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中考
复习
逢“十”周年热点一遍过
世界现代史
2022
背讲考
热点12:中考热点复习
世界现代史
Conents
目录
中考 复习
壹
贰
叁
肆
热点话题
考向预测
考点链接
典例剖析
热点话题
壹
逢“十”周年热点-世界现代史
1882年 140 三国同盟成立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22年 100 《九国公约》 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苏联成立 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墨索里尼上台 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1932年 90 罗斯福赢得美国总统大选 为实施新政提供前提
90 纳粹党在德国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 加速了希特勒上台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42年 80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80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52年 70 埃及纳赛尔革命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推翻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考向预测
01 三国同盟成立 140周年
02 苏联成立100周年
03 墨索里尼上台、罗斯福赢得美国总统大选、纳粹党在德国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90周年
04《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斯大林格勒保卫战80周年
05 埃及纳赛尔革命70周年
考点链接01
三国同盟成立 140周年
1.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形成时间:
(2)组成国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3)性质:
(4)影响:
两大军事集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世界局势日趋紧张,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考点链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 开始
战场
战争过程
性质
影响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①1915年,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②1916年,德、法军队在法国凡尔登展开一场阵地战,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也是一战的转折点。③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中国、巴西也加入协约国一方。④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
①一战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物力伤亡,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②一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③这场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④一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考点链接
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①政治上:一战中中国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作战。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中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准备了条件,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霸,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②经济上:一战中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短暂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③政治上:一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考点链接
欧洲地位的变化
考点链接
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论
从
史
出
根据材料概括这场战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 这场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多,涉及30个主权国家,推翻了4个帝国,产生了7个新的国家,死亡人数为;战斗人员约850万,非战斗人员约100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1516亿美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实证
材料 在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1/4的对外投资,法国失去了1/3的对外投资德国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英国丧失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史料研读
论从史出
据材料,指出一战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英国经济衰落,失去了金融中心的地位。
史料实证
考点链接02
《九国公约》、苏联成立100周年
华盛顿会议
(1)目的:
(2)时间:
(3)主导国:
(4)结果:
《九国公约》内容: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5)影响:
协调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1921年
美国
签署了《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考点链接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背景
内容
作用
①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发展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②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③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从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
考点链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新经济政策——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考点链接
苏联的工业化 背景
提出
成就
评价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开始于1926年。
①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②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考点链接
苏联模式 确立 主要 特征 评价 积极性
局限性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①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②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点链接
列宁在俄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
考点链接
态度:否定。原因:苏联的工业化引发了饥荒、是对农民的掠夺,对农村的破坏,不利于苏联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论
从
史
出
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苏联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 由于采用了暴力的收购手段,农民不得不把收成的绝大部分上缴,最后留下的仅占全部产量的百分之几,这种高征购标准使农民苦不堪言,他们在入社前屠杀和出售牲畜,到1931年苏联的牲畜总量损失了近一半。到1930年粮食不足的问题已经逐步凸显,到1932年深秋,苏联国内遍受到饥荒的威胁。……苏联的工业化运动是对农民的一次疯狂的掠夺,是对苏联农村的一次巨大破坏,对苏联的发展毫无意义。
——摘编自苏联作家瓦·格罗斯曼《贡税政策下的苏联》
史料实证
考点链接03
墨索里尼上台、罗斯福赢得美国总统大选、纳粹党在德国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90周年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
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考点链接
德国法西斯政权 背景 形成标志 暴行 对内
对外
①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广大中下层民众困苦不堪,对政府的不满加剧;②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徒乘机大肆活动,同时进行针对性的蛊惑宣传,煽动民众的复仇情绪,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③1932年,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②1936年,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③1938年,吞并奥地利;④1939年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①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接着乘机解散了工会;②为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的进步书籍;③残酷迫害犹太人,犹太人的财产被无情地剥夺,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④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
考点链接
1933年,罗斯福在竞选中击败胡佛,成功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罗斯福新政
背景: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
②美国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目的:①直接目的:应对经济危机;
