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39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课件(39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1 14:2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这,是香山上的红叶
现在,如果可以,我把它夹在书本里,送到你怀中----
说句心里话,你会如何看它?
1.北京香山在等待,
等待你的到来。
再附上以下内容,你又会怎样想?
2.香山的红叶长在树上
树上的红叶映出云裳
书中的红叶吻出诗行
心里的红叶飘向何方---
小结:此“红叶”(2)已非彼“红叶”(1)。

前者已寄寓我的情感:探询的、希冀的、茫然的;警示的、忧伤的、埋怨的… …
它已成为我的情感的载体,或者说,它就是我的象征。
文学作品中的物象都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它的意蕴非常丰富,不是一般词语的直指意义所能解说的。文学作品的美就在于作品中各种物象丰富的联想意义上。
这个道理,林庚在他的《说“木叶”》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此文。
说“木叶”
林庚
学习目标
1、识记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识记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歌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我们所学过的诗中可以看出:
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现实中的意义不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思念之情
木叶?
作者简介
近 影
一九三三年留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2006年10月4日去世。
阅读思考:
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
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
涔(cén)阳 万应锭(dìng) 言筌(quán)
窸窣(xī sū) 迢(tiáo)远
2.词语理解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古诗很少用“树叶”;“木叶”“树叶”不同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3、(7)总结:“木叶”“树叶”的异同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
两个艺术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
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颜色性)。
(现象)
(特征 )
(总结)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结构
问题探究:
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而不用“树”?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4、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问题探究:
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而不用“树”?
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木”
—木头、木料
—树干(疏朗)
—落叶
—秋天
—离愁别绪
—悲
“树”
—繁密叶子
—浓阴(绵密 )
—不是秋天
—不是离愁别绪
—不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 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4、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
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课后作业一
1、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2、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颜色性)。
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
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 腐败。
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贺诗:
唐诗:
曾诗: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惜别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拓展练习:

2、作业:按如下表格,写出(1)诗歌?例句;(2)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鸟

?烛
?……
参读
梅花
墙角数枝梅,[1]凌寒独自开。[2]
遥知不是雪,[3]为有暗香来。[4]
王安石
【注释】:
[1]数:几枝。???????????????? [2]凌,冒着。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清高芳洁、傲雪凌霜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无奈
凄凉心境
孤傲和清高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
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
的高尚情操
诗歌中常见的几个意象:

打起黄莺儿
两个黄鹂鸣翠柳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恨别鸟惊心
千山鸟飞绝
决眦入归鸟
鸟鸣山更幽
羁鸟恋旧林
青鸟殷勤为探看
有空远感觉

寒雨连江夜入吴
骤雨初歇
夜来风雨声
渭城朝雨浥轻尘
空山新雨后
山色空濛雨亦奇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
一是清新可爱的,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月上柳梢头
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时茫茫江浸月
山高月小
烟笼寒水月笼沙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月是故乡明
举杯邀明月
床前明月光
近水楼台先得月
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
美丽、忧愁、冷清、思念

1、月的边塞意象
2、月的愁绪意象。
3、月的时间意象。
4、是思乡的代名词。
5、月的情爱意象。
征人思家、思妇怀远。
蕴涵情感的无奈
蕴涵时空的永恒。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是爱的见证。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望月怀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范仲淹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何当共剪西窗烛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云母屏风烛影深
银烛秋光冷画屏
洞房昨夜停红烛
相思情、愁别意

夕阳无限好
日出江花红胜火
东边日出西边雨
多为夕阳 ,表示一种感慨
杜鹃
凄凉、哀伤的象征
忆秦娥 (上片)
贺铸
三更月,
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
不胜凄断,
杜鹃啼血。
深夜不寐之人看到月
映梨花之景,联想到杜
鹃,禁不住倍加了对亲
人的思念,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
物,寄托了盼望亲人
早归的心情。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它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望月怀远
?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阅读杜荀鹤的《小松》,分析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出生平凡低微、不为人知,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