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北宋的政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湖北黄冈·七年级期中)“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2021·湖北孝感·七年级期中)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3.(2021·湖北·广水市长岭镇平林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4.(2021·湖北襄阳·七年级期中)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5.(2021·湖北十堰·七年级期中)下列治国策略,在宋朝突出侧重的是
A.重文轻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突出宰相地位,掌管军政财政大权
C.创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D.推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6.(2021·湖北鄂州·七年级期中)“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A.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B.独尊儒术
C.始设进士科 D.统一文字
7.(2021·湖北黄石·七年级期中)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
A.重武轻文 B.摆脱危机,富国强兵 C.加大教育投入 D.减轻政府负担
8.(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中)宋朝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A.是知州的下属,协助知州处理政务 B.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C.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及财政税收 D.兼有行政权和监察权
9.(2021·湖北孝感·七年级期中)“以东西南北各千步为一方。每年九月,由县令、佐主持,分地计量,确定每一方田的地势形状和土质好坏,计其肥瘠,定其色号,分土地为五等,作为均税的依据”,这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一项?(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10.(2021·湖北·黄石十四中七年级期中)“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1·湖北黄石·七年级期中)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12.(2021·湖北黄石·七年级期中)宋初大将曹翰写的《退将诗》中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他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
A.北宋国泰民安一直无战事 B.北宋武将俸禄优渥无负担
C.北宋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 D.北宋经济发达国富又兵强
13.(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中)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属于“强兵”的是
A.保甲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14.(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中)赵匡胤,大宋王朝开创者,庙号宋太祖。下列与赵匡胤的事迹不相符的一项是
A.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B.先南后北,统一全国
C.杯酒释兵权 D.重文轻武,加强皇权
15.(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中)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加剧,朝廷内部呼吁改革的有识之士此起彼伏,王安石即是其中的著名代表。其变法措施中“方田均税法”实施的目的是( )
A.解决冗兵冗官 B.增强军队战斗力
C.缓解财政困难 D.减轻百姓的负担
16.(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中)北宋立国之初,宰相赵普向宋太祖赵匡胤建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以实现长治久安。其中,“制其钱谷”的措施包括( )
A.派遣文臣,担任各州县长官 B.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让大将退休,赏赐大量的良田美宅
17.(2021·湖北·阳新县富川中学七年级期中)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不利于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
C.杜绝了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8.(2021·湖北黄冈·七年级期中)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9.(2021·湖北·黄石十四中七年级期中)“铁打的兵权,流水的皇帝。及至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宋, 这种局面已经将近100年。殷鉴不远,宋朝开国始便有意识对‘文’与‘武’进行调整,然而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武装割据,但却导致了宋朝对外作战时屡战屡失败。” 下列对材料意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
C.该政策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该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二、综合题
20.(2021·湖北黄冈·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他为赵匡胤提出了什么解决办法?
(2)材料二反映了宋初实行的什么政策?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一政策带来的弊端。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主要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吗?为什么?
21.(2021·湖北黄冈·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考,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一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位皇帝时?他设置了什么考试科目?
(2)从材料二看,这种制度获益最大的是谁?后来,武则天为大力发展该制度,创立了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是什么?
(4)到宋朝时,科举制有怎样的发展?
22.(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中)【制度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具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的最大合理性就在于它那“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产生的朝代和相关历史人物;并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所采取的政策;请任意列举宋朝实施的一项具体措施进行说明;并简要评价宋朝这一政策的利弊。
23.(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唐代诗人杨炯在诗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而宋代启蒙教育《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代也有谚语;“做人莫做军。”
材料三:宋朝主干力量来自于当时发达的文官制度。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的科举制度。……很大程度上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没有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事件。
——《费正清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针对赵普提出的“制其钱谷”,北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人观念的转变与宋代推行哪种国策相关?并根据材料三说明,这种政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等,可知这与宋太祖的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有关。宋太祖通过陈桥驿兵夺取政权,建立北宋,之后杯酒释兵权收夺了带兵大将的兵权,加强了君权,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宋太祖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夺权,政权更替频繁的教训,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故A符合题意;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分化相权,强化君权、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3.D
【解析】
依据题干毛泽东诗词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宋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D项符合题意;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君主。A项不合题意;11世纪前期,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崛起,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B项不合题意;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位蒙古族的杰出首领,于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4.B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方田均税法是指清丈土地,依据土地征收赋税,这就使得大地主、大官僚无法藏匿土地、逃避赋税,因此引起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激烈反对,故选B;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都不能避免大地主、大官僚藏匿土地,没有引起最激烈的反对,排除ACD。
5.A
【解析】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的政策,A符合题意;宋朝时期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隋朝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C排除;元朝时期推行行省制,D排除。故选择A。
6.A
【解析】
根据题干“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篡权,政权更替频繁的教训,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A项正确;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秦始皇统一文字,均与题干“宋(朝)”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7.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状况越来越严重,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即摆脱危机,富国强兵,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没有体现“重武轻文”,A项排除;“加大教育投入”是变法措施,C项排除;“减轻政府负担”是目的之一,但不能概括为根本目的,D项排除。
