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3.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3.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0 22:12:11

文档简介

高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3.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雌蟑螂能分泌一种性外激素,研究人员将人工合成的这种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cm的位置,在1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吸引。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人工合成的蟑螂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
B.蟑螂分泌的这种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C.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发挥作用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放在距雄蟑螂55cm的位置”可知,蟑螂的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信息“在1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这种激素所吸引”可知,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B不符合题意;
C、题中只涉及蟑螂一种生物,不能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符合题意;
D、雌蟑螂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吸引雄蟑螂来交尾繁殖后代,说明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
2.生态系统的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声,光,振动等;化学信息:气味,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孔雀开屏等很大的行为动作。
3.信息传递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2022·郑州模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循环利用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在同一物种内,也可在不同物种间,还可以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体之间传递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利用,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既可以来自生物,也可来自非生物,既可在同一物种内,也可在不同物种间,还可以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体之间传递,C正确;
D、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正确。
故选A。
【分析】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局域性的生态系统。(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生态系统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2021高二下·南昌期末)甜菜夜蛾幼虫啃食玉米叶片后,玉米会释放出吲哚和萜类等物质吸引小茧蜂在甜菜夜蛾幼虫体内产卵寄生。为降低甜菜夜蛾幼虫对玉米产生的危害,人们喷施有机磷农药消灭甜菜夜蛾幼虫,但几年后药效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玉米释放的吲哚、萜类等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它们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B.有机磷农药诱导相关基因突变,使甜菜夜蛾个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C.农业生产中,可利用化学信息素防治甜菜夜蛾幼虫,减少农药的使用
D.为延缓农药药效下降,可以在不同年份交替使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吲哚、萜类等物质能传递化学信息,这些物质能调节种间关系,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有机磷农药对甜菜夜蛾具有选择作用,个体中不存在基因频率的概念,B错误,与题意相符;
C、利用化学信息素也能防治害虫,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延缓农药药效下降,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人类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例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来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人类还可以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是有害动物的种群繁殖力下降,从而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
4.(2021·大连模拟)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这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彩蝶在花丛中留连忘返,不时在花间翩翩起舞,这属于行为信息
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还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
B、彩蝶在花丛中留连忘返,不时在花间翩翩起舞,通过翩翩起舞传递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
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还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如光等,C正确;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1、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5.(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的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确保了其在物质上的自给自足,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不断的输出,需要不断的补充矿质元素,如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A错误;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主要沿着食物链传递)、转化和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过程,B正确;
C、信息传递还可以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C错误;
D、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6.(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趋光性昆虫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趋光性昆虫感受到黑光灯的刺激,从而聚集到黑光灯的周围,趋光性昆虫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C正确;
D、通过黑光灯诱捕,然后对捕获的昆虫进行鉴别,分类,从而实现对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的探究,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2021高二上·河南期末)异色瓢虫和多异瓢虫是蚜虫等多种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研究发现,受蚜虫危害后的植株可以释放挥发性物质来引诱瓢虫,以此帮助瓢虫定位食物。向农田中混合释放此两种瓢虫时,各瓢虫幼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或同种瓢虫的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农田作物上蚜虫的种群密度
B.两种瓢虫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受蚜虫危害后的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性物质引诱瓢虫来防治蚜虫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由两种瓢虫的幼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和同种瓢虫的卵,这属于两种瓢虫的种间竞争和种内斗争,而非互利共生,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受蚜虫危害后的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为化学物质,能引诱瓢虫,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性物质引诱瓢虫,是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而进行的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8.(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昆虫等动物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在同种生物的两性之间互通性信息,引诱异性来交配。根据这一原理,研究人员利用活雌虫、性外激素粗提物或其类似物作诱饵来防治害虫,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性外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在个体间传递信息
