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农业区位因素 讲义+强化训练-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农业区位因素 讲义+强化训练-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11 15:39:40

文档简介

3.1 农业区位因素 强化训练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农业生产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 D.华北平原
2.本区域主要改造的区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和土壤 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 D.积温和降水
3.影响该区农业类型随高度的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法规
【答案】1.C
2.B
3.A
【解析】1.该地为典型的立体农业,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该地有香蕉种植,应位于我国热带地区。综合判断,雷州半岛最有可能,C正确。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以及华北平原地势平坦,立体农业相对较少,且香蕉不是这些地方的典型农作物。故选C。
2.本区域充分利用了地形因素,在不同海拔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在地势低洼处挖鱼塘汇集水源养鱼,这个过程充分改造了地形和水分条件,B正确。图示农业生产模式并没有很好的改造热量、土壤、光照、湿度、积温、降水等条件。故选B。
3.随着海拔的升高,热量条件发生变化。同时,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也发生变化,水热组合条件的变化使得不同海拔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A正确。随着海拔的变化,地形、土壤、光照、湿度等可能会发生改变,但不是影响该区域农业类型变化的最主要因素,BC错。市场和政策法规不属于自然因素,且对于同一地区而言,市场和政策法规变化不大,D错。故选A。
【点睛】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饮食偏好等,有时候也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
河西走廊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也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河西走廊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 )
A.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D.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5.该地制种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机械 C.土壤 D.市场
【答案】4.B
5.D
【解析】4.种子的消费市场在东部地区,河西走廊距离消费市场较远,排除A。河西走廊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种子颗粒饱满,B正确。区域农作物主要分布在绿洲上,其海拔不是很高,相比于B选项而言,C选项不是其最明显的优势,排除C。河西走廊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科技水平不是很高,不是其最明显的优势,排除D。故选B。
5.市场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增加,D正确。水源和土壤影响农业的规模和种类,但变化一般相对较慢;机械主要影响农作物的生产效率,ABC均不是影响其制种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ABC。故选D。
【点睛】注意制种和农作物生产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传统的农作物生产是生产农作物直接人类或者动物消费,制种是为农作物的播种生产种子,其种子的品质直接影响该农作物生产的产量,河西走廊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天然的地理隔离使得病虫害少,种子颗粒饱满,品质高。且多晴天的天气有利于种子的晾晒,是我国的“种子繁育黄金走廊”。
农业是珠三角地区的传统产业,数百年前形成的“桑基鱼塘”是当地的生产经营特色。随着城镇化发展,“桑基鱼塘”逐渐变成了“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等。读珠三角地区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珠三角地区发展“桑基鱼塘”农业的有利条件有( )
①地势低平,水网稠密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③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④红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了“杂基鱼塘”,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技术的改进 B.劳动力的转移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国家政策的改变
【答案】6.C
7.C
【解析】6.珠三角地区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水网稠密;另外,该地位区于珠江口,地势低平。这些条件适宜发展“桑基鱼塘”农业,①③正确,C项正确;该地昼夜温差小,②错误;红壤有机质含量低,④错误。故选C。
7.结合材料,“杂基鱼塘”基面由原来种植桑树改为种植蔬菜、花卉、水果等,种类更加丰富,可以推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珠三角地区人口和城市密集,“杂基鱼塘”有利于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故该地区“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C项正确;农业技术改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对种植作物种类影响不大,A项错误;劳动力转移及政策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或生产链条,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该地保存着太行山上独特的石堰梯田。石堰即由石头垒起的梯田田埂,在它们的拱卫下,梯田对山坡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石堰梯田反映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是( )
A.土少水多 B.土多水少 C.土少水少 D.土多水多
9.石堰梯田对其山下村落有利的影响是( )
A.增强山谷风的强度 B.降低洪水等灾害的威胁
C.便于建造水窖储存雨水 D.降低冬季冷空气的影响
【答案】8.C
9.B
【解析】8.河北省涉县位于太行山区,降水集中,从图示景观可以看出植被较少、地势较陡,因此当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当地在梯田外缘砌“石堰”,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根据这些信息推断,当地地表水较少,土层较薄,即“水少土少”,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9.石堰梯田对该地区山谷风的形成影响极小,A项错误;图中信息表明,当地缺乏保持水土的植被,且土层浅,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弱,夏季暴雨易引发洪水等灾害,对山下村落有较大的威胁,梯田对洪水有阻滞作用,且可促进下渗,减少洪水等灾害对山下村落的威胁,B项正确;建造水窖与梯田的关系不大,C项错误;冷空气的移动主要受坡向和地势起伏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跟梯田无关,D项错误。故选B。
