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工业区位因素 强化训练
图中的数据表示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入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产业部门①的区位趋向于( )
A.能源动力基地 B.沿海港口区 C.环境优美地区 D.城市商业区
2.图中②④示意的工业产业不可能是( )
A.航空航天业 B.煤炭开采业 C.制糖业 D.服装加工业
【答案】1.C
2.A
【解析】1.由图中数据可知,①是技术指向型工业,这种工业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在环境优美、高等教育发达、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便捷的地区布局,对比四选项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目要求,故本题C项正确。
2.由图中数据可知,②④工业科技投入低,不可能是航空航天业。故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A。
【点睛】工业区位的导向类型:
(1)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应接近原料产地;例如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采矿业。
(2)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应接近消费市场;例如啤酒厂、瓶装饮料厂、家具厂、印刷厂。
(3)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应接近能源供应地;例如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
(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例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鞋帽、包带、制伞等工业。
(5)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例如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创意产业。
上海市闵行区十多年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已经成为上海重要的工业基地。结合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闵行区循环经济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 单位 资源消耗
年份
2005 2006 2010 2015 2020
万元GDP 能源 吨标准 煤/万元 0.430 0.339 0.310 0.285 0.271
单位工业增 加值能耗 吨标准 煤/万元 0.490 0.360 0.328 0.302 0.287
万元GDP 耗水量 米3/万元 46.4 42.6 34.8 29.2 24.5
单位工业增 加值用水量 米3/万元 37.4 32.2 29.9 25.4 21.6
3.由闵行区的资源消耗状况可以判断闵行区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产业是( )
①重化工业②先进制造业③高新技术产业④服务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闵行区注重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集群的意义是( )
①降低生产成本②降低生产污染③增强集聚效益④提高科技含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B
4.C
【解析】3.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看出,闵行区近年来万元GDP能源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都在下降,说明减少了重化工业的比重,①错误;万元GDP能源,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以及万元GDP耗水量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都在减少,说明闵行区近年来的发展减少了高耗能和高耗水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属于产业优化,发展的是产业主要是相对高端的产业,可能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等。B项的②③④正确,ACD错误。故选B。
4.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工业地域的形成,能够共用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①正确;产业集群反而会导致工业污染集聚,②错误;产业集群能够扩大规模,增强集聚,产生规模效益,③正确;产业集群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但不能提高科技含量,④错误。C项的①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工业集聚的好处:1、可以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投资建设;2、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获得规模效益;3、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19世纪中叶,随着运河的修通,铁路的兴建,芝加哥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成为全美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2010年,芝加哥成为美国最大的空运中心和铁路枢纽,制造、印刷、出版、会展占据较大比重。芝加哥以特殊的区位,发展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城市。下图示意芝加哥的位置与交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19世纪中叶,芝加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原料充足 B.科技发达 C.水源充足 D.气候优越
6.从19世纪中叶到2010年,不断推动芝加哥发展的区位条件是( )。
A.丰富的煤炭和铁矿 B.良好的工业基础 C.充足的劳动力 D.便捷的交通运输
7.目前,芝加哥重点发展的产业为( )。
A.第一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第三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答案】5.A
6.D
7.C
【解析】5.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据图可知,芝加哥距玉米带较近,因此19世纪中叶,芝加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是原料充足,A正确。当时的农产品加工所需技术水平较低,B错误。水源和气候不是农产品加工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A。
6.据材料和图可知,水运、铁路和航空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推动芝加哥的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美国第三大城市,D正确。芝加哥距离铁矿、煤矿均有一定距离,A错误。芝加哥原本没有工业基础,B错误。19世纪中叶到2010年的芝加哥没有较多的劳动力资源,C错误。故选D。
7.结合材料信息“制造、印刷、出版、会展占据较大比重”可知,芝加哥重点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A错误,C正确。目前芝加哥经济技术水平高,应大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区位及其发展变化,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和河流,人文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因素,判断一个城市的区位既要看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个城市形成,也要看什么因素是这个城市发展。
“航空经济区”是以航空物流业、临空加工业等集为一体的综合性临空产业发展区。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河南郑州建立了航空经济示范区,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某跨国公司入驻该经济区后,生产智能手机,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之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航空经济区”的建立对郑州的积极影响是( )
A.促进环境质量提高 B.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C.加快工业化进程 D.加强产业集聚效应
9.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市场前景广阔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8.C
9.A
【解析】8.根据材料信息,“航空经济区”是以航空物流业、临空加工业等集为一体的综合性临空产业发展区。可知“航空经济区”是综合性临空产业发展区,综合性产业涉及的产业多,一些产业会产生污染,不利于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A错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的,不是对郑州的影响,B错误;“航空经济区”是综合性临空产业发展区,产业的发展,能吸收劳动力就业,加快区域的工业化进程,C正确;“航空经济区”是综合性临空产业发展区,入驻经济区的企业种类较多,且大多企业以航空物流业为主,缺少工序上的联系,主要是空间上的联系,产业的集聚效应不会加强,D错误。故选C。