B.性外激素互通性信息有利于昆虫种群的繁衍
C.诱杀雄虫能使性别比例失衡进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题意可知,性外激素在个体间传递信息,因此性外激素不是通过体液运输传递的,而是通过空气等传递的,A错误;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吸引异性来交配,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
D、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生物治虫或生物控制害虫,是指用一种生物控制另一种生物的治虫方法。就是利用生物间的关系,应用各种有益的生物(天敌)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有益生物种类很多,包括益虫、益鸟、益兽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法就是通过有益生物直接消灭害虫,改变生物种群的组成部分。其优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没有污染,不会引起害虫的猖獗和产生抗药性对一些害虫的发生有长期的抑制作用。
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9.(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的繁衍过程有影响
C.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
D.施用性引诱剂控制害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来源于无机环境或生物,如鸟的叫声,A错误;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
C、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称为行为信息,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
D、依靠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称为化学信息,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多选题
10.生命系统是由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而生命系统的各组分之间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信息交流。下列有关信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进行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的传递
B.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不能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
C.在免疫调节中,细胞之间只进行间接的信息交流
D.在生物圈中信息传递决定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答案】A,B,C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免疫调节过程中,细胞间既进行间接的信息交流,也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如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属于间接交流,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属于直接交流。根据生态系统的功能可知,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信息传递决定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分析】 1、行为信息、化学信息传递在生物和生物之间,物理信息传递发生在环境到生物或者生物和生物之间。
2、信息传递,影响着食物链上生物之间的生命活动,因而决定物质循环的方向、能量流动的去向。
11.(多选)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
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
B.施放适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答案】B,C,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圈养家畜是利用能量流动的原理,减少能量的消耗,以达到增产的目的。散养家禽也是利用能量流动的原理,增大取食范围,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二者都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
【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三、综合题
12.(2021高二下·百色期末)田东十里莲塘位于田东县祥周镇,由右江河汊古河道演变而成。塘的水面南北约十里,塘里全是一片绿荷,故名十里莲塘。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莲塘除了荷花还有其他生物,该莲塘里的所有生物构成了   ;若要调查莲塘里某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2)“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蠐蜓立上头”,莲塘里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这种现象   (填 “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荷花需要一定量的光照才能绽放,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意义的角度分析,说明   。
(3)在莲塘的“荷花→鱼→鸟”这条食物链中,鸟所属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鱼体中的能量流动到鸟的效率并不高,除了鱼体中的能量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外,还有其他原因是∶   (答两点)。
【答案】(1)生物群落(或群落);样方法
(2)不属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和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故莲塘里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调查植物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此法关键是随机取样,故调查莲塘里某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2)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是同一种群内部的特征,不属于群落的特征。荷花需要一定量的光照才能绽放,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意义的角度分析,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在“荷花—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荷花是生产者,鱼是初级消费者,鸟是次级消费者。鱼体中的能量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还有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部分能量未被利用,故流动到鸟的传递效率并不高。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在各营养级中,能量的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③被分解者利用;④未利用部分。
13.(2022高二下·南县开学考)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图甲中未体现的成分有   。
(2)蛇和鹰的关系是   。若在某一时间段内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   。
(3)草中的碳元素主要以   形式传递给蚱蜢和蟋蟀,蟋蟀可以通过   作用将碳元素返回大气。
为了逃生,蚱蜢常吃有臭味的树叶(如桉树),然后再呕吐到自己身上。当蜥蜴准备将蚱蜢吞下时,因呕吐物的臭味就会将其吐出,其过程中臭味属于   信息。
(4)给牧草施加了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变化如图乙所示,则A应为   。
(5)图丙中,若A表示蟋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蟋蟀   的能量,C表示蟋蟀   的能量。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2)捕食和竞争;增加
(3)(含碳)有机物;呼吸;化学
(4)蚱蜢
(5)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蛇被鹰捕食,则二者具有捕食关系,又二者同时以青蛙为食,则二者具有竞争关系。蛇大量减少时,食物链变短,能量消耗减少,鹰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其数量会增加。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蟋蟀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碳元素返回大气。为了逃生,蚱蜢常吃有臭味的树叶(如桉树),然后再呕吐到自己身上。当蜥蜴准备将蚱蜢吞下时,因呕吐物的臭味就会将其吐出,其过程中臭味属于化学信息。
(4)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则A应为蚱蜢。
(5)分析图丙能量流动,A表示图甲中第二营养级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成分,不含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
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3、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14.(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树懒是一种生活在某热带雨林中的哺乳动物,形状略似猴,嗅觉灵敏,视觉和听觉不很发达,行动迟缓,活动范围小,主要以树叶、嫩芽、果实为食,其天敌主要是蟒蛇和猛禽(如角雕)等。树懒身上长有绿藻使其外表呈现绿色。树懒身上有大量的树懒蛾,树懒蛾以嫩叶为食,且能帮助树懒养殖绿藻,树懒的粪便为树懒蛾幼虫提供食物和繁育场所。回答下列问题: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   沿着其营养结构进行的。
