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阶段调研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共22分)
1、看拼音写汉字:(4分)
yān ( )红 万lài( )俱寂 故弄xuán( )虚 蹊qiāo ( )
2、每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4分)
(1)毛泽东寻着歌声走到近前,他驻步静静的倾听。《马赛曲》的歌声终止了,但草地的夜空依然余音不觉。
(2)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蝉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3、默写。(共8分)
(1)五岭逶迤腾细浪, 。(2) ,三军过后尽开颜。
(3)感时花溅泪, 。(4)白头搔更短, 。
( 5 ) ,夜泊秦淮近酒家。(6)商女不知亡国恨, 。
(7)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 ,还是睡不着。
4.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4分)
例: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语文是
语文是
5、在下面横线上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2分)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
二、阅读理解 (共38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10分)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柏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①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②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40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6.当小弗郎士听到韩麦尔老师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心里万分难过”,这是为什么? (2分)
7.听了韩麦尔老师的话,小弗郎士的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心里万分难过”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感情变化? (2分)
8.画线句②也是独立句段,“可怜的人!”中的“可怜”究竟是什么意思? (2分)
9.这篇小说是很注意前后照应的,如前文中:“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请你在本文段中找出与此相呼应的句子。(2分)
10. 文段最后写了小弗郎士“现在我明白了”,这“明白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一一写出。(2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5题。(10分)
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除尘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植物还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网住的巨大的环境保护网。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且微生物也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个"清洁网"。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这些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1.5万条松毛虫,可保持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两只大班啄木鸟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的幼虫,可以控制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的危害.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网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只要我们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保护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环境就会更加美好。11、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内容是什么?(2分)
12、这篇文章使用哪几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2分)
13、这篇文章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
14、第二段中加点的"全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15、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天敌"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一类动物?(2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22题。(18分)
读山品水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
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 ,近读其 ,精读其 ,细读其 ,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是一种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种豪壮。不要以为山是凝固的,山是岿然的活物。
品水,由于各人的气质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味。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因此他们常常把柔情蜜意的水与悠悠无尽的爱联系起来。水之悠长,好像爱情之天长地久;水之波动,似若爱情的起伏波澜。在哲人眼里,水是运动的,悟出的是人生的哲理。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的是 。孟子说“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比喻 。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警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子呢?他既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又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
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16、依次填入第二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苍茫 清秀 奔放 深沉 B、苍茫 清幽 豪放 深沉
C、广漠 清秀 豪放 深远 D、广漠 清幽 奔放 深远
17、第二段引用诗句,运用排比句式,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18、人们“读山品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9、从全文来看,题目“读山品水”的含义是。(2分)
20、第三段中引用的孔子和孟子的话,极富哲理。请分别在哲理句后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揭示哲理的句子。(每句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起了 的作用。(2分)
22、文章引述了诸多古代名家的诗文,请你写出下列诗句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朝代。(4分)
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⑵“咬定青山不放松”:
三、作文(40分)
23.有人说:阅读并不局限于书本。有时也应该阅读山、阅读海、阅读花、阅读树、阅读清晨、阅读黄昏……有时也该阅读政治、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甚至阅读一只鸟、阅读一个人……
请以“阅读 ”为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提示与要求:①写你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自拟题目。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④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出卷人:刘红 审卷人:黄项雷
答题卷
1、yān ( )红 万lài( )俱寂 故弄xuán( )虚 蹊qiāo ( ) (4分)
2、每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4分)
3、默写。(共8分)
(1) 。(2) 。
(3) 。(4) 。
( 5 ) ,(6) 。
(7) 。
4.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4分)
仿:语文是
语文是
5、在下面横线上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2分)
。
二、阅读理解 (共38分)
6.(2分)
7. (2分)
8. (2分)
9. (2分)
10. (2分)
11、(2分)
12、(2分)
13、(2分)
14、(2分)
15、(2分)
16、( )(2分)
17、(2分)
18、(2分)
19、(2分)
20、(4分)
21、 的表达方式,起了 的作用。(2分)
22、(4分)
⑴
⑵
23作文
八年级阶段调研语文试卷(答案)
一、积累运用
1、略 2、略 3、略
4、只要格式正确,比喻恰当即可(参考: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诗歌,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5、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庄严。天空无语,却彰显出广博。
二、阅读理解
6、(1)从此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2)由于过去不好好学习而产生深深的懊悔。
7、(1)舍不得离开原本讨厌的课本(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2)由对老师的畏惧转化为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8、身为法语教师的韩麦尔先生即将被迫永远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这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同时也表达出 我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9、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10、老师穿了新的礼服是对最后一课的纪念。镇上那些老年人坐在教室里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是要表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11、生物 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12、打比方,列数据,举例子(举例略,答出其中两种即可)。
13、逻辑顺序(分总)。
14、修饰 限制 毫无例外 突出微生物对清洁环境的重要作用15、益鸟 16、B
17、揭示出了“读山”“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的内涵,使文章文采斐然。
18、读山,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读水,由于各人的气质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味。
19、领略山的灵性,品味水的神韵。
20、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无穷 民心似流水,谁也无法抵挡。
21、抒情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22、苏轼 北宋 郑板桥 清朝人
三、作文(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