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B.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C.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造成生态赤字
D.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位居世界首位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正确;
B、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资源状况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B正确;
C、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将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则不可持续,C正确;
D、我国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但人均生态足迹并非位居世界首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足迹:(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2)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2.(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可计算转换
B.生态足迹具有全球性
C.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是可以计算的
D.生态足迹计算的土地是连在一起的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生态足迹可以根据人口单位的消费量进行转换,可以进行计算,A错误;
B、生态足迹可以以全人类的粮食消费量进行转换,具有全球性,B正确;
C、人类消费的资源如粮食可以转换为耕地面积,产生的废物如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C正确;
D、生态足迹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大小不同,如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会增加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森林地面积等,而这些土地并不一定是连在一起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足迹:(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2)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3.(2021·浙江模拟)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B.臭氧可以保护地球生物免遭长波辐射的伤害
C.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大气CO2浓度增加
D.水土流失的冲积物、电厂的废热等会引起水体污染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故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A正确;
B、臭氧可以保护地球生物免遭太空紫外线的伤害,B错误;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C正确;
D、水土流失的冲积物、电厂的废热等会引起水体污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水污染:①来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海洋运输时时有泄露和倾倒污染物。②表现:富营养化。③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做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物主要包括:硫化物、无机酸碱盐(如氯化物、硫酸盐、酸、碱)的无机有害物;氟化物、氰化物的无机有毒化学物质及汞、砷、铬、铝、镉等重金属元素;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物、油类、脂类等耗氧有机物;钾、铵盐、磷、磷酸盐等植物营养源;苯类、酚类、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毒有机物;寄生虫、细菌、病菌等微生物污染;绝、怀、银、铀等放射性污染物。
(2)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3)酸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危害: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十壤中的动物。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4)臭氧层破坏: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危害:宴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4.(2021高三上·诸暨月考)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B.坚持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办法是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D.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答案】A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都能自给自足的系统,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自给自足,A错误;
B、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使用,使碳循环不平衡,导致温室效应的发生,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园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
C、人类必须学会自己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并且最终使全球人口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C正确;
D、酸雨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燃烧产生的含硫和含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导致的,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在物质上可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因为根据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带有全球性,而能量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5.(2021高三上·浙江月考)下列环境问题与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水体污染 B.各地普降酸雨
C.臭氧层被破坏 D.生物多样性下降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其中的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达到一定程度时形成酸雨。
故答案为:B。
【分析】酸雨: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
(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3)危害
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
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
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
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6.碳中和是指减少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合适的措施固碳,最终达到碳平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循环流动
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C.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D.大力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单向流动。打破了碳循环平衡的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使用清洁能源、大力植树种草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
7.(2021高二下·舟山期末)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深海热裂口处的生物在能量来源和代谢途径上与地表生物存在差异
B.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都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输入
C.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D.实施工业用水封闭化是对水体污染进行治理的一项措施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生物圈地表部分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深海热裂口的能量来源于地热和H2S等的氧化,A正确;
B、生物圈的能量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输入,生物圈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B错误;
C、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C正确;
D、工业用水封闭化可以防止工业污水污染水资源,所以实施工业用水封闭化是对水体污染进行治理的一项措施,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深海地壳热裂口能源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8.(2021高三上·金华月考)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体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人类排放
B.水温不属于水质调查的测量指标
C.沼气的大量使用不会加剧温室效应
D.人口增长不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水体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人类生活生产的排放 ,A正确;
