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word版含答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word版含答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1 20:58:58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有关知识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宾语前置、状语前置重点句式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晚年整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二)背景补充:
孔子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本文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他们中有的年纪很大了还在读书,这是为了“独善其身”,“修身”。 孔子的思想与主张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论语》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著作。孔子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还主张读书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说“学而优则仕”。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主张“仁政”,主张“以礼治国”。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
【自主学习】
一 、注音
哂( )之 饥馑( ) 铿( )尔 小相( ) 冠( )者
沂( )水 舞雩( ) 喟( )然 撰( ) 毋( )吾以也
二、熟读课文,整理、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 )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 )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 )
2、词类活用
① 如会同,端章甫(端: ;章甫: )
② 鼓瑟希(鼓: )
③风乎舞雩(风: )
④曾皙后 (后: )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 ;大: )
3、一词多义
(1)如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
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
③宗庙之事,如会同 ( )
④求,尔何如 ( )
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
(2)方
①方六七十 ( )
②可使有勇,且知方 ( )
(3)则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③居则曰:“不吾知也!” ( )
(4)尔
①求,尔何如? ( )
②问君何能尔。 ( )
③子路率尔对曰 ( )
(5)为
①愿为小相焉 ( )
②为国以礼 ( )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
4、特殊句式: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①不吾知也 ( )
②则何以哉/尔何知/尔何如/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
③为国以礼 ( )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 ( )
5、重点句子翻译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
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
三、作业
背诵全文,熟练翻译。
教学反思:
《侍坐章》有着很高的思想高度,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课下注释很详细,所以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多读,熟悉课文,结合注释自学,掌握文言知识点。受时间所限,没有检查落实,特别是背诵仍需要时间。
附:
第一课时答案
一 、注音
哂(shěn)之 饥馑(jǐn) 铿(kēng)尔 小相(xiànɡ) 冠(guàn)者
沂(yí)水 舞雩(yú) 喟(kuì)然 撰(zhuàn) 毋吾以也(wú)
二、熟读课文,整理、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2、词类活用
① 如会同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
② 鼓瑟希(鼓:名作动:弹奏)
③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④皙后 (后:名作动:走在后面)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作动:小事,做小相)大(形作动:大事,治国为政)
3、一词多义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假如,如果
②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连词,于,至于
③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④ 求,尔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①方六七十 方圆,纵横
②可使有勇,且知方 道义,指是非准则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那么,就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③居则曰:“不吾知也!” 同“辄”,总是,常常

①求,尔何如? 第二人称代词
②问君何能尔。 这、那、这样、如此
③子路率尔对曰 词尾,可不翻译

①愿为小相焉 动,做
②为国以礼 动,治理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动,治理;介,表被动
4、特殊句式: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①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句)
②则何以哉/尔何知/尔何如/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宾语前置句)
③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
5、重点句子翻译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在沂水中洗去尘土,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放歌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 背诵课文
2、 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3、 体会孔子的教育风格和思想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前检测】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曰:   , ,   ?”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 , ,加之以师旅,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8.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 。 , , , 。”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 ,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文本研读】
整体感知:简述课文的思路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二、解题
我们知道,《论语》本身没有标题,选入课文时,是按照这一章的开篇句截取出来的标题。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问题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标题中包含了几个人?
问题二:四个弟子,一位老师,四位弟子的称呼用的是名还是字?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三、合作探究
问题一:朗读课文,说说师生这次对话的主题。
问题二:《说文》对“志”的解释: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那么孔子的这些弟子为何会对老师说出来呢?(从课文提供的情境中找出原因)
问题三:四位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性格?
学生 志向 性格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问题四: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课堂总结】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
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反思:
《侍坐章》实际上是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精彩的一次谈论,是一堂关于“人生理想”的讨论课,从谈话中可以窥见人物性格,可以窥见孔子的思想主张。但是,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节课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仍然不够大,没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
另外怎样权衡“文”与“道”,还不能做到协调相生,如盐入水。
附:
第二课时答案
【课前检测】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
3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4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5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7 夫子哂之。
8“率尔而对”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文本研读】
简述课文的思路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二、解题
我们知道,《论语》本身没有标题,选入课文时,是按照这一章的开篇句截取出来的标题。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问题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标题中包含了几个人?
明确:一眼看去,四个人。果真如此吗?再看“侍坐”,完整的标题应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 )坐呢?这是五人的在场。
问题二:四个弟子,一位老师,四位弟子的称呼用的是名还是字?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明确:
人物资料: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60岁。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51岁。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39岁。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31岁。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18岁。
长幼有序
标题中用的是“字”,人物对话中用的是“名”。。孔子称呼弟子用名,传递的是日常的亲切和自在的谈话氛围。他说,由啊,说说你的想法吧(而不是仲子路同学,请你回答问题)
三、合作探究
问题一:朗读课文,说说师生这次对话的主题。
明确:“志”
老师问志——学生言志——老师评志
问题二:《说文》对“志”的解释: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那么孔子的这些弟子为何会对老师说出来呢?(从课文提供的情境中找出原因)
明确:侍坐:陪着长者闲坐。这样的情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从孔子对弟子的称呼上来看,是一种非常自在的聊天氛围。从侍坐的情景看,有人在聊天,有人在鼓瑟,应该不是正襟危坐的姿态。孔子可以问弟子之志,弟子也可以问孔子的看法。
问题三:四位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性格?
学生 志向 性格
子路(仲由) 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 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求) 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赤) 端章甫为小相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点)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问题四: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明确: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
针对子路,孔子“哂之”。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孔子当时不语,后“叹之”。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孔子“惜之”。理由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针对曾点,孔子“与之”。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
孔子为什么会赞许曾皙的志向?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愿求仕的意思,与当时孔子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是屡屡不能得志,所以他也产生过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也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出一幅民风淳朴,天下太平的“盛世图”,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法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孔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的话说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会不由自主地赞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