(2)调查树懒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树懒与树懒蛾的关系有   。根据树懒生活习性,推测藻类使树懒外表呈现绿色的意义是   。
(3)下表是研究人员对该热带雨林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中甲、乙、丙、丁为不同营养级。GP为同化量,R为呼吸消耗量,单位:×102kJ/(m2·a)]。
项目 GP X R
甲 12.6 2.9 9.7
乙 838.2 166.0 672.2
丙 0.9 0.4 0.5
丁 105.0 38.8 66.2
分解者 184.5 23.8 160.7
①据表分析,表格中X的含义是   。
②树懒所属的营养级是   ,该营养级与其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4)树懒排便要到远离栖息树较远的地方,以防止天敌根据粪便中的气味信息发现家族成员,降低被捕食风险。可见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   。
【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样方法;竞争和互利共生#互利共生和竞争;形成保护色,适应环境,有利于树懒躲避天敌的捕食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丁(第二营养级);12%
(4)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分析表格: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同化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丙是三级消费者。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研究食物链(网)进行。
(2)树懒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树懒身上有大量的树懒蛾,树懒蛾以嫩叶为食,树懒也以嫩叶为食,两者之间属于竞争的关系。同时树懒蛾能帮助树懒养殖绿藻,树懒的粪便为树懒蛾幼虫提供食物和繁育场所,由此可见,树懒和树懒蛾又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树懒活动能力弱,藻类使树懒外表呈现绿色,这是一种保护色,适应环境,有利于树懒躲避天敌的捕食。
(3)①依据同化量等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加上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则可知表格中X的含义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②树懒以树叶、嫩芽、果实为食,则其处于丁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2.6÷105.0×100%=12%。
(4)树懒通过排便的气味防止天敌捕食同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是成为粪便被分解者利用,二是同化的能量;其中,同化的能量又有两个去向,一是可以作为呼吸作用消耗掉,二是可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分为:一、死后的遗体(分解者分解),二、次级消费者摄入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4、种间关系包括: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⑤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5、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5.(2021高三上·澄海月考)2020年一场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铺天盖地的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20 年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害预警。请回答: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它们之间由于存在   而属于不同的物种。
(2)2020年肆掠非洲的蝗灾,其罪魁祸首是一.种栖息在沙漠中的短角蝗虫一一沙漠蝗。 决定沙漠蝗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跳蝻为沙漠蝗的幼虫,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经常采用   法。
(3)如图为东非某草原蝗灾期间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该食物网中包含了   条食物链,其中牧鸡位于第   营养级。若牧鸡的食物40%来自沙漠蝗,40%来自蜘蛛,其余来自蛙,那么牧鸡要增加20 g体重,最多消耗草和水稻   g。
(4)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褐色,蝗虫体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研究发现,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开始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   的作用。
(5)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   ,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
【答案】(1)生殖隔离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样方
(3)6;三、四;12800
(4)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5)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2)决定沙漠蝗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牧鸡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根据题意分析,牧鸡要增加20g体重,结合题干比例计算可知,来自沙漠蝗的有8g,来自蜘蛛的有8g,来自蛙的有4g,则通过沙漠蝗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800g,通过蛙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4000g,通过蜘蛛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8000g,因此一共需要最多水稻和草12800g。
(4)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黑褐色,蝗虫体色的改变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研究发现,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合成的具有挥发性有毒物质能使其避免天敌的捕食,这是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体现。
(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能够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
【分析】1、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4、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6.下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图中a~e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   (填图中字母),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   (填图中字母)。
(2)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   法;若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型。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丙,该鼠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是   ,该变动将直接导致   ,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   ;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   。
【答案】(1)d;a
(2)标志重捕;稳定;增加;牧草大量减少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暂时未被利用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分析甲图可知,a是光合作用,b、c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d是细胞呼吸,e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细胞呼吸,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2)鼠是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若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图丙中幼年个体数量多,老年个体数量少,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组成,则该鼠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是增加;根据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可判断该变动将直接导致牧草大量减少,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3)根据题意可知,鼠和狼通过气味和行为等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暂时未被利用。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种群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 / 1高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3.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雌蟑螂能分泌一种性外激素,研究人员将人工合成的这种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cm的位置,在1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吸引。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人工合成的蟑螂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
