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优质说、上、评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易老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优质说、上、评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易老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3-02-12 16:45:49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学 科
数学
版本册数
11册
课目名称
圆的周长
共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及圆的周长的含义,掌握圆周率Л的近似值,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通过例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准确计算出圆周率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知识和上节课掌握了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理解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而且在对圆周长有关知识的推导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直线图形,上节课又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为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反求圆的直径或半径,作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措 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让学生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及公式的运用
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利用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营造了丰富的动画场景,体会圆周长和直径间的倍数关系,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措 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运用“猜测——实验——发现”的教学方法探究圆周率。
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展示完整连贯的割圆术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圆周率策略和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资源 使用方式方法
一、开门见山,引入圆周长
揭示课题
师:前几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圆,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圆的知识。
揭题:这节课来研究圆的周长。
学生回忆圆的知识
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二、操作体验,测量圆周长
(一)理解圆周长
1、请学生指一指大圆镜的周长。

2、学生同桌互指手上圆的周长。
学生上台指出圆的周长。
学生同桌互相指
利用课件,提供直观形象的信息,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
(二)合作交流,探究圆周率
1、猜测: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周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师:与半径有关,和与直径有关是一回事吗?
下面我们来研究直径与周长的关系,猜猜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这种猜想对不对,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生: 周的周长可能与直径、半径
生:是,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倍数关系,因为直径越大,周长越长,可能会有比例存在
运用“猜测——实验——发现”的教学方法探究圆周率。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尝试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学生实验操作
小组活动建议3点
学生读要求
用课件展示出来很直观清晰
3、学生汇报
测量方法:
师:小组来回报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的?
师: 怎么知道滚到了一圈?
师:以上两种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都是把……,数学上叫化曲为直。这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以后还会经常用到。
生1:用线在圆上绕一圈,再拉紧在尺子上测量。
生2:将圆片在尺子上滚..
生:在圆上作一个记号,等它再次回到尺子上是就是滚了一圈
生:曲线化成一条直线段。
教师同时用课件演示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对周长测量方法的探讨和实践,既让学生掌握了测量圆周长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转化思想,为下一步研究圆周率做好了铺垫
测量数据:
周长——圆的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保留二位小数)
师:观察以上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师: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它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呢?很小呢?
师课件演示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了圆周长除以直径的商等于3倍多一些
生:圆周长还是直径的三倍多
生:无论圆的大小,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通过对信息设备的主要操作,在课堂上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演示圆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到底是多少时用教学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4、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和意义:
师:3倍多一点,到底多多少?你们想知道吗?这在历史上可是个难题,无数数学家为之付出了心血。
(1)理解周三径一
(2)重点介绍:刘徽的割圆术
(3)介绍祖冲之
师:看了介绍有什么感想?
(4)介绍现代计算器计算出的圆周率,说说有什么想法。
生:看了圆周率的历史介绍,我们觉得数学家们为圆的研究付出了毕生精力,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生:科学家对圆的研究的步伐没有停止,还知道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的动态画面,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了解“割圆术”的过程中感受极限思想。展示祖冲之的贡献中让学生感悟正24576边形的边长,使学生感受体验祖冲之研究成果的精确。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5、介绍圆周率。
师:周长和直径的倍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在数学中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
学生认识圆周率和字母表示形式
通过一系列的的动画演示,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中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便于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6、小结圆周长的字母公式。C=πd
师:根据关系式,你们能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生:字母公式C=πd
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圆周长的推导过程并总结公式,让学生享受成就感。
三、巩固运用圆周长的公式。
用已学过的圆周长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计算大小圆镜圆的周长
师:除了知道直径求周长,还可以知道什么来还求周长?出示半径4厘米,学生计算周长。
问:有关半径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2、出示直径20米的花坛让学生计算周长。
3、计算铁环滚动一周前进的长度。
4、出示一棵树,问:想知道直径怎么办?
5、拓展题,比一比那只蚂蚁走路长?
学生通过直径计算大小圆镜的周长
生:还可以通过半径来求圆的周长。4×2×3.14=25.16(厘米)
生:出示已知半径求周长字母公式C=2πr
学生计算订正
学生独立解决
生:必须量出大树的周长。用周长除以3.14等于直径
学生分析解答
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特有的工具效能,借助计算机本身所能实现的“人机交互”方式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新知,使信息媒体不仅仅是教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归纳提升
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
师:你学到了什么?
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生:知道了化曲为直的是解决圆的知识的重要数学思想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等于三倍多一些。 化曲为直
圆周长公式:C=πd 或 C=2πr
课后教学
反 思
*(应包括对媒体、资源应用,特别是网络资源及平台、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并最终形成主导地位。它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下面结合《圆的周长》一课,谈谈我对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整合中的作用和认识。
一、变枯燥为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软件色彩鲜艳,图象生动形象,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在小组测量圆周长和直径后,提问小组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出圆周长的,在小组汇报后,教师同时用课件演示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对周长测量方法的探讨和实践,既让学生掌握了测量圆周长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转化思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在计算出倍数关系后,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并演示圆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到底是多少时用教学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变枯燥为有趣,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二、化静为动、变动为静,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
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或变动为静,为学生提供一种富于变化的学习环境,大大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
如《圆的周长》就将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的问题,通过变静为动解决了。首先利用计算机模拟圆周被拉直的变化过程,然后再用直径去量拉直的圆周,学生便可清楚地观察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通过一个任意圆进行反复演示验证,学生很快从中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多一些 ”。这样便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问题在图形的不断组合、对比中展示出来,减缓了学生观察、思辨的困难。将教学难点逐一突破,帮助学生理解 、掌握知识,同时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三、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意识,体现数学文化的魅力。
在圆周率的历史介绍教学环节中,通过多媒体演示,由介绍“周三径一”引发学生观察、思考、联想、交流。学生从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发现: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半径的6倍,也就是3条直径的长,所以周三径一。在让学生在了解刘徽“割圆术”的过程中感受极限思想。展示祖冲之的贡献中特意安排学生感受圆内接正24576边形的边长,使学生感受体验祖冲之研究成果的精确。
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探索历程的活动,是一个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科学创新精神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蕴藏的数学问题,这实际上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数学思考的内在美,正是在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对话和思辩过程中悄悄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化作学生思考的力量源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提升,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这一过程,不正是数学文化“至美化”的过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