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讲义+强化训练-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讲义+强化训练-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11 15:33:08

文档简介

1.1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概念: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2.世界人口分布
(1)特点:人口分布不均匀,具有地域差异。
(2)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
主要分布区 原因分析
人口稠密区 东亚、南亚、东南亚 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 (五大湖区)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高原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高寒、缺氧;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
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水源短缺
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区 气候过于湿热
南极大陆 纬度高,气候严寒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人口分布的总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
(1)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人口多,南半球人口少。
(2)从各大洲看: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数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小,南极洲无人定居。
2.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
(2)实例:热带地区的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不适于人类生存,人口极端稀少。
2.社会经济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
(2)历史因素:人口分布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有其历史继承性。
(3)其他因素:人口分布还受到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因素影响。
强化训练
读某地区人口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曲线反映的地区可能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
2.该地区海拔400m以下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发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短缺
下图示意我国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千米范围内 D.距河2千米内人口最多
4.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①光照资源 ②矿产资源 ③地形 ④河流水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需求,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 B.3550~3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
C.距河8~10km分布人口最多 D.高程4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6.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
A.巴西高原 B.南部非洲 C.藏南谷地 D.北美大草原
7.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能资源分布 B.地形地势和坡向 C.交通通达度 D.取用水方便程度
下图为美国沿37°N地形剖面图(局部)和美国人口密度图,与中国的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不同,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割线呈“U”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美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叙述正确的有( )
A.东北沿海地区人口稀少 B.五大湖沿岸地区人口稠密
C.南部和北部人口稠密 D.广大内陆地区人口稠密
9.与乙地相比,甲地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有( )
A.地处高原,地势平坦 B.开发较晚,环境优美
C.位于沿海,气候湿润 D.靠近河流,河运发达
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下图为秦巴山区沿109°E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人口密度最大值的分布区在( )
A.渭河平原 B.秦岭 C.汉水谷地 D.大巴山
11.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城镇分布 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
读某区域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图示区域人口密度大小的因素不包括( )
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经济发展水平
13.下列关于该区域人口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B.老龄化问题突出 C.饥饿贫困 D.劳动力短缺
人类总是选择最适于生存与发展的地区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这就使得世界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世界人口80%居住在( )
A.热带 B.北半球中低纬 C.南半球中低纬 D.寒带
15.下列地区中人口最稀少的是( )
A.中国的珠江流域 B.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C.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 D.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16.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A,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分析图B,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________。
(3)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地区、_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4)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________。
A.恒河平原B.亚马孙平原C.西欧平原D.美国阿拉斯加
E.朝鲜半岛F.青藏高原G.刚果盆地H.加拿大东南角1.1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强化训练
读某地区人口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曲线反映的地区可能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
2.该地区海拔400m以下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发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短缺
【答案】1.D
2.A
【解析】1.读图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500m,尤以1000m人口密度最大,可确定该地在热带地区,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位于亚热带地区,A错误;B选项人口集中于海拔200m左右的恒河平原上,B错误;C选项亚马孙平原湿热,人口集中于海拔500~1000m的巴西高原上,与图示海拔高度不符,C错误;刚果盆地气候温热,东非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气候比较凉爽,人口相对分布稠密,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符合,D正确,故选D。
2.结合上题分析,该地海拔400m以下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A正确,D错误;地势、交通不是影响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由图的海拔可知,该地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500米之间,原因由于低海拔气温高,降水多,湿热的环境不适合居住,而海拔较高的地区气候凉爽,适宜人类居住。
下图示意我国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千米范围内 D.距河2千米内人口最多
4.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①光照资源 ②矿产资源 ③地形 ④河流水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D
4.B
【解析】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空间分布不均,A错误;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分布总体较稀疏,B错误;7--10千米的范围人口较少,C错误;距河流2千米内人口最多,人口密度达到了55人/平方千米,D正确。故选D。
4.该地为雅鲁藏布江谷地,光照资源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①错误;矿产资源没有很大的差异,材料中也没有提示,②错误;雅鲁藏布江谷地热量条件较好,有利于农耕,人口较多,③正确;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利于发展因此人口多,④正确,故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河流、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等。
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需求,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 B.3550~3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
C.距河8~10km分布人口最多 D.高程4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6.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
A.巴西高原 B.南部非洲 C.藏南谷地 D.北美大草原
7.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能资源分布 B.地形地势和坡向 C.交通通达度 D.取用水方便程度
【答案】5.B
6.C
7.D