B.蟑螂分泌的这种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C.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发挥作用
2.(2022·郑州模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循环利用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在同一物种内,也可在不同物种间,还可以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体之间传递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3.(2021高二下·南昌期末)甜菜夜蛾幼虫啃食玉米叶片后,玉米会释放出吲哚和萜类等物质吸引小茧蜂在甜菜夜蛾幼虫体内产卵寄生。为降低甜菜夜蛾幼虫对玉米产生的危害,人们喷施有机磷农药消灭甜菜夜蛾幼虫,但几年后药效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玉米释放的吲哚、萜类等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它们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B.有机磷农药诱导相关基因突变,使甜菜夜蛾个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C.农业生产中,可利用化学信息素防治甜菜夜蛾幼虫,减少农药的使用
D.为延缓农药药效下降,可以在不同年份交替使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
4.(2021·大连模拟)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这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彩蝶在花丛中留连忘返,不时在花间翩翩起舞,这属于行为信息
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还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5.(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的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
6.(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趋光性昆虫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7.(2021高二上·河南期末)异色瓢虫和多异瓢虫是蚜虫等多种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研究发现,受蚜虫危害后的植株可以释放挥发性物质来引诱瓢虫,以此帮助瓢虫定位食物。向农田中混合释放此两种瓢虫时,各瓢虫幼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或同种瓢虫的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农田作物上蚜虫的种群密度
B.两种瓢虫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受蚜虫危害后的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性物质引诱瓢虫来防治蚜虫属于生物防治
8.(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昆虫等动物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在同种生物的两性之间互通性信息,引诱异性来交配。根据这一原理,研究人员利用活雌虫、性外激素粗提物或其类似物作诱饵来防治害虫,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性外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在个体间传递信息
B.性外激素互通性信息有利于昆虫种群的繁衍
C.诱杀雄虫能使性别比例失衡进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9.(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的繁衍过程有影响
C.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
D.施用性引诱剂控制害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多选题
10.生命系统是由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而生命系统的各组分之间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信息交流。下列有关信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进行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的传递
B.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不能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
C.在免疫调节中,细胞之间只进行间接的信息交流
D.在生物圈中信息传递决定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11.(多选)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
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
B.施放适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三、综合题
12.(2021高二下·百色期末)田东十里莲塘位于田东县祥周镇,由右江河汊古河道演变而成。塘的水面南北约十里,塘里全是一片绿荷,故名十里莲塘。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莲塘除了荷花还有其他生物,该莲塘里的所有生物构成了   ;若要调查莲塘里某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2)“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蠐蜓立上头”,莲塘里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这种现象   (填 “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荷花需要一定量的光照才能绽放,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意义的角度分析,说明   。
(3)在莲塘的“荷花→鱼→鸟”这条食物链中,鸟所属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鱼体中的能量流动到鸟的效率并不高,除了鱼体中的能量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外,还有其他原因是∶   (答两点)。
13.(2022高二下·南县开学考)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图甲中未体现的成分有   。
(2)蛇和鹰的关系是   。若在某一时间段内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   。
(3)草中的碳元素主要以   形式传递给蚱蜢和蟋蟀,蟋蟀可以通过   作用将碳元素返回大气。
为了逃生,蚱蜢常吃有臭味的树叶(如桉树),然后再呕吐到自己身上。当蜥蜴准备将蚱蜢吞下时,因呕吐物的臭味就会将其吐出,其过程中臭味属于   信息。
(4)给牧草施加了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变化如图乙所示,则A应为   。
(5)图丙中,若A表示蟋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蟋蟀   的能量,C表示蟋蟀   的能量。
14.(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树懒是一种生活在某热带雨林中的哺乳动物,形状略似猴,嗅觉灵敏,视觉和听觉不很发达,行动迟缓,活动范围小,主要以树叶、嫩芽、果实为食,其天敌主要是蟒蛇和猛禽(如角雕)等。树懒身上长有绿藻使其外表呈现绿色。树懒身上有大量的树懒蛾,树懒蛾以嫩叶为食,且能帮助树懒养殖绿藻,树懒的粪便为树懒蛾幼虫提供食物和繁育场所。回答下列问题: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   沿着其营养结构进行的。
(2)调查树懒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树懒与树懒蛾的关系有   。根据树懒生活习性,推测藻类使树懒外表呈现绿色的意义是   。
(3)下表是研究人员对该热带雨林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中甲、乙、丙、丁为不同营养级。GP为同化量,R为呼吸消耗量,单位:×102kJ/(m2·a)]。
项目 GP X R
甲 12.6 2.9 9.7
乙 838.2 166.0 672.2
丙 0.9 0.4 0.5
丁 105.0 38.8 66.2
分解者 184.5 23.8 160.7
①据表分析,表格中X的含义是   。
②树懒所属的营养级是   ,该营养级与其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4)树懒排便要到远离栖息树较远的地方,以防止天敌根据粪便中的气味信息发现家族成员,降低被捕食风险。可见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   。
15.(2021高三上·澄海月考)2020年一场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铺天盖地的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20 年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害预警。请回答: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它们之间由于存在   而属于不同的物种。