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考点链接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项目 具体措施 作用
整顿金融体系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调整农业政策
推行“以工代赈”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①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 ,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使私人现款又存入银行,加强了国家对金融的管理和控制
①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②协调了劳资关系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①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
②扩大了人民的消费需求
稳定了农产品的市场秩序,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
②开创了福利国家之先河
前提
核心
考点链接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项目 具体措施 作用
整顿金融体系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调整农业政策
推行“以工代赈”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①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 ,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使私人现款又存入银行,加强了国家对金融的管理和控制
①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②协调了劳资关系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①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
②扩大了人民的消费需求
稳定了农产品的市场秩序,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
②开创了福利国家之先河
前提
核心
考点链接
失业率下降图
生产恢复图
罗斯福新政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和指导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积极性:①对美国: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
②对资本主义国家:开创了资本主义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考点链接
罗斯福新政启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连贯性;
从本国国情出发,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考点链接
材料: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1700多万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维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但这部分财源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联邦政府才能办到。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18-25岁,身强力壮且失业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等工作。
——摘编自一兵《一本书读懂美国史》
史料研读
论从史出
根据材料,归纳罗斯福执政时期,政府救济失业人员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
由直接救济到实施“以工代赈”;吸纳大量失业者;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史料实证
措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工程振兴局;通过《社会保障法》(2点即可);影响:有助于经济的复兴;缓和了社会矛盾,保障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恢复。(意思相近即可)
论
从
史
出
依据材料三指出,为了摆脱危机,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及影响。
材料: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发放对贫困各州的救济拨款和物资。建立工程振兴局,在1935-1943年间,该局雇佣了近330万人,共主办25万个工程项目,给美国疲弱的经济注入活力,刺激了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的复兴,国会还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保障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恢复。
--沈亚楠《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史料实证
考点链接04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斯大林格勒保卫
战80周年
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和日本的压制,引起了两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
(3)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刺激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
(4)其他原因:①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
②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也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互相配合,没能制止战争的爆发。
考点链接
第二次世界大战 开始
战场
战争进程
性质
影响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等
①初期:1940年4、5月德国攻占包括法国在内的北欧和西欧国家,并对英国实施轰炸;
②扩大:1941年6月苏德战争,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
③形势转折:《联合国家宣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诺曼底登陆。
④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协调盟军行动;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投降。
⑤战争结束:1945年5月,德国投降;8月,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协议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①对人类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
②对战后和平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 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考点链接
二战中的四大会议 名称 基本概况 主要内容 影响(评价)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1943年11月23日至29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晤;1943年12月初,并发表了《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
协同了三国对日作战,为二战后中国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和处置日本法西斯提供了依据。
①它在反法西斯联盟历史上第一次协调了反对共同敌人的军事战略。②增强了美英苏三大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巩固了团结。
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盟军节节胜利。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
①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1945年7—8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晤,进一步落实雅尔塔会议的相关协定。
讨论美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对德作战问题。会议还讨论了分割德国,建立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等问题。
①积极: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②消极:带有大国强权主义色彩,出卖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同时为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提供了依据。
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和第二次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精神,并敦促日本投降,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考点链接
二战经典照片“胜利之吻”
二战胜利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二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正义战争,法西斯主义不得人心;
③各国人民英勇作战,与正义的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互相配合,共同作战。
二战带来的启示:
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要努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
②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③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考点链接
二战胜利的影响:①②
③对国际政治格局:欧洲国家普遍衰落,日本遭受沉重打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近代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终结;战争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展开冷战。
