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知识清单
一、城镇化的概念
1.概念: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
(1)人口的集中过程。
(2)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3)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3.主要推动力: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二、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
(1)发达国家:1950年后城镇化速度先快后慢,现在速度放缓、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1950年后城镇化速度先慢后快,现在快速发展。
2.典型国家和地区城镇化
(1)欧美发达国家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城镇化,现在城镇人口比重已很高。
②目前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
(2)日本
①20世纪50~60年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②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90%,空间上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
(3)非洲
①长期处于较低的经济水平。
②部分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膨胀,就业岗位不足、导致贫民集聚。
(4)亚洲东南部
①城镇化基本特点是人口急剧膨胀,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多方面还是有乡村的特点。
②部分国家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
3.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1)时间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2)空间上: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3)发展空间:我国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三、城镇化的利弊
1.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的主要表现
(1)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
(2)社会进步、传播文明。
(3)科技进步、生产发展。
(4)城乡互动、全面发展。
2.城镇化带来阶段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1)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人口问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
(3)住房问题。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
(4)交通问题。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
(5)医院、学校等其他基础设施难以满足过多人口的需求。
3.解决措施:控制城镇规模、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加强城镇管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等。
强化训练
下图示意2001~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01~2008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呈增加趋势 D.呈减少趋势
2.据上图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01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近年来,城市内涝一直困扰着很多城市,人们纷纷为解决城市内涝献计献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城市内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水泥路面多②下水道多③绿地减少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②禁止开采地下水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广阳、永清、固安、涿州等临界北京的县市多年来的城市空间发展都围绕北京,新建成的城区在环北京的东部、南部边界成密集的带状铺开,大多数城区积极做好“睡城”的文章,让工作在北京的人在此居住,两地通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河北省三河、大厂、涿州、永清等县市纷纷定位北京“睡城”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优越 B.人口迅速增长
C.分担北京压力 D.区域发展策略
6.河北省三河、大厂、涿州、永清等县市“邻接京津”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影响是( )
A.利于发展大企业总部经济
B.形成环北京高水平经济带
C.增强京津部分资源供给力
D.促进京冀经济髙水平融合
7.新建成的城区在环北京的东部、南部边界呈密集的带状可以推测( )
A.大城市群已经形成 B.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C.北京人口规模缩小 D.北京产业外迁显著
下表为1990-2010年三峡库区主要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比例(%)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主要地类 1990-1995 1995-2000 2000-2005 2005-2010 1990-2010
耕地 -0.40 0.41 -0.27 -0.35 -0.20
林地 0.11 -0.25 0.18 0.07 0.06
草地 0.40 -0.63 -0.33 -0.09 -0.22
水域 1.26 4.54 -1.83 2.64 1.74
建设用地 2.91 6.43 3.66 6.72 9.28
8.三峡库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域增速最慢 B.建设用地增速最大 C.耕地变化最小 D.林地和草地增速相当
9.影响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地质 B.水文特征 C.科学技术 D.社会经济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下图为四幅能反映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景观照片。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10.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描述中,与上图中的景观依次对应的是( )
A.智慧城市、低碳环保、高新产业、生态宜居 B.生态宜居、高新产业、低碳环保、智慧城市
C.高新产业、智慧城市、生态宜居、低碳环保 D.低碳环保、生态宜居、智慧城市、高新产业
11.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林地大多分布在堆土形成的高地上,主要是因为高地( )
A.受风沙影响小 B.盐碱化程度低 C.受干旱影响小 D.热量条件较好
成都市实施“东进、南拓、西控、中优、北改”的空间发展战略。引导市域差异化协调发展。下图为成都市域分区发展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成都市实施“西控”,即生态控制、产业控制、建设控制,其发展目标包含( )
A.大力引进第二产业 B.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
C.新扩建商品住宅区 D.打造国家级产业中心
