无比”的感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深刻含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60分)
21.作文。(60分)
生活,每天都在继续。一些平凡的人,一些寻常的事,在历经时间的淘洗之后熠熠闪光,成为心中永难忘怀的记忆。以“当年只道是寻常”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体裁。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