9.天津、青岛、大连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水陆交通便利,①正确;天津、青岛、大连属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人口多,市场广阔,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②正确;天津、青岛、大连地区原料等资源并不丰富,③错误;天津、青岛、大连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较为严重,④错误。A项的①②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工业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原料、燃料、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方面及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资金、管理经验、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进行分析。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初步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完成下面小题。
10.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发展加工制造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工业基础雄厚②矿产资源丰富③劳动力丰富廉价④毗邻港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下列产品,最可能属于“三来一补”企业生产的是( )
A.牛仔裤 B.芯片 C.精密仪器 D.飞机发动机
【答案】10.D
11.A
【解析】10.20世纪80年代以前,珠三角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①错误。珠三角地区矿产资源匮乏,②错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珠三角地区利用沿海、毗邻港澳等的地理优势,吸引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迁人,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③④正确,D项正确。故选D。
11.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三来一补”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四个选项可知,牛仔裤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A项正确。精密仪器、芯片、飞机发动机都属于高科技产品,B.C、D项错误。故选A。
【点睛】三来一补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来料加工指外商提供原材料,委托我方工厂加工成为成品。产品归外商所有,我方按合同收取工缴费。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日本和英国气候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太阳辐射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13.下列关于英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差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英国工业化起步早,日本工业化起步晚
B.英国城市化水平高,日本城市化水平低
C.英国工业由“资源型”布局向“临海型”布局转变,日本工业多为“临海型”布局
D.英国的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日本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
【答案】12.A
13.B
【解析】12.由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位于大西洋沿岸,常年受盛行西风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位于太平洋沿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季风气候。因此,两国气候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尺度的大气环流,A正确。太阳辐射主要是影响气温,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两者气温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A错误。地形因素、人类活动主要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CD错误。故选A。
13.由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和日本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最先出现在英国,所以英国工业化起步早,日本工业化起步晚,A正确。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很高,B错误。英国工业由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源型”工业布局逐渐向“临海型”布局转变;由于日本多优良港湾,原料和产品对国外依赖性大,所以工业多为“临海型”布局,C正确。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工业革命最先出现在英国,英国的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日本科技力量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D正确。依题意,选择不正确的,故选B。
【点睛】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德国鲁尔区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再到振兴的过程。下图示意德国鲁尔区相关信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关于鲁尔区经济衰落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煤炭的地位下降 B.生产结构复杂 C.世界性钢铁过剩 D.生态环境恶化
15.20世纪中叶,一些新兴企业不愿到鲁尔区落户,其主要原因是鲁尔区( )
①公共设施不齐全②劳动力素质低③用地紧张④环境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④
【答案】14.B
15.C
【解析】14.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新技术革命冲击、生态环境恶化等。因此说法不正确的选项为B。
15.20世纪中叶,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劳动力素质较高,①②错误。鲁尔区工业过于集中,导致工业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鲁尔区的进一步发展,③④正确。因此正确选项为C。A、B、D错误。
【点睛】传统工业衰落的共同原因一般是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
16.某钢铁企业100多年来,厂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读图和表,回答下列问题。
每冶炼1吨钢所需要的煤、铁矿石(单位:吨)
年份 煤 铁矿石
1880~1930 4 2
1930~1960 2 1.8
1960~2010 0.75 1.3
(1)第I阶段,钢铁厂选择在哪里布局?为什么?
(2)第Ⅱ阶段,厂址又迁到了哪里?请说明理由。
(3)100多年来钢铁厂选址的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1))C(或B)。第I阶段煤、铁比为4:2,应接近露天煤矿;C(或B)地位于露天煤矿附近;C(或B)地位于河流与运河交汇处,水运便利。
(2)G地。露天煤矿已枯竭;第Ⅱ阶段煤、铁比为2:1.8(接近),可接近铁矿;G地位于铁矿附近;G地位于两条铁路的交会处,运输便利。
(3)从接近煤产地到接近铁矿石产地,再到接近海港。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以钢铁工业为背景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难度较低。
(1)钢铁厂的布局应充分考虑成本。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第Ⅰ阶段,冶炼1吨钢需要4吨煤、2吨铁矿石。从运量、运费的角度考虑,应接近煤矿产地,如B、C等地。此外,钢铁厂的布局还应同时考虑水能和水运、水源,图中B、C等地靠近河流和运河,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2)第Ⅱ阶段,冶炼钢所需的煤、铁矿石比例基本相仿。从图示中看,A、B、C三处的煤矿已枯竭,煤需从外地运输。因此,该阶段钢铁厂的布局应考虑接近铁矿,如G、F等地,此外,该地附近铁路、运河等交通便利,运输成本较低。
(3)从第Ⅲ阶段看,在铁矿石资源明显减少的情况下,钢铁厂的布局更应着重考虑交通运输,尤其是海洋运输,如C附近。结合三个阶段的钢铁工业布局可以看出,钢铁工业布局从最初的接近煤矿产地,到后来接近铁矿产地再到接近港口,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对资源的利用率和加工深度提升,使得资源条件对工业的影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使钢铁工业越来越靠近市场。3.2 工业区位因素
知识清单
一、工业及其发展变化