13.成都市“南拓”的规划重点是拓展新兴功能,适合在该区域布局的是( )
①科技创新中心 ②行政政务服务中心 ③区域性总部基地 ④国际化工生产基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58%;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由材料可推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 )
A.城镇化将维持在现有水平 B.城镇人口比重将持续上升
C.城镇人口持续向农村回流 D.大城市环境压力明显减轻
1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该决策的意义是( )
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②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16.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
年份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2025年
发达国家 50% 66.6% 72.6% 80%
发展中国家 17.0% 25.4% 3.6% 57%
(1)图甲中虚线代表____国家,实线代表____国家。简述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情况____。
(2)图乙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
(3)据表归纳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特点。2.3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强化训练
下图示意2001~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01~2008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呈增加趋势 D.呈减少趋势
2.据上图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01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答案】1.C
2.D
【解析】本题以2001~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为背景,考查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城市用地变化特点和城市化特点。
1.读图可知,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城市总面积/城市总人口,图示2001~2008年的每一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可推知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故选C。
2.据图可知,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约在2%之间,而同时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则城镇人口增长率远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农业人口的迁入。故C错误D正确;农业人口进入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但商业区面积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同样需要住房,故城市新增用地以住宅、工业用地为主,A错误;由于农业人口大量迁出,乡村人口数量甚至会下降,B错误;故选D。
【点睛】第1题,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城市总面积/城市总人口,读懂图中纵坐标是增长率;第2题,结合我国城市化该时期处于中期加快发展阶段分析。
近年来,城市内涝一直困扰着很多城市,人们纷纷为解决城市内涝献计献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城市内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水泥路面多②下水道多③绿地减少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②禁止开采地下水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答案】3.B
4.C
【解析】3.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水泥路面多,地面径流难以下渗,地表径流增多;①正确;城市绿地减少,拦蓄洪水的能力减弱,③正确;下水道多,排水能力强,不容易产生城市内涝,②错误;人口多与城市内涝没有必然联系,④错误。所以城市内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的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量,发挥绿地涵养水源的能力;合理开采地下水可缓解水资源短缺,不能禁止开采;“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主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降水截留有限,故对防御城市洪水作用不大。①③④正确,②⑤错误。故选C。
【点睛】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广阳、永清、固安、涿州等临界北京的县市多年来的城市空间发展都围绕北京,新建成的城区在环北京的东部、南部边界成密集的带状铺开,大多数城区积极做好“睡城”的文章,让工作在北京的人在此居住,两地通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河北省三河、大厂、涿州、永清等县市纷纷定位北京“睡城”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优越 B.人口迅速增长
C.分担北京压力 D.区域发展策略
6.河北省三河、大厂、涿州、永清等县市“邻接京津”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影响是( )
A.利于发展大企业总部经济
B.形成环北京高水平经济带
C.增强京津部分资源供给力
D.促进京冀经济髙水平融合
7.新建成的城区在环北京的东部、南部边界呈密集的带状可以推测( )
A.大城市群已经形成 B.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C.北京人口规模缩小 D.北京产业外迁显著
【答案】5.D
6.C
7.B
【解析】5.“睡城”主要指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居民点、市县,人口虽大量入住,但仅是晚上回到这睡觉,白天开车或者乘车到市中心或中心城市上班。所以河北省周边县区区域发展策略定位为北京“睡城”的主要原因是距离北京近,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是出于区域发展策略的考虑,D对;三河、大厂、涿州、永清等县市自然环境并没有优越性,A错;人口增长不是定位睡城的原因,B错;定位睡城可以分担北京压力,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故选D。
6.大企业总部一般布局在交通和信息通达度较好的大城市,A错;三河、大厂、涿州、永清等县市紧邻京津,但属于小城镇,不会发展成为高水平经济带,B错;三河、大厂、涿州、永清等县市经济相对落后,可为北京、天津提供资源等的供给,C对;邻接京津的位置特点对北京和河北经济的高水平融合没有多大影响,D错。故选C。
7.由题干可知,北京新建成的城区在环北京的东部、南部边界呈密集的带状,表明北京城市用地规模有所扩大,并不能说明大城市群的形成,A错,B对;北京经济发达,有大量人口迁入,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多,C错;由此现象看不出北京产业的外迁,D错。故选B。