【解析】5.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据图可看出,3550-3650m的人口总数累计频率增长最快,说明3550-3650m百米高程最为密集,B正确;距河1~2km分布人口最多,C错误;据图可看出,高程4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小,特别是高程50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更小,D错误。故选B。
6.据图可看出,3500-4000m高程的人口总数累积频率变化大,说明人口总数较大,4000米以上人口累计频率变化小,人口总数较少,说明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相对低3500-4000m的地方,而在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人口稀少,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藏南谷地符合要求,C正确。巴西高原、南部非洲和北美大草原海拔并没有这么高,A、B、D错误。故选C。
7.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D正确;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在地势起伏大的地区,不会影响形成河流附近人口密度大的情况,A错误;地形地势及坡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不会形成河流附近人口密度大的情况,B错误;当地人口流动小,交通通达度影响比较小,C错误。故选D。
【点睛】一个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的地区的形成条件1、自然条件(1)气侯(气温温和、降水适中的气候往往会容易吸引人类定居。如世界上中纬度沿海地区的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比较适合人类居住,而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就不适合人类居住)。(2)地形(人类比较倾向于把聚落建在地势平坦的地区)。(3)资源(资源丰富的地方有利于吸引人类的聚居,如水资源、矿产资源、耕地资源等)。2、社会经济条件(1)交通(一般来说,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2)开发历史(一般来说,开发历史久远的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下图为美国沿37°N地形剖面图(局部)和美国人口密度图,与中国的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不同,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割线呈“U”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美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叙述正确的有( )
A.东北沿海地区人口稀少 B.五大湖沿岸地区人口稠密
C.南部和北部人口稠密 D.广大内陆地区人口稠密
9.与乙地相比,甲地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有( )
A.地处高原,地势平坦 B.开发较晚,环境优美
C.位于沿海,气候湿润 D.靠近河流,河运发达
【答案】8.B
9.C
【解析】本题以美国地形剖面图、美国人口密度图为背景,考查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
8.图中显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比较密集,A错误;图中显示,美国人口地理分界“U"形线以内的广大内陆地区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稀疏,D错误;图中显示,美国南部和西部沿海人口稠密,并不是所有地区,C错误;图中显示,五大湖沿岸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分布稠密;B正确。故选B。
9.图中显示,乙地位于内陆高原盆地,地形起伏大,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人口稀疏,甲地位于沿海地区,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湿润,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C正确,A错误;一般开发历史越悠久,人口密度越大,因此甲地开发较晚不是人口稠密的原因,B错误;甲城市靠近河流,但当地河流河运条件较差,河运不发达,D错误。故选C。
【点睛】第1题,根据图例分析不同区域人口密度的大小;第2题,甲地位于美国西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下图为秦巴山区沿109°E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人口密度最大值的分布区在( )
A.渭河平原 B.秦岭 C.汉水谷地 D.大巴山
11.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城镇分布 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
【答案】10.A
11.D
【解析】10.读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大值约在34°N,该区域位于秦岭以北,由此可判断为渭河平原,A正确。人口密度次峰值约在33°N,应为汉水谷地,C错误。海拔高的秦岭、大巴山山区人口密度较小,BD错误。故选A。
11.由图可知,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海拔较低,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则为海拔较高的秦岭和大巴山。因此,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起伏,D正确。与纬度位置、城镇分布、海陆位置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解题的关键由图的信息进行推断。
读某区域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图示区域人口密度大小的因素不包括( )
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经济发展水平
13.下列关于该区域人口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B.老龄化问题突出 C.饥饿贫困 D.劳动力短缺
【答案】12.B
13.C
【解析】12.图示地区为北美北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如北部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人口密度小)、地形(如西部高原高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密度小)及经济发展水平(如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从图中来看,河流影响较小。故选B。
13.该区域属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短缺。经济发达,饥饿贫困问题较少。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如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人口较密集。②气候:如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③河流:如人口最早大多聚集在河流附近。④淡水资源:如干旱区的人口分布大多依水源分布。⑤矿产资源:如矿产资源丰富会吸引人口集聚。⑥自然灾害:如自然灾害频发地,人口数量少。
(2)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如交通便利处人口较多。②开发历史:如开发历史早,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多。③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高,人口密度大。④政治因素、宗教、习俗、政策等。
人类总是选择最适于生存与发展的地区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这就使得世界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世界人口80%居住在( )
A.热带 B.北半球中低纬 C.南半球中低纬 D.寒带
15.下列地区中人口最稀少的是( )
A.中国的珠江流域 B.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C.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 D.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答案】14.B
15.C
【解析】14.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开发的历史悠久,世界人口80%以上居住在这一地带。B正确。热带闷热潮湿,不适合人类居住,A错误。南半球中低纬陆地面积小,人口少,C错误。寒带气候寒冷,不适合人类居住,D错误。故选B。
15.巴西的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不适于人类居住,人口分布稀少,C正确;其他三个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人类开发历史久,人口稠密,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20°N-60°N之间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这一地区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而南北纬20°之间的热带和纬度在60°以上的寒带人口稀少。体现了世界人口分布呈现地带性特点。原因:温度适宜,热量条件好。
16.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A,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分析图B,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________。
(3)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地区、_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4)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________。
A.恒河平原B.亚马孙平原C.西欧平原D.美国阿拉斯加
E.朝鲜半岛F.青藏高原G.刚果盆地H.加拿大东南角
【答案】平原(或平原、盆地) ①海洋面积大(或陆地面积小);②南极大陆至今无人定居 低平 中低 沿海 ACEH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考查对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解析】(1)由图可知:在垂直方向上,人口集中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人口占56%左右。
(2)从纬度看,人口集中分布于温度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区。人口占比最少的是南纬40-90度地区,原因,该纬度带以海洋为主,陆地面积少,人口少,另外南极大陆由于气候严寒,环境恶劣,至今无人定居。
(3)结合图A和图B可知,世界人口的分布趋向集中于地势低平的平原和盆地、纬度处于中低纬度和沿海地区。
(4)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故恒河平原、西欧平原、朝鲜半岛、加拿大东南角,人口相对稠密。ACEH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