B、水质调查的测量指标包括水温、酸碱度、金属类物质的含量、磷酸盐的含量等,B错误;
C、沼气池中的物质或者原料被氧化产生二氧化碳排出去,沼气的大量使用会加剧温室效应,C错误;
D、 人口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水污染:①来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海洋运输时时有泄露和倾倒污染物。②表现:富营养化。③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做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物主要包括:硫化物、无机酸碱盐(如氯化物、硫酸盐、酸、碱)的无机有害物;氟化物、氰化物的无机有毒化学物质及汞、砷、铬、铝、镉等重金属元素;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物、油类、脂类等耗氧有机物;钾、铵盐、磷、磷酸盐等植物营养源;苯类、酚类、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毒有机物;寄生虫、细菌、病菌等微生物污染;绝、怀、银、铀等放射性污染物。
(2)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3)酸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危害: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十壤中的动物。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4)臭氧层破坏: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危害:宴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9.(2021高三上·海拉尔期中)据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叫做集胞藻6803(一种单细胞蓝藻)的微生物,其通过光合作用可生产出乙醇、氢、正丁醇、异丁醇和潜在的生物柴油。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集胞藻6803的光反应阶段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B.集胞藻6803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
C.和传统化工技术相比,该技术不需要光也能进行
D.集胞藻6803既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又可以提供能源物质
【答案】D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集胞藻6803是一种单细胞蓝藻,无叶绿体,A错误;
B、集胞藻6803是一种单细胞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需氧型生物,B错误;
C、集胞藻6803能通过光合作用可生产出乙醇、氢、正丁醇、异丁醇和潜在的生物柴油,和传统化工技术相比,该技术需要光照才能进行,C错误;
D、集胞藻6803能通过光合作用可生产出乙醇、氢、正丁醇、异丁醇和潜在的生物柴油,可以既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又可维持能源供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蓝细菌包括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蓝球细菌和发菜。一般来说,我们用肉眼是分辨不清蓝细菌的,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会形成水华。蓝细菌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2、由于人们燃烧矿物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植被破坏导致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等原因,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1)主要成因:大量使用化学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2)影响:地球气候异常,灾难性气候增加;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沿海国家和地区可能被海水淹没。(3)解决方法: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开发新的能源,改进能源结构,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
10.(2021高三上·安顺月考)长江以南是我国酸雨主要的集中发生区,也是我国竹子资源的主要分布区。科研人员用浓硫酸和浓盐酸,按照酸雨的硫氮比配置了pH2.5、4.0和5.6的酸液,模拟并测定不同酸度胁迫下,毛竹的光合速率变化情况,其中CK组作为对照,喷施等量蒸馏水,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酸雨对毛竹光合作用造成的影响是可以恢复的
B.酸雨降低毛竹的光合速率,且酸性越大危害越大
C.轻度酸雨处理可能促进毛竹的光合作用,重度酸雨则抑制毛竹的光合作用
D.第45天,pH2.5组植株的光饱和点低于对照组,是由于酸雨导致气孔关闭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重度酸雨对毛竹处理时间过长,对光合作用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以恢复的,A错误;
B、pH为5.6的酸雨提高毛竹的光合速率,B错误;
C、据分析可知,轻度酸雨处理可能促进毛竹的光合作用,重度酸雨则抑制毛竹的光合作用,C正确;
D、第45天,pH2.5组植株的光饱和点低于对照组,是由于酸雨导致细胞中酶的活性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是多种酸性污染气体溶于大气中的水分后,产生硫酸或硝酸等化合物,然后随着雨点降落下来而成。据图分析可知,和对照组相比,PH=5.6的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反而大于对照组,即更加适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而pH为4.0、2.5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据此答题。
二、多选题
11.(不定项)下列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 )
A.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C.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D.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答案】A,C,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 A,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水资源减少,无节制使用水,人均水资源“更少”,造成的水资源紧张,A符合题意;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这句话指“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不是指“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粮食、土地,需要更多“开垦”,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C符合题意;
D,人口增长,需要更多工业产品,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C、D。
【分析】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引发粮食危机等危机;②燃料、矿资源、水资源等资源需求增加;③多种物质、精神需求;④社会发展,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产生相关环境问题,例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等。
12.(2019高二下·佛山月考)前段时期,我省空气污染严重,并出现雾霾天气,其中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们健康。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节能减排是有效缓解这一环境危机的主要途径
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延长
C.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其pH明显下降
D.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B,C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大量的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节能减排是有效缓解这一环境危机的主要途径,A正确;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其细胞周期缩短,B错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因此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不会导致人体血液pH明显下降,C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分析】本题以雾霾天气为背景,以PM2.5为题材,考查免疫、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关键能识记体液免疫的过程,明确B细胞受刺激会快速增殖分化。
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题研究时,确定了“路边小吃店的污染物对周围树木生长的影响”子课题研究,并制定了研究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项研究中要研究汽车尾气对树木的生长的影响
B.通过该项研究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方法
C.该项研究中要了解小吃店的废水、废气和废弃物对路边树木生长的影响
D.该研究方案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完成时间、结果预测、结论、报告形式等
【答案】B,C,D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解:A、根据研究课题为“路边小吃店的污染物对周围树木生长的影响”可知,该项研究中不需要研究汽车尾气对树木的生长的影响,A错误;
B、根据研究课题为“路边小吃店的污染物对周围树木生长的影响”可知,通过该项研究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方法,B正确;
C、根据研究课题为“路边小吃店的污染物对周围树木生长的影响”可知,该项研究中要了解小吃店的废水、废气和废弃物对路边树木生长的影响,C正确;
D、研究方案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完成时间、结果预测、结论、报告形式等,D正确.
