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1 15:4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民族团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4、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5、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学生自主学习指导与检测及课堂展示【五步三查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 检测及课堂展示
目标导学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打分(桌子上只有本学科课本、学案文具)。2.目标导入(即情景引入,微视频、旧知识回顾、故事引入等)。3.设计有学习目标(学生读或者教师解读) 自学自研 一查: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 1.教师查。 2.组长交叉查打分 交流展示 1.交流:(5-10分钟)对学、合学(共同讨论研究预习时留下的难题,并订正好标准答案)。 2.展示:(展示每组5分钟之内、板书预展3-5分钟)抽签展示导学案上的相关知识点。 3.二查:教师参与学生的合学,检查各组学习的具体情况,有无学生不参与、不认真的现象。 4.此环节教师确定A展B板或者A板B展,其中一个共同体上去板书时,另一共同体在下面进行预展。 5.查学情。学生的导学案是否用双色笔。 6.学生的导学案里,上过的内容是否订正好答案。 7.教师是否及时进入点评。 巩固提升 (三查) 教师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通过练习试题 学教反思 课堂小结,学生的相关练习册里是否按时按量完成,是否也用双色笔。 第12课 民族团结 模块一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2、1947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时间:1984年 模块二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或者历史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中国建立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3、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模块三 1、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模块四 1、中国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措施: (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上: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模块五 1、中国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措施: (3)文化上: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战略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模块六 1、中国各民族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作用: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共同发展 2、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①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板书设计】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中共中央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  ) A.筹建新中国时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 C.“文化大革命”开始时 D.改革开放后 2、“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区,并设立民族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材料论述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背景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原因 C.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的作用 3、《爱我中华》歌颂了56个民族汇聚在一起,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有关民族问题的重要政治制度是 (  ) A.政治协商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引导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式是(  ) A.进行三大改造 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赎买政策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地区规划建设项目共65个,总投资约12.4亿元,全部用于改善民生。援建西藏有利于(  ) A.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B.加强各民族团结 C.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D.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6、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B.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 C.少数民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之后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二、材料分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省级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表 自治区成立时间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
材料二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来……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507亿元,比1951年增长111.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138元,比民主改革之初增长117倍;青壮年文盲率由95%下降到1.2%……“十一五”期间,国家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建设项目覆盖西藏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体系、能源、交通、水利、农牧业等各个领域。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视察工作时说)“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近年来)在中央大力支持、 发达地区无私支援、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努力下,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各族群众得到了实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多年来发生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综上,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D 4、B 5、D 6、B 二、材料分析题 7、(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西藏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提高,教育文化事业得到发展(3)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4)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与融合促进社会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