④对社会主义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苏联帮助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
⑤对亚非拉地区: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⑥对科学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为了克敌制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科学技术,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考点链接
构建国际关系的重要文献
考点链接
(2021·内蒙古内蒙古·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件,叙述错误的是
A.美、英盟军登陆诺曼底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B.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C.波茨坦会议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德国投降的公告
D.1943年,法西斯同盟中意大利最先宣布无条件投降
(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真题)“从1944年6月6日到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军车。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古利海峡。”这次军事行动
A.彻底消灭了德国法西斯 B.使德国陷入两个战场作战
C.成为太平洋战场转折点 D.成为了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C
B
模拟预测
史料研读
论从史出
根据材料指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的紧迫性,根据所学知识举出中国为此参与重大国际事务的一个事例。
(1)紧迫性:德、意、日法西斯联盟建立;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严重威胁世界各国。事例: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7月,参与发表《波茨坦公告》。
材料 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局部战争阶段,德、意、日法西斯从1936年开始逐步地推进法西斯世界联盟。因此,以正义战争对抗非正义战争,建立起反法西斯的稳固战场.并由此构筑起抗击法西斯的战争格局,对受到法西斯威胁的国家来说,就成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韩永利、张愿《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
影响:一战使欧洲失去对外投资,影响经济发展;二战使欧洲失去大量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下降。
论
从
史
出
根据材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分别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正如欧洲在19世纪最后20年中迅速获得其大部分殖民地那样,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样短的时期内又失去了其大部分殖民地。
史料实证
考点链接05
埃及纳赛尔革命70周年
中考第一轮复习
非洲独立运动
1951年年底,北非利比亚宣布独立;
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1961年,南非获得独立;
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1991年南非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
考点链接
曼德拉(1918—2013)
非洲独立运动的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②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考点链接热点12 逢“十”周年热点一遍过-世界现代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2·辽宁葫芦岛·模拟预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英、法、俄建立的是( )
A.三国同盟 B.三国协约 C.北约 D.华约
【答案】B
【详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英、法、俄建立的是三国协约,德、意、奥建立三国同盟,B项正确,排除A项;1949年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
2.(2022·江苏·靖江市靖城中学模拟预测)某同学利用如图漫画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结论应该是
A.巴尔干是欧洲战争的“火药桶” B.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C.协约国必将战胜同盟国 D.帝国主义集团的形成
【答案】A
【详解】
依据题干漫画“危险的巴尔干”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一战前形成的军事集团,而巴尔干半岛是列强争夺的重点,被称为“欧洲火药桶”,1914年在巴尔干地区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排除B项;漫画不能体现协约国与同盟国的胜败,排除C项;“帝国主义集团的形成”概括不全,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辽宁葫芦岛·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形成的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约条约组织 B.三国协约、三国同盟
C.轴心国集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突不断,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条约组织出现在二战后,排除A项;轴心国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二战中的对抗集团,排除C项;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是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2·广东深圳·模拟预测)下列对下表所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渊源(部分)
观点1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观点2 欧洲两大军事对抗组织的出现
观点3 德国的崛起与欧洲各国的军备竞赛
观点4 巴尔干危机埋下战争祸根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军事对抗 B.英国与德国矛盾的激化
C.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D.欧洲各国开展军备竞赛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欧洲两大军事对抗组织出现了,德国崛起并与欧洲各国开展剧烈的军备竞赛,巴尔干危机埋下战争祸根使它成为欧洲的火药桶,于是,世界大战爆发了,C项正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发生军事对抗、英国与德国矛盾激化、 欧洲各国开展军备竞赛,均只是原因的某一个方面,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5.(2022·甘肃武威·一模)下图反映的两大军事集团是(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联邦政府和“南部同盟”
C.德川幕府和倒幕派 D.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882年《德意奥同盟条约》签订,三国同盟形成;英国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建立了三国协约。A项正确;联邦政府和“南部同盟”指的是美国南北内战的双方,排除B项;德川幕府和倒幕派指的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状况,排除C项;图中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湖北十堰·一模)2022年11月7日即将是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05周年纪念日,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那么,这次革命指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据2022年已经105周年,C项正确;《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你那,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都与题目中的“105周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7.(2022·陕西宝鸡·模拟预测)“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分号和感叹号。”对材料中的“句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十月革命首次实践了马克思主义
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C.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
D.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B
【详解】
依据题干“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和所学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俄国的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道路,故B符合题意;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首次实践了马克思主义,故A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属于对世界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1917年3月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2022·辽宁葫芦岛·模拟预测)《九国公约》建立并维护了各国在中国的哪一原则
A.开放、公平原则 B.美国优先原则 C.门户开放原则 D.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古问题而签署的条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等原则,D项正确;开放、公平原则、美国优先原则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2·广东深圳·模拟预测)观察图,下列主题最适合 ▲ 处的是( )
A.凡尔赛体系的出现