8.D
【解析】
根据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必须“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表明通判掌握司法与监督地方官员的权力,兼有监察和行政权,D项正确;通判掌握司法与监督地方官员的权力,通判不是协助知州处理州内事务的知州的下属,排除A项;通判不能单独掌握地方的监察权,排除B项;通判掌握司法与监督地方官员的权力,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军政财权”,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北宋中期改革土地征税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主旨是通过丈量田亩,整理地籍,以实现均平税收负担,增加财政收入,为后代清丈土地的开端,故B选项符合题意;农田水利法,是北宋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募役法指的是改变应役方式,募役费按户等分担,原免役群体也要缴纳同样的钱。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D
【解析】
分析题文的“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宋太祖这一举措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降低了军队作战能力,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③④理解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D
【解析】
根据“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之后赵匡胤积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2.C
【解析】
考查点:重文轻武政策。解题思路:注意掌握北宋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依据材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将发出这样的感慨,源于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即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的政策,C符合题意;北宋国泰民安一直无战事表述与史实不符,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北宋武将俸禄优渥无负担,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北宋经济发达国富又兵强,D排除。故选择C。
13.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包括军事方面,实行保甲法,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A项正确;“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都属于经济上的措施,与“强兵”关联不大,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B项符合题意;960年爆发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的政策,均与赵匡胤有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
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是针对北宋“积贫”的局面而采取的,以此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方田均税法与解决冗兵冗官无关,故排除A项;方田均税法内容中没有体现军队战斗力,募役法能够体现,故排除B项;募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方田均税法无法提现,故排除D项。
16.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宋朝时期采取的“制其钱谷”的措施是设立转运使,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选B项;为了收取地方的行政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收大将手里的实权,与材料当中的“制其钱谷”无关,故排除D项。
17.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重文轻武,这一政策促进了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故B不正确但符合题意;A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D
【解析】
依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即读书的行为高于一切。反映了宋朝重文,重读书;“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材料“宋朝”是时间提示,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宋朝比较重视读书,不做军人,结合所学,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由此可确定答案。
19.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这段文字叙述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即该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D项正确;A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C项;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故选D项。
20.(1)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重文轻武政策;官员冗余,国家财政负担重。
(3)原因: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没有,因为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结合所学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根据材料可知他为赵匡胤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
根据材料二“‘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以上材料是指军人不被重视,反映了宋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根据材料三“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可知宋朝的文武官员大量增加,从而造成开支太大,因此可知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是官员冗余,国家财政负担重。
(3)
原因:根据材料四“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意思是在上位的官吏治理混乱,在下位的民众生活困窘,外来的夷狄气焰嚣张,社会上的盗贼横行不法,不得不想办法来改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目的:根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目的最终没有实现,原因可从因为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等方面来回答。
21.(1)隋炀帝;进士科。
(2)皇帝;殿试制度。
(3)科举制的创立,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幅度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
【解析】
(1)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他设置的考试科目就是他创立的进士科。
(2)
根据材料可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科举制度最大的获益者是皇帝;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3)
根据材料三可知,“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说明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说明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4)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体现在大幅度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且升迁迅速。
22.(1)朝代:隋朝。人物:隋炀帝。积极作用:提供了制度化的底层知识分子流动机制;科举制机会均等的机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奋斗精神;将选官用人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2)政策:重文轻武。具体措施:文官知州。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和谐。弊:造成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在对外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607年,隋炀帝杨广执政时,定十科举人,其中开设进士科,提倡文人以诗赋获取功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开始。积极作用:科举制度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可得,科举制度提供了制度化的底层知识分子流动机制;根据材料“机会均等”可得,科举制度机会均等的机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奋斗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将选官用人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社会中形成读书学习的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2)政策:根据材料“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与“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可知,北宋重文轻武;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实例很多,例如派文官担任地方的长官知州等;重文轻武政策给宋朝带来利和弊两方面影响,利: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政府重视文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和谐。弊:由于不注重武,所以不利于军队建设,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在对外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23.(1)节度使权力过大或武将专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陆续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赋归中央。
(2)重文轻武。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节度使权力过大;根据所学知识,针对赵普提出的“制其钱谷”,北宋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陆续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赋归中央。
(2)根据材料二“……而宋代启蒙教育《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代也有谚语;‘做人莫做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人观念的转变与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有关。根据材料三“……很大程度上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没有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