【点睛】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1)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区,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可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有利于形成城市;山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区)。(2)气候(中低纬地区气候温暖,沿海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城市的形成;而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因为高原上气候相对凉爽,不会太过湿热)。(3)河流(河流有供水、航运功能,尤其在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大河入海处等位置,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资源(工矿城市的发展依托附近的矿产资源,千旱地区绿洲城市的发展依托附近的水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交通枢纽的位置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如我国的石家庄、郑州、株洲都是“被火车拉来的城市”)。(2)政治(如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等城市都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转变为我国的-线大城市,改革开放政策起了关键的作用)。宗教和军事(如麦加、耶路撒冷、拉萨这些城市最初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4)科技(如日本的筑波城就是作为一个科技城发展起来的)。(5)旅游(如我国的桂林、张家界就是由于旅游业、的兴起而兴起的)。(6)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上海周边的一些城市的发展就受到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飞速发展)。
下表为1990-2010年三峡库区主要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比例(%)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主要地类 1990-1995 1995-2000 2000-2005 2005-2010 1990-2010
耕地 -0.40 0.41 -0.27 -0.35 -0.20
林地 0.11 -0.25 0.18 0.07 0.06
草地 0.40 -0.63 -0.33 -0.09 -0.22
水域 1.26 4.54 -1.83 2.64 1.74
建设用地 2.91 6.43 3.66 6.72 9.28
8.三峡库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域增速最慢 B.建设用地增速最大 C.耕地变化最小 D.林地和草地增速相当
9.影响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地质 B.水文特征 C.科学技术 D.社会经济
【答案】8.B
9.D
【解析】8.表中数据表明,水域仅在2000~2005年间出现负增长,其它时间段面积变化比例均为正值,相对草地和耕地,水域增速不慢,甚至是较快的,A错误。表中数据表明,各时间段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比例均为正值且数值最大,因此建设用地增速最大,B正确。表中数据表明,耕地面积变化比例在1995~2000年间为正值,其它时间段耕地面积比例为负值,耕地面积比例缩小的幅度较大,因此耕地变化不是最小,表中数据表明林地变化最小,C错误。表中数据表明,林地从1990~2010年面积比例略有增长,而草地面积比例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两者增速不相当,D错误。故选B。
9.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表中数据表明,各时间段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比例均为正值且数值最大,因此建设用地增速最大,说明当地城市、交通发展迅速,因此影响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D符合题意。地形地质对当地土地利用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起到的作用有限,排除A。水文特征对水域面积变化有一定影响,但对建筑用地面积比例变化影响不大,排除B。科学技术对当地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影响不明显,不是主导因素,排除C。故选D。
【点睛】本题要抓住表格中各种土地利用方式随时间其面积变化比例的变化规律,尤其要关注其建设用地的变化特点,面积变化比例为正值且增速较大,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大大增多导致。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下图为四幅能反映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景观照片。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10.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描述中,与上图中的景观依次对应的是( )
A.智慧城市、低碳环保、高新产业、生态宜居 B.生态宜居、高新产业、低碳环保、智慧城市
C.高新产业、智慧城市、生态宜居、低碳环保 D.低碳环保、生态宜居、智慧城市、高新产业
11.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林地大多分布在堆土形成的高地上,主要是因为高地( )
A.受风沙影响小 B.盐碱化程度低 C.受干旱影响小 D.热量条件较好
【答案】10.C
11.B
【解析】10.动漫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公交站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便利,属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堤滨海步道公园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利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太阳能发电具有低碳环保的优点,所以上图中的景观依次对应的是高新产业、智慧城市、生态宜居、低碳环保,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根据材料信息,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材料提到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可以推断当地土壤受海水影响严重,盐碱化程度高,植被不易生长。故当地林地大多分布在堆土形成的高地上,高度增加,可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保证林地的生长,B正确;高地上风力反而要大一些,A错误;高地利于排水,水分条件较差,C错误;高地海拔相对较高,热量条件较差,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1)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区,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可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有利于形成城市;山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区)。(2)气候(中低纬地区气候温暖,沿海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城市的形成;而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因为高原上气候相对凉爽,不会太过湿热)。(3)河流(河流有供水、航运功能,尤其在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大河入海处等位置,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资源(工矿城市的发展依托附近的矿产资源,千旱地区绿洲城市的发展依托附近的水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交通枢纽的位置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如我国的石家庄、郑州、株洲都是“被火车拉来的城市”)。(2)政治(如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等城市都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转变为我国的-线大城市,改革开放政策起了关键的作用)。(3)宗教和军事(如麦加、耶路撒冷、拉萨这些城市最初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4)科技(如日本的筑波城就是作为一个科技城发展起来的)。(5)旅游(如我国的桂林、张家界就是由于旅游业、的兴起而兴起的)。(6)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上海周边的一些城市的发展就受到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飞速发展)。