B.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C.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D.二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C
【详解】
依据图片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等、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等,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巴黎和会,会上签订的对德的《凡尔赛条约》,还有此后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为调解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国倡导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等一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经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一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正确;AB表述不全面,排除;二战后形成的是美苏两极格局,D排除;故选C。
10.(2022·山西·一模)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和1921--19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相比较,其共同特点是( )
A.都调整了战胜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B.都彻底解决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都被大国操纵且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都签订了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
【答案】C
【详解】
据所学知,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会议,巴黎和会由英、法、美操纵,华盛顿会议由英、美、日等操纵,两次会议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了日本.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使中国重新回到了被列强共同主宰的境地,故选C;巴黎和会建立起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排除A;B项“彻底解决了”表述太绝对,错误;巴黎和会没有签订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排除D。
11.(2022·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一模)粮食税实行后,“1922-1923年度所收粮食只及1921年——1922年度的58%,农民多打粮食便能多得粮食。”这一变化,有助于
A.结束沙皇统治 B.恢复国民经济 C.实现农业集体化 D.防止生产过剩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2-1923年度所收粮食只及1921年——1922年度的58%”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B项正确;结束沙皇统治的是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排除C项;防止生产过剩是罗斯新政措施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2·福建·模拟预测)下图反映的是1921-1925俄国农业的发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余粮收集制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赫鲁晓夫的改革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1921-1925俄国农业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1925年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这一时期农业得到恢复并发展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苏联模式形成于1936年,排除C项;赫鲁晓夫的改革开始于195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2·河南洛阳·模拟预测)苏俄建立之后,在经济领域依次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保证1918-1920年的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上台之后,实行国家工业化政策,即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C。
14.(2022·湖北·官渡口镇初中模拟预测)如下图材料中“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事件指的是( )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X933年8月14日
A.罗斯福新政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美国独立战争 D.新经济政策
【答案】A
【详解】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材料强调美国吸取了苏联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经济,A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美国独立战争和新经济政策都不是“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的事件,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2022·安徽·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一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
C.罗斯福新政开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D.苏联工业产值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答案】A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此时西方各国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严格限制进口苏联产品,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时,西方国家经济萧条,生产过剩,所以扩大对苏联的出口,限制苏联产品的进口,以缓解经济危机,A项正确;1931年苏联已经停止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开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是加强国家对国内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1937年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产值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2·河北张家口·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在意大利建立起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法西斯政权。由此可见,导致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统治的主要因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巴黎和会埋下的祸根 D.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在意大利建立起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法西斯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导致墨索里尼乘机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统治。A项正确;世界经济大危机始于1929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巴黎和会,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意大利有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2·四川·江油外国语学校模拟预测)下表为经济大危机前后美、德、日、苏四国GDP对照表(单位:亿元)。据此可知( )
美国 德国 日本 苏联
1929年 8433 2622 1282 2383
1938年 7999 3423 1769 4052
A.经济危机持续恶化 B.美国丧失霸主地位
C.苏联模式弊端凸显 D.国际秩序面临挑战
【答案】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大危机后,美国经济恢复发展相对于德国、日本及苏联较慢,这主要和德国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军事化、苏联五年计划的推行有关,这也说明了当时国际秩序受到德日法西斯势力的冲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非是持续恶化,A项排除;美国世界霸主的确立是在二战后,B项排除;材料与苏联模式弊端的凸显无关,C项排除。故选D。
18.(2022·河南安阳·一模)2022年2月4日,北京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克服种种困难如期举行,但在奥运历史上,1916年第6届柏林奥运会因故取消,1940年日本东京奥运会也因故弃办。你认为这两次奥运会取消和弃办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冷战 B.世界大战 C.经济危机 D.瘟疫肆虐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历史上日本政府弃办过1940年奥运会,1916年的第6届柏林奥运会也因故取消。”中的“1940年”“1916年”及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此这两次奥运会弃办和取消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大战,B项正确;美苏冷战开始时间是1947年,排除A项;1929—1933年经济危机,排除C项;1916年和1940年没有瘟疫,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2·安徽·无为三中一模)斯大林评价某场战争时指出,“就其规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杰出地执行计划的情况来讲,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和它类比的事业”,“只有我们的盟军才光荣地、胜利地实现了强渡海峡的庞大计划。历史将把这一业绩当作一项最高的成就而记载下来”。这场战争使
A.二战规模达到最大 B.苏德战场形势开始扭转