故选:BCD.
【分析】研究方案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完成时间、结果预测、结论、报告形式等.根据研究课题为“路边小吃店的污染物对周围树木生长的影响”可知,该项研究中要了解小吃店的废水、废气和废弃物对路边树木生长的影响,可以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方法.
三、综合题
14.2009年,我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 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甲图(碳循环示意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
(3)从微观上看,过程①主要在细胞内(细胞器) 中进行。
(4)若图甲中的生物种群及相互间的食物关系如图乙所示,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1010 kJ;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2×108 kJ,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108 kJ,当A只捕食C时,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A的能量值是 。
(5)某景区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减小。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 。专家建议: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 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 ,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答案】(1)分解者
(2)CO2;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3)叶绿体
(4)3.1×108 kJ
(5)污染水体(或“污染环境”“二次污染”“持效短”);竞争;捕食藻类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分析】(1)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2)煤通过燃烧,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甲图(碳循环示意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3)据图分析,过程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CO2转化成有机物的过程,则其主要发生在细胞内的叶绿体中;(4)据图判断,E为生产者,其能量为1×1010 kJ,按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下一个营养级得到的能量为1×1010×20%=0.2×1010 kJ,包括三个种群B为2×108 kJ , D为2.5×108 kJ,则C的能量=0.2×1010 kJ—2×108 kJ—2.5×108 kJ=1.55×109 kJ,故A只捕食C,所同化的能量按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A为1.55×109 kJ×20%=3.1×108 kJ;(5)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污染水体;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捕食藻类来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解的能力。
15.(2019·门头沟模拟)种植水生植物是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重要方法,研究人员选取挺水植物黄菖蒲,漂浮植物凤眼莲、浮叶植物黄花水龙和沉水植物苦草四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某富营养化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和净化机制。
(1)在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这种空间分布属于群落的 结构,这些水生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中的 ,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 。
(2)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获得了种植四种不同水生植物后,某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中总N的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对总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 。
(3)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而水生植物可以通过与藻类植物 ,从而抑制藻类植物的过渡生长。
(4)水生植物可向发达的根系输送氧气,在根际形成氧微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了相关微生物对水体中N的 。
(5)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是当前水环境治理中的重点,请你根据生态学相关知识,提出两条具体治理措施 。
【答案】(1)垂直结构;生产者;群落
(2)黄菖蒲
(3)竞争
(4)利用
(5)从控制和消除外源污染入手,尽量控制进入湖内的污染物,同时清淤挖泥、引水冲污;利用藻类、有效微生物群、各种高等水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及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湖泊恢复其应有的功能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解:(1)不同水层生活不同的生物,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生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水体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会共同构成生物群落。(2)由曲线图可知,黄菖蒲处理组总氮数下降最多,故除氮效果最好。(3)水生植物通过与藻类竞争而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4)水生植物在根际形成氧微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了相关微生物对水体中N的利用,降低水体中氮的含量。(5)可以从控制和消除外源污染入手,尽量控制进入湖内的污染物,同时清淤挖泥、引水冲污;利用藻类、有效微生物群、各种高等水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及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湖泊恢复其应有的功能,进行富营养化水体修复。
【分析】1、群落是指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 N、P 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藻类等大量繁殖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
16.(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水污染是指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进入水域,超过水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引起起水质恶化和生物群落变化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水污染的日益加剧,水体净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进入水域,被植物体吸收后经 传递,会产生富集作用,营养级越 ,受害越重。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中含有 等元素,藻类吸收这些物质后,快速繁殖,最终使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
(2)河蚌常以浮游藻类为食,可用来进行水质的净化,种植沉水植物(水草)也是净化水质的常用方法。现欲探究蚌草联合净化水质的效果,应将实验分为 组,且不同组别的水 应相同。
(3)研究表明,单用河蚌进行治理,水体的透明度明显改善,河蚌能使透明度增加的原因是 ;经检测,水体氮磷含量短 时间内并未减少,甚至有所增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沉水植物通过 来抑制藻类生长,水的透明度增加可使沉水植物得到 而得以更好地生长发育,这会加强沉水植物的净化作用。
【答案】(1)食物链;高;N、P
(2)4;污染程度
(3)河蚌滤食浮游藻类;河蚌经代谢又将氮、磷归还了水体,且河蚌加快了氮、磷的物质循环
(4)与藻类竞争无机盐等;充足阳光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1)重金属进入水域,被植物体吸收后可经食物链传递,由于这些重金属不能分解,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增高,会产生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受害越重;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中含有N、P等元素,藻类吸收这些物质后会大量繁殖,下层藻类及其他植物 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死亡的藻类分解又消耗大量氧气,最终使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