(2)2020年肆掠非洲的蝗灾,其罪魁祸首是一.种栖息在沙漠中的短角蝗虫一一沙漠蝗。 决定沙漠蝗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跳蝻为沙漠蝗的幼虫,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经常采用   法。
(3)如图为东非某草原蝗灾期间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该食物网中包含了   条食物链,其中牧鸡位于第   营养级。若牧鸡的食物40%来自沙漠蝗,40%来自蜘蛛,其余来自蛙,那么牧鸡要增加20 g体重,最多消耗草和水稻   g。
(4)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褐色,蝗虫体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研究发现,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开始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   的作用。
(5)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   ,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
16.下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图中a~e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   (填图中字母),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   (填图中字母)。
(2)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   法;若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型。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丙,该鼠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是   ,该变动将直接导致   ,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   ;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放在距雄蟑螂55cm的位置”可知,蟑螂的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信息“在1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这种激素所吸引”可知,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B不符合题意;
C、题中只涉及蟑螂一种生物,不能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符合题意;
D、雌蟑螂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吸引雄蟑螂来交尾繁殖后代,说明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
2.生态系统的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声,光,振动等;化学信息:气味,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孔雀开屏等很大的行为动作。
3.信息传递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利用,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既可以来自生物,也可来自非生物,既可在同一物种内,也可在不同物种间,还可以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体之间传递,C正确;
D、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正确。
故选A。
【分析】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局域性的生态系统。(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生态系统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吲哚、萜类等物质能传递化学信息,这些物质能调节种间关系,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有机磷农药对甜菜夜蛾具有选择作用,个体中不存在基因频率的概念,B错误,与题意相符;
C、利用化学信息素也能防治害虫,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延缓农药药效下降,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人类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例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来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人类还可以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是有害动物的种群繁殖力下降,从而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
4.【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
B、彩蝶在花丛中留连忘返,不时在花间翩翩起舞,通过翩翩起舞传递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
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还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如光等,C正确;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1、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5.【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确保了其在物质上的自给自足,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不断的输出,需要不断的补充矿质元素,如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A错误;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主要沿着食物链传递)、转化和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过程,B正确;
C、信息传递还可以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C错误;
D、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6.【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趋光性昆虫感受到黑光灯的刺激,从而聚集到黑光灯的周围,趋光性昆虫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C正确;
D、通过黑光灯诱捕,然后对捕获的昆虫进行鉴别,分类,从而实现对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的探究,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由两种瓢虫的幼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和同种瓢虫的卵,这属于两种瓢虫的种间竞争和种内斗争,而非互利共生,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受蚜虫危害后的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为化学物质,能引诱瓢虫,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性物质引诱瓢虫,是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而进行的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8.【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题意可知,性外激素在个体间传递信息,因此性外激素不是通过体液运输传递的,而是通过空气等传递的,A错误;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吸引异性来交配,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
D、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生物治虫或生物控制害虫,是指用一种生物控制另一种生物的治虫方法。就是利用生物间的关系,应用各种有益的生物(天敌)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有益生物种类很多,包括益虫、益鸟、益兽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法就是通过有益生物直接消灭害虫,改变生物种群的组成部分。其优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没有污染,不会引起害虫的猖獗和产生抗药性对一些害虫的发生有长期的抑制作用。
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9.【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来源于无机环境或生物,如鸟的叫声,A错误;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
C、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称为行为信息,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
D、依靠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称为化学信息,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0.【答案】A,B,C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免疫调节过程中,细胞间既进行间接的信息交流,也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如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属于间接交流,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属于直接交流。根据生态系统的功能可知,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信息传递决定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分析】 1、行为信息、化学信息传递在生物和生物之间,物理信息传递发生在环境到生物或者生物和生物之间。