C.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欧洲第二战场得以开辟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只有我们的盟军才光荣地、胜利地实现了强渡海峡的庞大计划”可知,这场战争是诺曼底登陆战。1944年6月美英盟军从英国出发,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盟国武装力量开始从东西南三面围攻德国,突破了希特勒所吹嘘的“大西洋铁壁”,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苏联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中,所以这场战争使欧洲第二战场得以开辟,D项符合题意;A项二战规模达到最大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排除;B项苏德战场形势开始扭转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排除;C项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排除。故选D。
20.(2022·湖北·恩施市书院中学模拟预测)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各国为争取经济和政治独立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下列属于1990年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成果的是( )
A.埃及爆发革命,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B.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C.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D.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迎来“非洲年”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B项正确;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1953年成立共和国,排除A项;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排除C项;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排除D项。故选B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21.(2022·甘肃武威·一模)近代大国崛起,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国家,或者北方的林肯政府没有赢得胜利,那么美国崛起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国崛起》
材料二: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
材料三: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
材料四: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门,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战争”是哪场战争?“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什么?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他们的历史作用有什么共同之处?
(3)材料四中美国为了摆脱1929-1933年的这场大危机,采取了什么政策?这项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德国、日本又是如何应对的?
【答案】(1)战争: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影响: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2)事件:明治维新;农奴制改革或1861年改革或亚历山大改革;共同之处:促进了两国资本主义发展;保留了封建残余;是两国历史的转折点。
(3)政策:罗斯福新政;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应对: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如果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国家,或者北方的林肯政府没有赢得胜利,那么美国崛起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结合所学可知“战争”是南北战争。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的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2)事件:根据材料二“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结合所学可知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根据材料二“农奴获得‘解放’,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1861年改革。共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促进了两国资本主义发展、保留了封建残余、标志两国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来回答两个改革的共同之处。
(3)政策:根据材料四“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美国影响巨大,为了渡过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特点: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应对:根据所学可知为应对经济危机走上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的道路。
22.(2022·河北石家庄·一模)探究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引自列宁发表于1921年10月14日的讲话
材料二 事情很明显,在十月革命以后,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么,他就不能通晓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列宁主义,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长国的革命和建设的问题;那么,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
——引自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苏维埃俄国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阶段实施的主要政策,并概括这些政策的主要效果。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示讲话的发表年份,并据材料归纳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
(3)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开展革命和建设的共同指导方针。
【答案】(1)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等。
主要效果: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等。
(2)1957年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3)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等。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经济苦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列宁同志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从而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等。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等。
(2)
根据材料“《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上的讲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所以,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是1957年;根据材料“在十月革命以后,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可知,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3)
根据材料一“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材料二“他就不能通晓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列宁主义,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长国的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概括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开展革命和建设的共同指导方针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等。热点12 逢“十”周年热点一遍过-世界现代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2·辽宁葫芦岛·模拟预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英、法、俄建立的是( )
A.三国同盟 B.三国协约 C.北约 D.华约
2.(2022·江苏·靖江市靖城中学模拟预测)某同学利用如图漫画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结论应该是
A.巴尔干是欧洲战争的“火药桶” B.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C.协约国必将战胜同盟国 D.帝国主义集团的形成
3.(2022·辽宁葫芦岛·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形成的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约条约组织 B.三国协约、三国同盟
C.轴心国集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
4.(2022·广东深圳·模拟预测)下列对下表所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渊源(部分)
观点1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观点2 欧洲两大军事对抗组织的出现
观点3 德国的崛起与欧洲各国的军备竞赛
观点4 巴尔干危机埋下战争祸根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军事对抗 B.英国与德国矛盾的激化