(2)现欲探究蚌草联合治理净化水质的效果,则实验的自变量为蚌草的有无及种类,因变量为水质情况,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故应将实验分为不加任何处理的对照组、蚌处理组、草处理组、蚌草共四组,且不同组别的水污染程度应相同。
(3)河蚌滤食浮游藻类可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水体氮、磷含量短时间内并未减少,甚至会增多,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河蚌经代谢又将氮、磷归还了水体, 且河蚌作为动物,经过其代谢加快了氮磷的物质循环。
(4)沉水植物与藻类都利用无机盐等,通过对N、P 的竞争,可减少藻类对N、P的利用,抑制藻类生长。 藻类生长受到抑制后,水的透明度增加可使沉水植 物得到更多的光照而得以更好地生长发育,进而会加强沉水植物的净化作用。
【分析】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1 / 1高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B.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C.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造成生态赤字
D.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位居世界首位
2.(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可计算转换
B.生态足迹具有全球性
C.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是可以计算的
D.生态足迹计算的土地是连在一起的
3.(2021·浙江模拟)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B.臭氧可以保护地球生物免遭长波辐射的伤害
C.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大气CO2浓度增加
D.水土流失的冲积物、电厂的废热等会引起水体污染
4.(2021高三上·诸暨月考)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B.坚持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办法是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D.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5.(2021高三上·浙江月考)下列环境问题与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水体污染 B.各地普降酸雨
C.臭氧层被破坏 D.生物多样性下降
6.碳中和是指减少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合适的措施固碳,最终达到碳平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循环流动
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C.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D.大力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7.(2021高二下·舟山期末)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深海热裂口处的生物在能量来源和代谢途径上与地表生物存在差异
B.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都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输入
C.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D.实施工业用水封闭化是对水体污染进行治理的一项措施
8.(2021高三上·金华月考)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体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人类排放
B.水温不属于水质调查的测量指标
C.沼气的大量使用不会加剧温室效应
D.人口增长不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9.(2021高三上·海拉尔期中)据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叫做集胞藻6803(一种单细胞蓝藻)的微生物,其通过光合作用可生产出乙醇、氢、正丁醇、异丁醇和潜在的生物柴油。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集胞藻6803的光反应阶段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B.集胞藻6803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
C.和传统化工技术相比,该技术不需要光也能进行
D.集胞藻6803既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又可以提供能源物质
10.(2021高三上·安顺月考)长江以南是我国酸雨主要的集中发生区,也是我国竹子资源的主要分布区。科研人员用浓硫酸和浓盐酸,按照酸雨的硫氮比配置了pH2.5、4.0和5.6的酸液,模拟并测定不同酸度胁迫下,毛竹的光合速率变化情况,其中CK组作为对照,喷施等量蒸馏水,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酸雨对毛竹光合作用造成的影响是可以恢复的
B.酸雨降低毛竹的光合速率,且酸性越大危害越大
C.轻度酸雨处理可能促进毛竹的光合作用,重度酸雨则抑制毛竹的光合作用
D.第45天,pH2.5组植株的光饱和点低于对照组,是由于酸雨导致气孔关闭
二、多选题
11.(不定项)下列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 )
A.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C.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D.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12.(2019高二下·佛山月考)前段时期,我省空气污染严重,并出现雾霾天气,其中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们健康。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节能减排是有效缓解这一环境危机的主要途径
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延长
C.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其pH明显下降
D.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题研究时,确定了“路边小吃店的污染物对周围树木生长的影响”子课题研究,并制定了研究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项研究中要研究汽车尾气对树木的生长的影响
B.通过该项研究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方法
C.该项研究中要了解小吃店的废水、废气和废弃物对路边树木生长的影响
D.该研究方案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完成时间、结果预测、结论、报告形式等
三、综合题
14.2009年,我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 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甲图(碳循环示意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
(3)从微观上看,过程①主要在细胞内(细胞器) 中进行。
(4)若图甲中的生物种群及相互间的食物关系如图乙所示,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1010 kJ;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2×108 kJ,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108 kJ,当A只捕食C时,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A的能量值是 。
(5)某景区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减小。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 。专家建议: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 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 ,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15.(2019·门头沟模拟)种植水生植物是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重要方法,研究人员选取挺水植物黄菖蒲,漂浮植物凤眼莲、浮叶植物黄花水龙和沉水植物苦草四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某富营养化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和净化机制。