1.工业的概念: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采集和对原材料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工业发展阶段: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现代工业。
二、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材料和市场需求是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2)随着工业的发展,劳动力素质和成本也成为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3)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后,环境因素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区位因素。
2.原材料
(1)原材料的数量、质量和运输成本等对工业区位有着较大的影响。
(2)对于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应靠近原材料产地布局。
3.市场需求
(1)一般来讲,接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输费用,及时获取市场的动态信息。
(2)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采用“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形式。
4.交通运输
(1)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2)沿江、沿河和沿海港口及铁路枢纽对工业有较大的吸引力。
(3)现代发达、多样的运输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运输费用,使原来布局在原材料产地的工业部门发生较大变化。
(4)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布局于航空运输发达的地方。
5.劳动力
(1)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工资水平及生活习惯对工业区位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
(2)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需布局于有大量劳动力的地方。
(3)对劳动力素质有较高要求的企业,需要接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学技术发达的地区。
6.动力
(1)充足的动力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2)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需布局在能源的供应地。
7.环境条件
(1)不同工业对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
(2)工业布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8.其他因素:政策、个人喜好或特殊关系等。
强化训练
图中的数据表示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入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产业部门①的区位趋向于( )
A.能源动力基地 B.沿海港口区 C.环境优美地区 D.城市商业区
2.图中②④示意的工业产业不可能是( )
A.航空航天业 B.煤炭开采业 C.制糖业 D.服装加工业
上海市闵行区十多年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已经成为上海重要的工业基地。结合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闵行区循环经济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 单位 资源消耗
年份
2005 2006 2010 2015 2020
万元GDP 能源 吨标准 煤/万元 0.430 0.339 0.310 0.285 0.271
单位工业增 加值能耗 吨标准 煤/万元 0.490 0.360 0.328 0.302 0.287
万元GDP 耗水量 米3/万元 46.4 42.6 34.8 29.2 24.5
单位工业增 加值用水量 米3/万元 37.4 32.2 29.9 25.4 21.6
3.由闵行区的资源消耗状况可以判断闵行区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产业是( )
①重化工业②先进制造业③高新技术产业④服务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闵行区注重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集群的意义是( )
①降低生产成本②降低生产污染③增强集聚效益④提高科技含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世纪中叶,随着运河的修通,铁路的兴建,芝加哥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成为全美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2010年,芝加哥成为美国最大的空运中心和铁路枢纽,制造、印刷、出版、会展占据较大比重。芝加哥以特殊的区位,发展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城市。下图示意芝加哥的位置与交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19世纪中叶,芝加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原料充足 B.科技发达 C.水源充足 D.气候优越
6.从19世纪中叶到2010年,不断推动芝加哥发展的区位条件是( )。
A.丰富的煤炭和铁矿 B.良好的工业基础 C.充足的劳动力 D.便捷的交通运输
7.目前,芝加哥重点发展的产业为( )。
A.第一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第三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航空经济区”是以航空物流业、临空加工业等集为一体的综合性临空产业发展区。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河南郑州建立了航空经济示范区,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某跨国公司入驻该经济区后,生产智能手机,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之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航空经济区”的建立对郑州的积极影响是( )
A.促进环境质量提高 B.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C.加快工业化进程 D.加强产业集聚效应
9.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市场前景广阔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初步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完成下面小题。
10.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发展加工制造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工业基础雄厚②矿产资源丰富③劳动力丰富廉价④毗邻港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下列产品,最可能属于“三来一补”企业生产的是( )
A.牛仔裤 B.芯片 C.精密仪器 D.飞机发动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日本和英国气候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太阳辐射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13.下列关于英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差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英国工业化起步早,日本工业化起步晚
B.英国城市化水平高,日本城市化水平低
C.英国工业由“资源型”布局向“临海型”布局转变,日本工业多为“临海型”布局
D.英国的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日本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
德国鲁尔区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再到振兴的过程。下图示意德国鲁尔区相关信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关于鲁尔区经济衰落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煤炭的地位下降 B.生产结构复杂 C.世界性钢铁过剩 D.生态环境恶化
15.20世纪中叶,一些新兴企业不愿到鲁尔区落户,其主要原因是鲁尔区( )
①公共设施不齐全②劳动力素质低③用地紧张④环境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④
16.某钢铁企业100多年来,厂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读图和表,回答下列问题。
每冶炼1吨钢所需要的煤、铁矿石(单位:吨)
年份 煤 铁矿石
1880~1930 4 2
1930~1960 2 1.8
1960~2010 0.75 1.3
(1)第I阶段,钢铁厂选择在哪里布局?为什么?
(2)第Ⅱ阶段,厂址又迁到了哪里?请说明理由。
(3)100多年来钢铁厂选址的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