C.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D.欧洲各国开展军备竞赛
5.(2022·甘肃武威·一模)下图反映的两大军事集团是(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联邦政府和“南部同盟”
C.德川幕府和倒幕派 D.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6.(2022·湖北十堰·一模)2022年11月7日即将是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05周年纪念日,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那么,这次革命指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7.(2022·陕西宝鸡·模拟预测)“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分号和感叹号。”对材料中的“句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十月革命首次实践了马克思主义
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C.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
D.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8.(2022·辽宁葫芦岛·模拟预测)《九国公约》建立并维护了各国在中国的哪一原则
A.开放、公平原则 B.美国优先原则 C.门户开放原则 D.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9.(2022·广东深圳·模拟预测)观察图,下列主题最适合 ▲ 处的是( )
A.凡尔赛体系的出现
B.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C.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D.二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C
【详解】
依据图片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等、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等,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巴黎和会,会上签订的对德的《凡尔赛条约》,还有此后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为调解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国倡导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等一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经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一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正确;AB表述不全面,排除;二战后形成的是美苏两极格局,D排除;故选C。
10.(2022·山西·一模)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和1921--19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相比较,其共同特点是( )
A.都调整了战胜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B.都彻底解决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都被大国操纵且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都签订了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
11.(2022·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一模)粮食税实行后,“1922-1923年度所收粮食只及1921年——1922年度的58%,农民多打粮食便能多得粮食。”这一变化,有助于
A.结束沙皇统治 B.恢复国民经济 C.实现农业集体化 D.防止生产过剩
12.(2022·福建·模拟预测)下图反映的是1921-1925俄国农业的发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余粮收集制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赫鲁晓夫的改革
13.(2022·河南洛阳·模拟预测)苏俄建立之后,在经济领域依次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
14.(2022·湖北·官渡口镇初中模拟预测)如下图材料中“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事件指的是( )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X933年8月14日
A.罗斯福新政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美国独立战争 D.新经济政策
15.(2022·安徽·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一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
C.罗斯福新政开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D.苏联工业产值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答案】A
16.(2022·河北张家口·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在意大利建立起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法西斯政权。由此可见,导致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统治的主要因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巴黎和会埋下的祸根 D.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17.(2022·四川·江油外国语学校模拟预测)下表为经济大危机前后美、德、日、苏四国GDP对照表(单位:亿元)。据此可知( )
美国 德国 日本 苏联
1929年 8433 2622 1282 2383
1938年 7999 3423 1769 4052
A.经济危机持续恶化 B.美国丧失霸主地位
C.苏联模式弊端凸显 D.国际秩序面临挑战
18.(2022·河南安阳·一模)2022年2月4日,北京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克服种种困难如期举行,但在奥运历史上,1916年第6届柏林奥运会因故取消,1940年日本东京奥运会也因故弃办。你认为这两次奥运会取消和弃办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冷战 B.世界大战 C.经济危机 D.瘟疫肆虐
19.(2022·安徽·无为三中一模)斯大林评价某场战争时指出,“就其规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杰出地执行计划的情况来讲,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和它类比的事业”,“只有我们的盟军才光荣地、胜利地实现了强渡海峡的庞大计划。历史将把这一业绩当作一项最高的成就而记载下来”。这场战争使
A.二战规模达到最大 B.苏德战场形势开始扭转
C.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欧洲第二战场得以开辟
20.(2022·湖北·恩施市书院中学模拟预测)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各国为争取经济和政治独立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下列属于1990年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成果的是( )
A.埃及爆发革命,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B.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C.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D.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迎来“非洲年”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21.(2022·甘肃武威·一模)近代大国崛起,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国家,或者北方的林肯政府没有赢得胜利,那么美国崛起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国崛起》
材料二: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
材料三: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
材料四: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门,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战争”是哪场战争?“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什么?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他们的历史作用有什么共同之处?
(3)材料四中美国为了摆脱1929-1933年的这场大危机,采取了什么政策?这项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德国、日本又是如何应对的?
22.(2022·河北石家庄·一模)探究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引自列宁发表于1921年10月14日的讲话
材料二 事情很明显,在十月革命以后,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么,他就不能通晓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列宁主义,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长国的革命和建设的问题;那么,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
——引自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苏维埃俄国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阶段实施的主要政策,并概括这些政策的主要效果。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示讲话的发表年份,并据材料归纳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
(3)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开展革命和建设的共同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