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1 21:4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湖北鄂州·七年级期中)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2.(2021·湖北鄂州·七年级期中)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3.(2021·湖北·阳新县富川中学七年级期中)辽大举攻宋时,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御驾亲征的皇帝是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仁宗
4.(2021·湖北襄阳·七年级期中)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  )
①辽 ②西夏 ③突厥 ④回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21·湖北·洪湖实验初中七年级期中)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②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
③契丹人有了农耕生活 ④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6.(2021·湖北·广水市长岭镇平林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7.(2021·湖北·洪湖实验初中七年级期中)下面是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8.(2021·湖北·广水市长岭镇平林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9.(2021·湖北·阳新县富川中学七年级期中)下列按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辽-宋-西夏 B.宋-西夏-辽 C.宋-辽-西夏 D.辽-西夏-宋
10.(2021·湖北襄阳·七年级期中)一位同学说“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请问这个同学所说的议和情况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辽 B.宋、西夏 C.宋、金 D.辽、西夏
11.(2021·湖北·黄石十四中七年级期中)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12.(2021·湖北孝感·七年级期中)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 B.宋金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二、填空题
13.(2021·湖北·阳新县富川中学七年级期中)构建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结构示意图,请你帮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A B C
三、综合题
14.(2021·湖北·洪湖实验初中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架城集》
材料三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契丹国”是由谁建立的?“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这一政权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2)联系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反映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请你概括黄仁宇先生评定“1005年的协定”所产生的影响。(至少答出两点)
15.(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中)【民族关系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最重视华夷之辨,但唐朝完全相反。……唐太宗曾经与大臣闲聊时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认为“胡人也是人”的观念,终唐之世没有改变……唐朝三百六十九位宰相中,有二十三位是胡族,玄宗所设置的十节度使全是胡将,禁军中亦有胡卒……太宗抱定以德治之,使其成一家的观念,任其与汉族杂居。
——摘编自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二 宋朝谈判使者曹利用请旨岁币数目,宋真宗说:“百万亦可”宰相寇准私下对曹说,
“虽然皇上准许百万,如果超过三十万,将斩首!”当曹利用谈判归来,内侍问数目,曹不言,竖三指,真宗大惊:“三百万?”曹说:“三十万!其中银十万,绢二十万。”真宗转怒为喜。后来朝堂上有人说,赔款数目过大,寇准说:“如此,则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年后敌且生心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所持的观念;在这种民族观的指导下,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朝民族交往的史实。并概括指出这种民族政策对唐朝的影响。
(2)材料二描述的是北宋与某个少数民族间的战与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这次议和的名称,并简述其概况;对于这次议和的历史影响,后人褒贬不一,请你说一说你的评价。(提示:先给出你的评价,它可以是积极的、消极的,还可以是辩证的等,然后还需要说明你的理由)
16.(2021·湖北·监利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春《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善书于大契丹皇帝阅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李春《续资治通鉴长编》
(1)指出材料一中“朕”实行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史实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拓跋”建立的政权?概括“契丹”和“拓跋”的共同之处?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17.(2021·湖北孝感·七年级期中)各民族间的不断交融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 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 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 风盛行”的景象。胡服、胡食和胡妆流行一时,又引进不少外来新的蔬菜和水果品种。当时的音 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唐朝统治者大量任用少数民族中的上层分子, 其中不少人还担任朝廷的重要官职。外国人通过科举考试,也能够参与到政权中来。
材料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 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 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 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 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边界的椎场贸易量很大。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 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 困苦之中。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 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以上材料摘编《中国古代史(全一册)》和《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和唐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的特点?归纳材料二中两次议和的相同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据所学可知,辽西夏北宋政权并立。辽在北宋的北部,而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故C正确;A错误;据所学可知,金灭辽,蒙古灭的西夏,故B错误;辽在北宋的北部,而西夏在北宋的西北,而不是西南,D错误。
2.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辽大举攻宋时,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御驾亲征,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4.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女真族建立的是金,这些事和北宋并立的政权,③突厥和④回鹘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A。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与北宋并立的政权”,结合课本关于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来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住题干选项的几个政权的建立和存在的时间,利用排除的方法来得出正确答案。
5.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因此,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③④①②,故选C项,排除顺序错误的ABD项。
6.D
【解析】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而D项是南宋和金和议的内容,不是辽与北宋合议的内容,因此与澶渊之盟无关的是D,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7.A
【解析】
唐朝之后是五代、辽、宋、夏和金时期。此时期北方政权的出现顺序为辽、夏、金,南方政权的出现顺序为五代十国、北宋、南宋,①④③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8.C
【解析】
辽宋夏金时期,我国出现了辽、宋、西夏、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因此排除D项,C项正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辽、宋、西夏、金不属于诸侯国,排除AB项。故选C项。
9.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907年,辽建立;960年,北宋建立;1038年,西夏建立;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可知,这是澶渊之盟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渊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维持已有边界,辽朝退兵,宋辽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故A项正确;宋与西夏和议时,西夏向北宋称臣,这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宋与金议和时,南宋向金称臣,这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辽与西夏都是少数民族政权,这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1.C
【解析】
根据“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A排除;商业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D排除。故选择C。
12.A
【解析】
根据材料“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可知,宋辽议和之后,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宋金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A:元昊;B:澶渊之盟;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辽西夏北宋时,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辽宋议和,签定澶渊之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和一时期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14.(1)耶律阿保机;契丹;辽(或契丹)。
(2)材料二说明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它使宋辽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3)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解析】
(1)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就是辽太祖。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指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因此,“北朝”是指契丹建立的辽(或契丹)。
(2)根据材料二“……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因此,材料二说明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它使宋辽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3)根据材料三“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知,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根据材料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可知,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15.(1)观念: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唐太宗派兵攻打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不杀反而给予优待。意义:促进了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社会稳定,唐朝得到了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等。
(2)议和名称:澶渊之盟主要内容:①这宋为兄弟之国。②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③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议和的历史影响,积极:①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②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避免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③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消极:“澶渊之盟”是北宋朝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整个两宋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统治集团“忘战去兵”, “武备皆废”,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内部斗争加剧,引起政治动荡,社会不安。
【解析】
(1)观念: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可知,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待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史实:本小问相对较为开放,例子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唐太宗派兵攻打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不杀反而给予优待。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在开明的民族政策指导下,能够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的交流,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是民族之间相处更融洽,稳定社会秩序,唐朝到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等。
(2)议和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这个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是契丹族,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其内容①这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②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③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议和的历史影响,积极:①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②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避免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③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消极:“澶渊之盟”是北宋朝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整个两宋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统治集团“忘战去兵”"武备皆废”,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内部斗争加剧,引起政治动荡,社会不安。
16.(1)开明的民族政策。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或者回答文成公主入藏。合理亦可。
(2)西夏;仿效汉族官制、任用汉族人才,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法等少数民族汉化措施
(3)“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朕”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根据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可知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拓跋”建立的政权是西夏;“契丹”建立的辽和“拓跋”建立的政权西夏的共同之处,都是仿效汉族官制、任用汉族人才,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法等少数民族汉化措施。
(3)根据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善书于大契丹皇帝阅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因此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7.(1)盛唐气象: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充满活力;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2)特点: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民族融合,友好往来始终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相同点:北宋给岁币,双方贸易兴旺。
【解析】
(1)根据材料“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可得出政治清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充满活力,根据材料“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 成分,”可得出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2)根据材料“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及“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可分析得出并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根据材料“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边界的椎场贸易量很大”和材料“宋夏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融合,友好往来始终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 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由此可归纳得出两次议和都是北宋给岁币,双方贸易兴旺。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