(1)在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这种空间分布属于群落的 结构,这些水生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中的 ,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 。
(2)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获得了种植四种不同水生植物后,某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中总N的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对总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 。
(3)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而水生植物可以通过与藻类植物 ,从而抑制藻类植物的过渡生长。
(4)水生植物可向发达的根系输送氧气,在根际形成氧微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了相关微生物对水体中N的 。
(5)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是当前水环境治理中的重点,请你根据生态学相关知识,提出两条具体治理措施 。
16.(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水污染是指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进入水域,超过水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引起起水质恶化和生物群落变化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水污染的日益加剧,水体净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进入水域,被植物体吸收后经 传递,会产生富集作用,营养级越 ,受害越重。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中含有 等元素,藻类吸收这些物质后,快速繁殖,最终使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
(2)河蚌常以浮游藻类为食,可用来进行水质的净化,种植沉水植物(水草)也是净化水质的常用方法。现欲探究蚌草联合净化水质的效果,应将实验分为 组,且不同组别的水 应相同。
(3)研究表明,单用河蚌进行治理,水体的透明度明显改善,河蚌能使透明度增加的原因是 ;经检测,水体氮磷含量短 时间内并未减少,甚至有所增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沉水植物通过 来抑制藻类生长,水的透明度增加可使沉水植物得到 而得以更好地生长发育,这会加强沉水植物的净化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正确;
B、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资源状况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B正确;
C、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将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则不可持续,C正确;
D、我国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但人均生态足迹并非位居世界首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足迹:(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2)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2.【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生态足迹可以根据人口单位的消费量进行转换,可以进行计算,A错误;
B、生态足迹可以以全人类的粮食消费量进行转换,具有全球性,B正确;
C、人类消费的资源如粮食可以转换为耕地面积,产生的废物如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C正确;
D、生态足迹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大小不同,如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会增加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森林地面积等,而这些土地并不一定是连在一起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足迹:(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2)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3.【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故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A正确;
B、臭氧可以保护地球生物免遭太空紫外线的伤害,B错误;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C正确;
D、水土流失的冲积物、电厂的废热等会引起水体污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水污染:①来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海洋运输时时有泄露和倾倒污染物。②表现:富营养化。③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做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物主要包括:硫化物、无机酸碱盐(如氯化物、硫酸盐、酸、碱)的无机有害物;氟化物、氰化物的无机有毒化学物质及汞、砷、铬、铝、镉等重金属元素;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物、油类、脂类等耗氧有机物;钾、铵盐、磷、磷酸盐等植物营养源;苯类、酚类、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毒有机物;寄生虫、细菌、病菌等微生物污染;绝、怀、银、铀等放射性污染物。
(2)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3)酸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危害: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十壤中的动物。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4)臭氧层破坏: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危害:宴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4.【答案】A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都能自给自足的系统,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自给自足,A错误;
B、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使用,使碳循环不平衡,导致温室效应的发生,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园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
C、人类必须学会自己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并且最终使全球人口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C正确;
D、酸雨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燃烧产生的含硫和含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导致的,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在物质上可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因为根据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带有全球性,而能量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5.【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其中的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达到一定程度时形成酸雨。
故答案为:B。
【分析】酸雨: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
(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3)危害
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
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
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