2、信息传递,影响着食物链上生物之间的生命活动,因而决定物质循环的方向、能量流动的去向。
11.【答案】B,C,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圈养家畜是利用能量流动的原理,减少能量的消耗,以达到增产的目的。散养家禽也是利用能量流动的原理,增大取食范围,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二者都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
【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12.【答案】(1)生物群落(或群落);样方法
(2)不属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和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故莲塘里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调查植物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此法关键是随机取样,故调查莲塘里某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2)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是同一种群内部的特征,不属于群落的特征。荷花需要一定量的光照才能绽放,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意义的角度分析,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在“荷花—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荷花是生产者,鱼是初级消费者,鸟是次级消费者。鱼体中的能量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还有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部分能量未被利用,故流动到鸟的传递效率并不高。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在各营养级中,能量的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③被分解者利用;④未利用部分。
13.【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2)捕食和竞争;增加
(3)(含碳)有机物;呼吸;化学
(4)蚱蜢
(5)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蛇被鹰捕食,则二者具有捕食关系,又二者同时以青蛙为食,则二者具有竞争关系。蛇大量减少时,食物链变短,能量消耗减少,鹰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其数量会增加。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蟋蟀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碳元素返回大气。为了逃生,蚱蜢常吃有臭味的树叶(如桉树),然后再呕吐到自己身上。当蜥蜴准备将蚱蜢吞下时,因呕吐物的臭味就会将其吐出,其过程中臭味属于化学信息。
(4)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则A应为蚱蜢。
(5)分析图丙能量流动,A表示图甲中第二营养级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成分,不含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
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3、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14.【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样方法;竞争和互利共生#互利共生和竞争;形成保护色,适应环境,有利于树懒躲避天敌的捕食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丁(第二营养级);12%
(4)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分析表格: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同化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丙是三级消费者。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研究食物链(网)进行。
(2)树懒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树懒身上有大量的树懒蛾,树懒蛾以嫩叶为食,树懒也以嫩叶为食,两者之间属于竞争的关系。同时树懒蛾能帮助树懒养殖绿藻,树懒的粪便为树懒蛾幼虫提供食物和繁育场所,由此可见,树懒和树懒蛾又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树懒活动能力弱,藻类使树懒外表呈现绿色,这是一种保护色,适应环境,有利于树懒躲避天敌的捕食。
(3)①依据同化量等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加上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则可知表格中X的含义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②树懒以树叶、嫩芽、果实为食,则其处于丁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2.6÷105.0×100%=12%。
(4)树懒通过排便的气味防止天敌捕食同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是成为粪便被分解者利用,二是同化的能量;其中,同化的能量又有两个去向,一是可以作为呼吸作用消耗掉,二是可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分为:一、死后的遗体(分解者分解),二、次级消费者摄入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4、种间关系包括: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⑤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5、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5.【答案】(1)生殖隔离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样方
(3)6;三、四;12800
(4)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5)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2)决定沙漠蝗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牧鸡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根据题意分析,牧鸡要增加20g体重,结合题干比例计算可知,来自沙漠蝗的有8g,来自蜘蛛的有8g,来自蛙的有4g,则通过沙漠蝗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800g,通过蛙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4000g,通过蜘蛛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8000g,因此一共需要最多水稻和草12800g。
(4)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黑褐色,蝗虫体色的改变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研究发现,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合成的具有挥发性有毒物质能使其避免天敌的捕食,这是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体现。
(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能够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
【分析】1、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4、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6.【答案】(1)d;a
(2)标志重捕;稳定;增加;牧草大量减少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暂时未被利用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分析甲图可知,a是光合作用,b、c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d是细胞呼吸,e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细胞呼吸,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2)鼠是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若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图丙中幼年个体数量多,老年个体数量少,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组成,则该鼠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是增加;根据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可判断该变动将直接导致牧草大量减少,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3)根据题意可知,鼠和狼通过气味和行为等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暂时未被利用。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种群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