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写作 学会记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作文指导】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写作 学会记事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1 20:1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本作文写作指导与范文赏析
七上二单元作文导写:学会记事(上)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谈到写作时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如果善于“讲故事”,也就是善于“记事”,写作就会变得简单起来。记事是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重点,也是记叙文写作的难点。如何记事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要素,列思路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现出来。
在记叙文六要素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事件的“起因”,即事件是怎样引起的,如不交代清楚,就会令人产生疑惑,不明就里。如《散步》一文开篇交代起因: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没有这个起因的交代,散步中产生分歧就显得突兀。
“经过”是事件的主体,是叙述的重心,要重点写。记叙文写作时,要使内容具体生动,我们可以围绕中心,增添-些与事或物有关的细节,以达到具体感人的效果。描写人物时,还得对人的某一部位、某个方面进行精细描绘。也可以借助想象并细致描绘人、事、景当时的具体情形;或者描述一人或一事的时候而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还可以通过人的感官充分接收外界的信息(视、听、味、嗅、触等)。
“结果”是事件自然而然的收束,没有它整个故事就是不完整的。如《散步》一文中,矛盾解决后,事件也就自然结束了。文末写道: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这篇文章的结尾就在事情的结束中完成。
我们明确了记叙的要素后,在记叙事件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把事情讲清楚,这就要求在下笔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清楚,并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如《散步》一文的情节思路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呈现。
起因→ 出现矛盾→ 解决矛盾→ 结局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二、理清脉络,定顺序
我们在记事时,为了它的完整性,要思考事件的要素。同时,也要想想事情的经过有几个主要阶段,并将这些材料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这样,我们的叙事才能清楚明白。因此,我们需要确定好文章的顺序。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顺序,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①按时间顺序记叙;②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③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2.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放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3.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主题思想更加深刻。插叙的内容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烦琐累赘。
4.补叙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隐”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隐”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三、逻辑清晰,巧布局
我们在确定好了记事的顺序后,还需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布局,常见的叙事结构有:
1.总分式结构
记事,需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这中心就是记叙文要展现的核心,将核心内容放在记叙文的开头,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是总起;而放在叙事的结尾处加以强调,是总括。总分式便因此可以分为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事件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2.并列式结构
无论是记叙一件事的多个侧面,还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常常需要从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来写人叙事,表现人物和主题,这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使文章有了层次感和厚重感,这就是最常见的并列式结构。
运用并列式结构需要注意:并列的几个内容应各自独立,但又要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注意不要出现交叉或从属。
3.对比式结构
对比式结构可以看成是并列式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区别在于对比式结构并列的部分往往是互相对立的,如真与假、美与丑、爱与恨等。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与令狐冲这一对人物,师父是个伪君子,徒弟却是真君子。通过两人的正反对比更突出了令狐冲的正义,也充满了对令狐冲这一人物的喜爱。对比式结构注重用正反两个截然不同的事实来进行对比,以突出对中心人物或中心主题的褒扬。切勿以简单的结论评价来进行对比。
以上内容介绍了记事记叙文写作的常见技巧,在运用这些技巧时,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写作实际选用合适的方法,真正做到所写的事例具体、生动,叙事清楚,思路清晰。
【借鉴课文】
本单元课文《秋天的怀念》《散步》都是经典的记事文章。熟读这些课文,从中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十分重要。比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的顺序安排就非常巧妙,人物言行描写生动。如果一开头作者这样写:我双腿瘫痪不久,母亲就患了癌症。但是,为了安慰我,她从来不在我面前表现出来。她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母亲。这样开头平淡无奇,而课文开头写“我”发脾气,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这样的开头不提母亲的病,直接写“我”发脾气,母亲安慰我。人物言行细节描写生动,能表现母亲对我的爱。下文再交代母亲的病和死亡,读者就能更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爱的无比伟大和母亲的坚强。《散步》一文中,作者没有写母亲的外貌、年龄,也没有写母亲的性格、爱好、职业等等,因为这与主题无关。文中却有一段文字: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为什么必须要有这一段文字?这里可以呼应上文“小路有意思”是真的,还可以看出母亲并不是溺爱迁就孙子。这对表达主题有利。
以上这些课文中的顺序安排和详略处理,以及人物言行描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七上第二单元作文导写:学会记事(下)
一、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兴味索然。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提示: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来“添枝加叶”:一是添加细节,二是融入情感。添加细节,如为什么摔跤,摔跤时的惨状,长辈看到后心疼的目光等。融入情感,就是要显出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可以在叙事之中融入个人情感,也可以在结尾处抒发情感,以此点题。
【写作分析】
本题相当于扩写,即根据提供的一则简单的事情,运用“添枝加叶”的方法来丰富细节,表达情感。可以发挥想象:我在什么情况下摔跤的?摔跤时候的惨状如何?心情如何?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到我的样子以后,是怎样的表现?他们的神态怎么样?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情?我看到长辈对我的关心与疼爱后,有何感受?会产生哪些联想?此刻是否想抒发一下情感?
