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段考模拟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兴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段考模拟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1 23:1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兴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段考模拟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
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
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
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A. 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 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2. 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一个个有影响的大帝国。在下列帝国中,按兴起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B. 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C.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
D. 拜占廷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3. 有史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A. 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产生 B. 王权的削弱和民族国家的出现
C. 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D. 教权的削弱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4. 如图所示的制度来自
A 古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印度 D. 古希腊
5. 当帝国日渐迟暮时,世界正在发生变化。西欧出现了新的事物。从文化到科技,其经历了一连串的变革,开始超越奥斯曼帝国。无论哪一方面,就连奥斯曼帝国昔日引以为傲的军事,也落入下风。材料主要表明
A. 奥斯曼帝国衰落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B. 奥斯曼帝国曾经军事力量强大
C. 西欧在文化和科技方面领先奥斯曼帝国
D. 奥斯曼帝国在与西方的较量中开始处于劣势
6. 古代埃及、印度、希腊、中国等文明呈现出独立发展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
A. 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B. 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
C.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限制交流 D. 政治动荡导致文明交流受阻
7. 他率船队进入欧洲人所说的“大南海”后,历经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他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他就给“大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这位航海家最大的成就是
A. 发现美洲大陆 B. 发现了好望角
C. 到达印度西海岸 D. 其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8. “关于第一次西航用费的确切数字已不可能得到,但是根据各种线索和迹象估计,总数大概是200万马拉维迪。伊莎贝拉曾打算把她的王冠上的珠宝换钱,……哥伦布在这桩事业中自己筹措了25万马拉维迪,不足的数目大概是从国库预支的。”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 导致大量财富流入欧洲
B. 由垄断性贸易公司组织
C. 受到宗教改革运动影响
D. 得到了西班牙王室支持
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
C. “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10. 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据研究,通过贸易中国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为7000吨至10000吨。“丝—银”对流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中国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D. 西欧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11. (工业革命前)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以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材料反映出工业革命
A.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C. 加速了城市化发展进程 D. 增强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12. 高举着人文主义的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
A. 人开始从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B. 把人性从教会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C. 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D. 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
13. 有学者认为,18世纪最大胆的思想,因为有了最畅通的渠道,在浓郁的咖啡刺激下,启蒙时代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咖啡馆里相遇、交流、互补,逐渐成为一股潮流。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法国( )
A. 开展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B. 启蒙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
C. 建立理性社会已经成为时代呼声 D. 文化传播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
14. 1801年,内阁首相小皮特就爱尔兰天主教徒问题附署了《解禁法案》,立即引起乔治三世的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这一史实表明
A. 国家事务上内阁对国王负责
B. 王权仍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活
C. 议会无力约束国王滥用权力
D. 责任内阁制度尚未正式形成
15. 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日本政府提交《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指出:“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这反映了日本工业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是
A. 始终由国家主导日本工业化 B.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通过对外扩张推动工业化 D. 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16.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玉米、甘薯等作物向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这些地区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被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B. 传统农业的发展
C.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 商业革命的影响
17. “避难于伦敦的德国人卡尔马克思潜心对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机制进行分析,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后来对欧洲以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促使资本主义走向灭亡
B. 促使国际工人运动开始走向联合
C. 促使社会主义运动成一种历史潮流
D. 促使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为实践
18. 主题研究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围绕“工业革命”、“英国宪章运动”、“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等历史关键信息进行研究,可确立的主题是
A. 共产国际的成立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十月革命的爆发 D.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印度4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相对份额变化示意图。其中②代表的是
A.中国 B.印度 C.英国 D.美国
20.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签订了《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其中第三十四条规定如下:材料表明该议定书签订的目的在于
A.协调殖民者与非洲国家的矛盾 B.维护英国的侵略计划
C.协调西方列强在侵略中的冲突 D.解决列强在埃及的争夺权
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1)概括指出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扩张的空间演进特征,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成因。
(2)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以来欧洲殖民侵略对非洲产生的影响。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如文艺复兴初期“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就在作品中写道:“你就应该是你自己的主宰”“我只是凡人,我只希望得到人世间的幸福”。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从15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起,欧洲人开始拓展他们已知世界的前沿。向外拓展的理由是复杂的:寻找新的商业航线以及对冒险的追求……也是知性文化(它使文艺复兴显得非同寻常)变化的产物。阅读希腊文和学习古代科学及数学课本能力的恢复,激发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问题的新的大讨论。这些讨论使人意识到:不仅东方——中国、日本和盛产香料的岛国的财富可以通过西向航行而得到,而且其间的距离也可以被测算出来。
——摘编自【美】玛格丽特·L.金《欧洲文艺复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文艺复兴的先驱和人文主义之父分别是谁?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5世纪欧洲最早“拓展他们已知世界”前沿的两个国。
(3)根据所学,欧洲宗教改革首先兴起于哪国?写出宗教改革后出现的“三大新教派”?