【点睛】王金庄村位于河北邯郸涉县,这里的石堰梯田由一块块山石修葺而成,规模宏大,层层叠叠直上山巅。所谓石堰,就是石头垒起的梯田田埂。石堰的平均厚度约为0.7米,每立方米石堰大约由400块大小不一的山石堆叠而成,在它们的拱卫下,梯田对山坡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有的坡面利用率高达90%,面积最小的梯田甚至不足1平方米。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长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划分广东省荔枝生长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的主要依据是( )
A.市场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11.Ⅰ区被划分为荔枝生长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低温冷害 B.光照弱 C.多大风 D.降水少
【答案】10.B
11.A
【解析】10.读图可知,图中划分的荔枝生长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大致自南向北更替,这与荔枝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低温霜冻的习性有关。地形、纬度影响热量的分布,热量是气候要素之一,B正确。市场、土壤、水源不是划分的主要依据,A、C、D错误。故选B。
11.图中Ⅰ区纬度相对较高,且位于粤北山区,热量条件差,容易发生低温冷害,故被划分为荔枝生长不适宜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等。
河西走廊连绵延伸着两条“带子”,一条是绿意盎然的绿洲农业带,一条是苍凉土黄的戈壁沙漠带。这两条天然的“隔离带”使河西走廊成为种子生产的“理想王国”。河西走廊玉米种子纯度高、发芽率高、商品性好,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河西走廊成为种子生产的“理想王国”主要得益于( )
A.环境相对封闭 B.水源比较丰富
C.热量比较充足 D.土壤相对肥沃
13.秋季玉米收获后秸秆保留在耕地中,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土壤肥力 B.防止水分蒸发
C.减弱风力 D.节省劳动力
【答案】12.A
13.C
【解析】12.由材料信息“这两条天然的隔离带,使河西走廊成为种子生产的‘理想王国’”可知,河西走廊成为种子生产的“理想王国”与“隔离带”密切相关,绿洲农业带和戈壁沙漠带使该地环境相对封闭,受外界影响小,种子纯度高,A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源相对比较短缺,B错误。夏季气温高,热量比较充足,河西走廊的土壤相对肥沃,但不是河西走廊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优势,不是成为种子生产的“理想王国”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
13.由所学知识可知,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风势力强劲;秋季玉米收获后将秸秆保留在耕地中可以有效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C正确。秋季玉米收获后秸秆保留在耕地中,秸秆腐烂后,可增加土壤肥力,但这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但不能防止水分蒸发,B错误。可节省劳动力,但不是主要的目的,D错误。故选C。
【点睛】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
“海稻86”是一种可以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上生长的水稻品种。2016年,该水稻品种试验推广成功,目前已在广东、海南等国内多个地区种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海稻86”试验推广成功取决于( )
A.科技水平 B.气候条件
C.灌溉水源 D.市场需求
15.“海稻86”试验推广成功的意义有( )
①保障粮食安全②缓解耕地资源不足状况
③缓解水资源危机④保护滩涂湿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14.A
15.B
【解析】14.“海稻86”是一种可以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上生长的品种。其试验推广成功取决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与气候、水源及市场的关系较小,故选A项。
15.“海稻86”可以种植在沿海滩涂、盐碱地等以前不能种植水稻的地方,其推广种植可以缓解耕地资源不足状况,保障粮食安全,但不能缓解水资源危机,①②正确、③错误。在沿海滩涂湿地种植水稻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海浪对沿海滩涂湿地的侵蚀,有利于保护滩涂湿地,④正确。故选B项。
【点睛】“海稻86”适应新的环境,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科技力量来研发,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海稻86,是农业科学家陈日胜培育27年的作物,以1986年发现的海稻而命名,稻穗青白色,耐盐、耐淹能力强,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
16.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自然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1)分布规律: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条件。
(2)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
【解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据材料可知,此地是塔里木盆地,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国营农场应该分布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地方,据图中河流分布可以推断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盆地周围的绿洲地带;棉花种植有冰川积雪融水做水源,光照足、热量足、气温的日较差大,利于有机物积累,地形平坦、在山口冲积扇上,土壤适宜等,是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此地有我国的东西向铁路干线----陇海、兰新线和第二亚欧大陆桥通过,棉花易储存、易运输,是全国唯一的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长绒棉基地,品质好,国营农场,有政策大力支持,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种植成本低,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市场需求量大。
(3)先分析自然条件的不足,再分析社会经济条件的不足,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棉花的采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本地区的人口较少,劳动力不足,棉花种植面积大,在棉花采摘期时,劳动力不足尤为突出。3.1 农业区位因素