【佳作展示】
那天,天灰蒙蒙的,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蹦蹦跳跳地走着,没有注意脚下的路,被石头绊倒摔了一跤。手上擦破了皮,鲜血缓缓流出,涌起一阵钻心的疼痛,而早晨洗得干干净净的蓝白相间的校服也被刮坏了三四个洞,走在路上,被风一吹,寒意占据了大脑。我双手紧抱,瑟瑟发抖地向家里行进。手中的刺痛无时无刻不在令我大脑清醒,眼泪在眼眶里溜溜打转,我心里后悔极了,早知道这样就不跑了。回到家中,爸爸帮我拿下书包,领着我往屋子里走,拿纸巾给我擦眼泪和灰尘;妈妈放下手中的家务,找来医药箱,用酒精给伤口消毒,然后贴上创可贴;爷爷忙关上电视,就连平日里最爱看的报纸也放下了,不停安慰我;奶奶帮我脱下校服外套,找来针线,在校服的破洞处缝上了可爱的花纹,嘴里还说着:“大宝,下次走路小心一点,不要三心二意,摔疼了吧,这次可要吸取教训啊。”家人的关心让我心里暖暖的,我顿时就觉得委屈一下子全消失了,就连外面原先灰沉沉的天色也渐渐明朗了不少。
点评:
这个片段详略得当,略写“我”摔了一跤后手上的惨状,详细描写了“我”受伤以后,家人对“我”的关心,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表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我”的关爱,凸显中心。文中还运用对比、景物烘托等手法来表现文章主题,丰富了表现的形式。
二、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这是半命题作文,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题目中的“真”,表明这件事带给你的情感冲击是很强烈的,让你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
2.要注意有重点地展开叙述,突出事件中触动你情感的部分。
【写作分析】
首先要将题目补充完整。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素材,补充的文字可以填写“幸福”“快乐”“激动”“难过”“伤心”“后悔”等词语。其次要审清要求,本题要求写以记事为主的作文,可见要写成记叙文。我们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注意事件记叙的完整性和具体性,也就是文章开头和结尾照应,要注意点题。此外,在叙述中,要适当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句子,让文章更加生动,更富有感染力。
【佳作展示】
那一次,我真感动
范忠悦
“外公外公!您真好!”我拍着小手围着外公转圈圈,满是欣喜地看着站立在大地上的桃树小苗。“快许愿吧!”我双手合并,放在胸前,轻闭着双眼,心中默念:我希望……
永远忘不了,心中的欣喜与感动;永远忘不了,外公当时看我时慈爱的目光。
身在乡外人,不知乡中苦。再次返乡,是果香溢园的六月,伴随着我内心压抑不住的激动。后院,是外公的菜园,麦子们同向摇头舞动,空气中带着果实的清芬。放眼望去,一大片金黄,美不胜收,黄昏被成片的小麦染成了金黄,天地仿佛融合为一体。尤为显眼的是一棵矮胖的桃树,在枝头上,挂着密密麻麻的桃子:有些已经仰着绯红的小脸,似在为自己的早熟而骄傲一般;有些仍低着头,不肯露出青涩的小脸。成为配角的是深绿色的细长的叶子,桃子压下了枝干,使桃树像个驼背的老人。
夜晚,清亮的月光透过纱窗渗进屋内。万物逐渐归静,不远处时不时传来几声犬叫,我嗓子干得酸疼,蹑手蹑脚地去客厅倒水喝。听到几声传自草丛的声音,我警惕地向后窗望去,有一个矮瘦的身影在我的小桃树旁徘徊,是谁?来我家偷桃子的吗?现在的小偷真是越来越没有下限了。我正想叫上外公去揭穿这个可恨的“坏蛋”,这个小偷却径直向外公的屋里走去,在微亮的月光下,我认出这个人竟然是外公。我有点惊讶,外公为什么来?看桃子的吗?我带着这个疑问躺在床上,侧身看着屋外这棵壮实的桃树,忽然发现枝条像是被人修过一般,整齐得让我惊叹。我懂了,外公一直在关心这棵树,他的精心养护让这棵树像傲娇的大小姐一般。左邻右舍都没有种桃子,是因为桃树在我们这个略微干燥的地区很难种活。每年的桃子大都脆爽可口,全亏了外公的照料。
那一次,我真感动。
想着想着,我越发惭愧,平时没能多来看望外公,清泪瞬间涌出,沿着眼角向两边流去。外公,您知道吗!我有两个愿望,我希望桃树上的桃子年年都甜,更希望您健康长寿!您一直默默守护我的愿望;下次,换我守护您的欢乐!