(4)17-18世纪反封建专制制度的启蒙运动,出现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其中卢梭的国家学说是什么?不仅将“理性发挥到淋漓尽致”,也是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性发明是什么?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①、②对应的核心动力分别是什么?
(3)从生产组织和全球化两方面分别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4)通过所学知识,你从工业革命的历史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兴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段考模拟
历史答案
1、【答案】B【详解】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促进文明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详解】前4世纪后期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强大并打败希腊,随之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压力山大帝国;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也称拜占庭帝国,故C正确;A、B、D与材料时间不符。
3、【答案】A【详解】11和12世纪,城市的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催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故选A项;此时,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趋势,排除B项;此时欧洲尚处于中世纪,世界市场并未开辟,排除C项;此时,基督教依然地位显赫,教权高于王权,排除D项。
4、【答案】C【详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规定的四个等级,C项正确;种姓制度与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无关,ABD三项错误。
5、【答案】A【详解】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一连串的变革不同,16世纪以后,没有追随世界形势,缺少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奥斯曼帝国,社会各个方面“日渐迟暮”,表明斯曼帝国的衰落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A项正确;奥斯曼帝国曾经军事力量强大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B项错误;西欧在文化和科技方面领先奥斯曼帝国不是对材料整体的正确解读,C项错误;奥斯曼帝国在与西方的较量中“开始”处于劣势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题,D项错误。
6、【答案】B【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各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和政治体制的差异)不同,从而出现文明发展的差异,B项正确;大河与高山阻隔只是地理原因,说法不全面,排除A项;人类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是文明多元化的因素之一,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政治体制的差异也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多元化的原因,而未涉及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太平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航海家是麦哲伦,他最大的成就是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D项符合题意;发现美洲大陆的是哥伦布,发现好望角的是迪亚士,到达印度西海岸的是达·伽马,他们都没有进入太平洋,排除ABC。
8、【答案】D【详解】由“第一次西航”、“哥伦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中哥伦布活动的相关内容。“伊莎贝拉曾打算把她的王冠上的珠宝换钱”,“哥伦布在这桩事业中自己筹措了25万马拉维迪,不足的数目大概是从国库预支的”反映了哥伦布的航行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其他三个选项题干中均不涉及。故排除ABC,选D。
9、【答案】A【详解】由材料“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可知,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了推动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故选A;材料不仅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技术条件,还分析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因此B项不足以概括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但没有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即材料没有分析“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排除C;材料描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没有就殖民扩张的影响进行分析,故排除D。
10、【答案】B【详解】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能力,根据题目中的时间可以知道是在鸦片战争前的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状态,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使外来商品在中国打不开市场,西方当时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当时中国处于明清时期,故排除AC;16、17世纪西欧还没有出现垄断资本主义,排除D。
11、【答案】A【详解】材料“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人们时间观念的影响,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A正确;材料未涉及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及工人的劳动强度问题,BCD排除。故选A。
12、【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创造了我自己”,可知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和尊严,有利于把人性从教会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B项符合题意;“人开始从自然的控制下觉醒”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的是启蒙运动,“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C项排除;“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13、【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启蒙思想因为有了合理的信息传播渠道,能够顺利发展,逐渐成为一股潮流,建立理性社会已经成为时代呼声,故C项正确;启蒙思想传播虽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并不能说明当时革命时机已经成熟,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表明启蒙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故B项错误;文化传播对社会变革起重要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故D项错误。
14、【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引起乔治三世的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说明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然起着一定作用,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从议会产生,也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国王负责,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国王权力已经被限制不得滥用权力,故C选项错误;英国责任内阁制在1721年确立,故D选项错误。