知识清单
一、农业及其发展变化
1.农业概念: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以及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和养殖等途径,来获得农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
(1)按农业生产对象划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和栽培业等。
(2)按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3.农业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最为广泛。
(1)地球陆地
(2)海洋和内陆水域:渔业生产。
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 影响农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首要的自然因素,不同的农作物有着不同的水热条件要求
土壤 农作物的生长地,是农作物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地,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农作物
地形 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水源 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2.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影响农产品的品种和规模。
(2)交通运输
①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一般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
②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保鲜、冷藏技术广泛应用,那些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对靠近市场的要求降低,且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生产的区位选择可以远离市场。
(3)政策:政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4)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导致生产成本降低。
(5)劳动力: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是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强化训练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农业生产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 D.华北平原
2.本区域主要改造的区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和土壤 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 D.积温和降水
3.影响该区农业类型随高度的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法规
河西走廊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也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河西走廊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 )
A.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D.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5.该地制种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机械 C.土壤 D.市场
农业是珠三角地区的传统产业,数百年前形成的“桑基鱼塘”是当地的生产经营特色。随着城镇化发展,“桑基鱼塘”逐渐变成了“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等。读珠三角地区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珠三角地区发展“桑基鱼塘”农业的有利条件有( )
①地势低平,水网稠密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③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④红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了“杂基鱼塘”,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技术的改进 B.劳动力的转移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国家政策的改变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该地保存着太行山上独特的石堰梯田。石堰即由石头垒起的梯田田埂,在它们的拱卫下,梯田对山坡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石堰梯田反映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是( )
A.土少水多 B.土多水少 C.土少水少 D.土多水多
9.石堰梯田对其山下村落有利的影响是( )
A.增强山谷风的强度 B.降低洪水等灾害的威胁
C.便于建造水窖储存雨水 D.降低冬季冷空气的影响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长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划分广东省荔枝生长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的主要依据是( )
A.市场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11.Ⅰ区被划分为荔枝生长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低温冷害 B.光照弱 C.多大风 D.降水少
河西走廊连绵延伸着两条“带子”,一条是绿意盎然的绿洲农业带,一条是苍凉土黄的戈壁沙漠带。这两条天然的“隔离带”使河西走廊成为种子生产的“理想王国”。河西走廊玉米种子纯度高、发芽率高、商品性好,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河西走廊成为种子生产的“理想王国”主要得益于( )
A.环境相对封闭 B.水源比较丰富
C.热量比较充足 D.土壤相对肥沃
13.秋季玉米收获后秸秆保留在耕地中,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土壤肥力 B.防止水分蒸发
C.减弱风力 D.节省劳动力
“海稻86”是一种可以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上生长的水稻品种。2016年,该水稻品种试验推广成功,目前已在广东、海南等国内多个地区种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海稻86”试验推广成功取决于( )
A.科技水平 B.气候条件
C.灌溉水源 D.市场需求
15.“海稻86”试验推广成功的意义有( )
①保障粮食安全②缓解耕地资源不足状况
③缓解水资源危机④保护滩涂湿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自然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