桃树的腰向下弯,弯得像个小老头儿,正如我的外公!
点评:
这篇作文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作者先是用优美的文字进行景物描写,再极力表现桃树成熟的魅力,以此来烘托外公精心照料桃树付出的艰辛劳动。文章还紧扣主题,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动,以及对外公的美好祝愿。全文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三、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是立意的核心。可以写家庭成员间的互敬互让,也可以写成员间的关怀与支持,还可以写大家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等。
2.把要写的事情梳理一遍,看重点写什么,怎样写思路比较清楚。
3.要恰如其分地表达你的情感。有了情感的参与,文章才会充实饱满,有血有肉,也才会让人感动。
写作分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求写一篇以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作文,在写作时,首先可以将家庭里发生的事情做一下梳理,将其一件件记录下来,然后再逐一筛选,看看哪几件事写起来有意义、有个性,以确定写作对象;确定好要写的事情之后,要做的就是尽力将事情写好。除了确定写作重点,理清写作思路,注意详略得当之外,还要交代清楚事情的始末,注意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写出自己对家庭生活的独特感悟。
【佳作展示】
我们是一家人
陆 言
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不爱。”
一日,奶奶晚上下班晚了,爷爷就先烧了饭,想着等奶奶回来再炒菜。可是等了很久很久,奶奶还没有回来,爷爷决定一边烧菜一边等奶奶。洗菜,切菜,开火,倒油,炒菜,装盘,每一个步骤爷爷都完成得非常缓慢。我呢,就在旁边等着,爷爷每烧好一个菜,我就偷吃一筷子,爷爷看到了,笑着对我说:“饿坏了吧,来,再吃一口。”
“滴滴滴……”奶奶回来了,她每次回来,隔着家门老远就会按响喇叭。别看爷爷耳朵不灵光,奶奶的喇叭声他一次都没有听错过,只要听到奶奶的喇叭声,他就会迅速地走到门口把大门打开,让奶奶顺利地开着电瓶车进到院子里。我常常好奇地问:“爷爷,电瓶车的喇叭声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总能知道哪个是奶奶的,哪个不是呢?”每一次爷爷都会神秘地说:“我就是知道,但不告诉你,哈哈哈。”晚饭时,奶奶盛了饭,刚吃了一口便说:“今天这饭怎么又烧得这么软啊,跟粥一样,怎么吃啊?不是跟你说少放点水吗?你怎么没有记性啊?”可爷爷却漫不经心:“我是按标准的比例放水的。”……饭桌上只听见爷爷奶奶的“辩论”,偶尔爸爸妈妈会劝几句,试图阻止这场“辩论”,但效果不理想,我们只好静静地当一名听众了。
终于,晚饭结束了,爷爷奶奶洗漱后回房间了,本以为安静了,可突然另一场“辩论”又开始了。“你怎么不刷牙就上床了?”“谁说的?我刷了。”“你刷了,怎么还有这么大的味道?”“哪里有味道了,我按照你说的标准认真刷了3分钟。”
这样的“辩论”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我忍不住问妈妈:“为什么爷爷奶奶总吵架啊?”妈妈说:“因为爷爷奶奶相亲相爱啊!”“吵架怎么是相亲相爱啊?”我疑惑了。“你看啊,爷爷每天把饭煮烂,奶奶天天说他,他真是记不住吗?不是的,是因为奶奶的胃不好,吃不得硬东西。爷爷的牙齿坏了许多,奶奶怕他不认真刷牙,牙会坏得更快,所以每天都会检查你爷爷的刷牙情况。看起来他们是在吵吵闹闹,实际上,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对方。”我茅塞顿开。
农忙季节,爷爷宁可半夜三四点钟到田里干活,也不允许奶奶下地;家里烧了好吃的,如果爷爷不在家,奶奶就会拿个小碗夹上一些放在旁边,嘴里还会说道:“今天这道菜,我比你爷爷烧得好吃多了,留一些让他晚上回来尝尝,好好让他学习一下。”平时爸爸会工作到很晚,妈妈也会给爸爸留饭,就算是淡淡的白米饭,爸爸也能从中尝到饭里沁出的甜味……这样的生活日常,虽然普通,但却可贵,因为这些,都是爱啊!
因为爱,爷爷奶奶走到了一起;因为爱,爸爸妈妈走到了一起;因为爱,我们成为和谐的一家人!
点评:
这篇作文叙事生动,刻画人物较为形象。全文重点描写了相亲相爱的爷爷奶奶,在唠唠叨叨中,在一言一行中,爷爷奶奶相互关爱的深情得以体现。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如奶奶开电动车进家门,爷爷总能先一步开门,来表现爷爷奶奶之间的心灵相通。文章还略写了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全文详略得当,安排紧凑,有力地表现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