15、【答案】D【详解】根据“1874年”“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结合所学,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实行殖产兴业,国家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实行殖产兴业,故D正确;A中“始终”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日本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扶植,并不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扩张”,排除C。
16、【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美洲的豆类、玉米、甘薯等作物向广大亚洲地区的传播,带来了”餐桌革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商品和物种交流,全球的联系初步建立,故选C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餐桌革命“带来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餐桌革命”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传统农业发展和商业革命的结果,排除BD项。
17、【答案】C【详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现并不会促使资本主义走向灭亡,A错误;国际工人运动开始走向联合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时期,B错误;促使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为实践的是巴黎公社,D错误。
18、【答案】D【详解】工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社会条件,英国宪章运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则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可确立的主题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D;共产国际的成立和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无关,排除A;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因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与题意不符,排除B;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因为一战的刺激和国内矛盾的激化,排除C。故选D。
19、【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1750年处于清朝盛世阶段,第一工业革命后逐步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①是中国;印度应该国土面积大,因此在1750年前仅次于中国,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②是印度;英国在17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因此③是英国;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因此1860年后快速增加的④是美国。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ACD排除。故选B。
20、【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今后占领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或迄今没有这类领地而即将获得这种领土的国家,以及将要承担保护权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以便使后者在必要时有可能申述自己的要求”说明,英、法、德等国试图协调西方列强在侵略瓜分非洲中的矛盾和冲突,故C正确;这是瓜分非洲的协议,不是协调殖民者与非洲国家的矛盾,故A错误;该规定维护了英、法、德等国的侵略权益,故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整个非洲,不仅涉及埃及,故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答案】(1)特征:最初是在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后来侵略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
成因:①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势力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地。
②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扩大了对非洲的侵略。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2)①从给非洲带来灾难的角度作答。如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是非洲长期贫穷落后甚至混乱的重要根源之一等。
②从非洲人民反抗压迫的角度作答。如二战后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逐渐崩溃;非洲独立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力量等。
【解析】
【详解】(1)特征:从图上信息可以看出,图一主要在沿海地区,且到图二、图三便不断扩展,最终在图三把非洲瓜分完毕。
成因:可根据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影响、两次工业革命开展的影响角度概括。
(2)根据所学可从正反两面概括。一方面从给非洲带来灾难的角度作答。另一方面从非洲人民反抗压迫的角度作答。
22、【答案】(1)先驱:但丁。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2)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3)德国,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4)卢梭:社会契约论;集大成者:康德
【解析】
【详解】(1)先驱:根据材料一中“我只是凡人,我只希望得到人世间幸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先驱和人文主义之父分别是但丁和彼特拉克。
(2)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欧洲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国家和教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宗教改革首先兴起于德国,当时的主要教派有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4)卢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的国家学说是社会契约论;集大成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康德。
23、【答案】(1)标志:蒸汽机的发明。 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2)核心动力:①蒸汽机; ②内燃机
(3)生产组织: 第一次:工厂出现;第二次:垄断组织出现。
全球化: 第一次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启示: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不断提高;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等。
【解析】
【详解】(1)标志:根据材料一中“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性发明是蒸汽机的发明。 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2)核心动力:通过观察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②对应的核心动力依次为蒸汽机和内燃机。
(3)生产组织: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的影响依次是,导致了工厂、垄断组织出现;全球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对全球化的影响分别为,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启示:综合两则材料和问题,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生活和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的启示主要有,促进生产力不断提高;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