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6.【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单向流动。打破了碳循环平衡的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使用清洁能源、大力植树种草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
7.【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生物圈地表部分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深海热裂口的能量来源于地热和H2S等的氧化,A正确;
B、生物圈的能量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输入,生物圈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B错误;
C、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C正确;
D、工业用水封闭化可以防止工业污水污染水资源,所以实施工业用水封闭化是对水体污染进行治理的一项措施,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深海地壳热裂口能源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8.【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水体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人类生活生产的排放 ,A正确;
B、水质调查的测量指标包括水温、酸碱度、金属类物质的含量、磷酸盐的含量等,B错误;
C、沼气池中的物质或者原料被氧化产生二氧化碳排出去,沼气的大量使用会加剧温室效应,C错误;
D、 人口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水污染:①来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海洋运输时时有泄露和倾倒污染物。②表现:富营养化。③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做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物主要包括:硫化物、无机酸碱盐(如氯化物、硫酸盐、酸、碱)的无机有害物;氟化物、氰化物的无机有毒化学物质及汞、砷、铬、铝、镉等重金属元素;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物、油类、脂类等耗氧有机物;钾、铵盐、磷、磷酸盐等植物营养源;苯类、酚类、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毒有机物;寄生虫、细菌、病菌等微生物污染;绝、怀、银、铀等放射性污染物。
(2)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3)酸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危害: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十壤中的动物。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4)臭氧层破坏: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危害:宴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9.【答案】D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集胞藻6803是一种单细胞蓝藻,无叶绿体,A错误;
B、集胞藻6803是一种单细胞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需氧型生物,B错误;
C、集胞藻6803能通过光合作用可生产出乙醇、氢、正丁醇、异丁醇和潜在的生物柴油,和传统化工技术相比,该技术需要光照才能进行,C错误;
D、集胞藻6803能通过光合作用可生产出乙醇、氢、正丁醇、异丁醇和潜在的生物柴油,可以既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又可维持能源供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蓝细菌包括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蓝球细菌和发菜。一般来说,我们用肉眼是分辨不清蓝细菌的,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会形成水华。蓝细菌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2、由于人们燃烧矿物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植被破坏导致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等原因,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1)主要成因:大量使用化学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2)影响:地球气候异常,灾难性气候增加;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沿海国家和地区可能被海水淹没。(3)解决方法: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开发新的能源,改进能源结构,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
10.【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重度酸雨对毛竹处理时间过长,对光合作用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以恢复的,A错误;
B、pH为5.6的酸雨提高毛竹的光合速率,B错误;
C、据分析可知,轻度酸雨处理可能促进毛竹的光合作用,重度酸雨则抑制毛竹的光合作用,C正确;
D、第45天,pH2.5组植株的光饱和点低于对照组,是由于酸雨导致细胞中酶的活性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是多种酸性污染气体溶于大气中的水分后,产生硫酸或硝酸等化合物,然后随着雨点降落下来而成。据图分析可知,和对照组相比,PH=5.6的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反而大于对照组,即更加适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而pH为4.0、2.5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据此答题。
11.【答案】A,C,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 A,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水资源减少,无节制使用水,人均水资源“更少”,造成的水资源紧张,A符合题意;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这句话指“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不是指“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粮食、土地,需要更多“开垦”,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C符合题意;
D,人口增长,需要更多工业产品,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C、D。
【分析】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引发粮食危机等危机;②燃料、矿资源、水资源等资源需求增加;③多种物质、精神需求;④社会发展,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产生相关环境问题,例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等。
12.【答案】B,C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大量的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节能减排是有效缓解这一环境危机的主要途径,A正确;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其细胞周期缩短,B错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因此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不会导致人体血液pH明显下降,C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分析】本题以雾霾天气为背景,以PM2.5为题材,考查免疫、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关键能识记体液免疫的过程,明确B细胞受刺激会快速增殖分化。
13.【答案】B,C,D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解:A、根据研究课题为“路边小吃店的污染物对周围树木生长的影响”可知,该项研究中不需要研究汽车尾气对树木的生长的影响,A错误;
B、根据研究课题为“路边小吃店的污染物对周围树木生长的影响”可知,通过该项研究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方法,B正确;
C、根据研究课题为“路边小吃店的污染物对周围树木生长的影响”可知,该项研究中要了解小吃店的废水、废气和废弃物对路边树木生长的影响,C正确;
D、研究方案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完成时间、结果预测、结论、报告形式等,D正确.