成都市实施“东进、南拓、西控、中优、北改”的空间发展战略。引导市域差异化协调发展。下图为成都市域分区发展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成都市实施“西控”,即生态控制、产业控制、建设控制,其发展目标包含( )
A.大力引进第二产业 B.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
C.新扩建商品住宅区 D.打造国家级产业中心
13.成都市“南拓”的规划重点是拓展新兴功能,适合在该区域布局的是( )
①科技创新中心 ②行政政务服务中心 ③区域性总部基地 ④国际化工生产基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2.B
13.A
【解析】12.生态控制应该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B正确。大力引进第二产业、打造国家级产业中心不符合产业控制的目标,排除A、D。新扩建商品住宅区不符合建设控制的目标,排除C。故选B。
13.拓展新兴功能,应着力于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等。科技创新中心 、行政政务服务中心 、区域性总部基地是新兴功能,①②③正确。国际化工生产基地属于传统工业,污染大、耗能多,不适合布局,排除④。故选A。
【点睛】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避免浪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环境治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培育优良品种;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发展绿色旅游观光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城市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完善加工体系;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 可再生);提高产品品质竞争力,扩大营销网络,提高品牌效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58%;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由材料可推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 )
A.城镇化将维持在现有水平 B.城镇人口比重将持续上升
C.城镇人口持续向农村回流 D.大城市环境压力明显减轻
1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该决策的意义是( )
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②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14.B
15.B
【解析】14.根据材料“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上升可推知,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城镇人口比重将持续上升,B项正确,A、C项错误。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大城市,大城市环境压力将增加,D项错误。故选B。
15.材料“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说明要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由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进而带动小城镇发展,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体现了城乡协调发展,①②⑤正确;大城市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低端产业可向小城镇转移,③错误;以城镇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发展,进而吸引人口进入小城镇,④错误,B项正确。故选B。
【点睛】发展城市群可以妥善解决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乡村合理布局和融合的问题,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既解决城市发展减少成本的需要,也可以尽最大可能实现生态、集约发展。
16.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
年份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2025年
发达国家 50% 66.6% 72.6% 80%
发展中国家 17.0% 25.4% 3.6% 57%
(1)图甲中虚线代表____国家,实线代表____国家。简述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情况____。
(2)图乙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
(3)据表归纳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答案】(1) 发展中 发达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超过了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也较发达国家快。
(2) 数量不断增多,增长速度加快数量增长速度更快, 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3)起步早,目前城镇化进程较慢,水平较高。
【解析】本题以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特点为背景,主要考查了城市化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1)由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总人口多;发达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总人口多;读图可知,因此图甲中虚线为发展中国家,实线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超过了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也较发达国家快。
(2)读图乙可知,世界特大城市数量增加迅速,增长速度快,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多数量占绝对优势。
(3)读图表格可知,发达国家城镇化从1950年开始,说明起步早;从1950~2025年,城市人口从50%上升80%,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发展速度发展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