故选:BCD.
【分析】研究方案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完成时间、结果预测、结论、报告形式等.根据研究课题为“路边小吃店的污染物对周围树木生长的影响”可知,该项研究中要了解小吃店的废水、废气和废弃物对路边树木生长的影响,可以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方法.
14.【答案】(1)分解者
(2)CO2;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3)叶绿体
(4)3.1×108 kJ
(5)污染水体(或“污染环境”“二次污染”“持效短”);竞争;捕食藻类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分析】(1)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2)煤通过燃烧,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甲图(碳循环示意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3)据图分析,过程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CO2转化成有机物的过程,则其主要发生在细胞内的叶绿体中;(4)据图判断,E为生产者,其能量为1×1010 kJ,按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下一个营养级得到的能量为1×1010×20%=0.2×1010 kJ,包括三个种群B为2×108 kJ , D为2.5×108 kJ,则C的能量=0.2×1010 kJ—2×108 kJ—2.5×108 kJ=1.55×109 kJ,故A只捕食C,所同化的能量按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A为1.55×109 kJ×20%=3.1×108 kJ;(5)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污染水体;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捕食藻类来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解的能力。
15.【答案】(1)垂直结构;生产者;群落
(2)黄菖蒲
(3)竞争
(4)利用
(5)从控制和消除外源污染入手,尽量控制进入湖内的污染物,同时清淤挖泥、引水冲污;利用藻类、有效微生物群、各种高等水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及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湖泊恢复其应有的功能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解:(1)不同水层生活不同的生物,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生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水体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会共同构成生物群落。(2)由曲线图可知,黄菖蒲处理组总氮数下降最多,故除氮效果最好。(3)水生植物通过与藻类竞争而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4)水生植物在根际形成氧微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了相关微生物对水体中N的利用,降低水体中氮的含量。(5)可以从控制和消除外源污染入手,尽量控制进入湖内的污染物,同时清淤挖泥、引水冲污;利用藻类、有效微生物群、各种高等水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及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湖泊恢复其应有的功能,进行富营养化水体修复。
【分析】1、群落是指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 N、P 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藻类等大量繁殖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
16.【答案】(1)食物链;高;N、P
(2)4;污染程度
(3)河蚌滤食浮游藻类;河蚌经代谢又将氮、磷归还了水体,且河蚌加快了氮、磷的物质循环
(4)与藻类竞争无机盐等;充足阳光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1)重金属进入水域,被植物体吸收后可经食物链传递,由于这些重金属不能分解,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增高,会产生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受害越重;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中含有N、P等元素,藻类吸收这些物质后会大量繁殖,下层藻类及其他植物 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死亡的藻类分解又消耗大量氧气,最终使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
(2)现欲探究蚌草联合治理净化水质的效果,则实验的自变量为蚌草的有无及种类,因变量为水质情况,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故应将实验分为不加任何处理的对照组、蚌处理组、草处理组、蚌草共四组,且不同组别的水污染程度应相同。
(3)河蚌滤食浮游藻类可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水体氮、磷含量短时间内并未减少,甚至会增多,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河蚌经代谢又将氮、磷归还了水体, 且河蚌作为动物,经过其代谢加快了氮磷的物质循环。
(4)沉水植物与藻类都利用无机盐等,通过对N、P 的竞争,可减少藻类对N、P的利用,抑制藻类生长。 藻类生长受到抑制后,水的透明度增加可使沉水植 物得到更多的光照而得以更好地生长发育,进而会加强沉水植物的净化作用。
【分析】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