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13 14:2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好读书读好书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名人名言请同学们朗读名人名言“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名人名言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名人名言一、名人与读书1、各小组从图书馆,从网上或其他渠道搜集一些名人名言,分组交流
2、把同学们收集来得名人故事讲给大家听,比一比,看谁讲的最好
让我们看看一些名人的读书法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凿壁偷光凿壁偷光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 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韦编三绝韦编三绝 孔 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 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 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读书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恩格斯读书法二,读书大家谈
试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1、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 ①应该多读流行作品.流行作品用的是现代生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
②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名著是经时间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他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相等的,有以一当时的价值.
你认为这两种看法是否有道理?你倾向哪一种?是否另有看法?
2、我看“读图”
请欣赏下列课文插图并猜猜是哪些课文的插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课文插图冰心桂林山水琥珀月光曲鲁迅故乡新貌讨论:你认为读图和读文各有什么长处和局限性?中学生应该怎样处理这二者关系?
让我们看看《故乡》插图的解说词.全篇灵魂的凸现? ——《故乡》插图解说与赏评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如果说全文写景,写杨二嫂,写我的心情,包括写少年闰土,是铺垫,是打底色的话,那么这一处的直接描写便是对人物形象的“特写”。这个“特写”无疑是全篇小说最为扣人心弦的地方。于是,课外编者便在文章的“节骨眼”上,安排了以下一幅插图。读课文时,你不能不看这幅插图。
你看那闰土的神态:惊喜中又带有畏惧;凄凉中又带有麻木。身体向前微倾,有迎接之意,又显退缩之态。那眼睛,是抬眉上看;那嘴巴,是张开欲言;那双大手,向内托物,有无所凭依的样子……你再看看“我”的样子;右手抚着闰土的身体,表示亲近与关爱;左手微微托起,又不知如何才好。“我”的双眼端详着闰土,显露爱怜之意;又好像注视别处,有着无限的悲哀。面容肃穆,尽现悲凉……
3、下边的阅读模式好不好?为什么?
了解作者情况、作品背景→扫除字、词、句障碍→划分段落、 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阅读的全过程都伴以练习.
联系实际评析这种阅读模式,发表自己的意见.4、网上阅读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三、与书籍结伴而行1、向同学推荐一本自己读过的好书。
2、向同学讲述
自己读书的体会。3、向同学宣读自 己的读书计划。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表现在学习者不仅要将知识作为认识客体,而且也要将自己作为认识客体,不断对自己进行反审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调节。探究课外阅读 学生在问题探究的阅读过程中,学会认识周围世界,也学会认识自己,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经历一个“设疑→析疑→解疑→质疑”的探究过程。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不必追求科学家探究的水平,在科学探究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不必要求过高,这不是开展这一活动的重点,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 具体说来,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文本),与文本开展对话, “探索”、“研”、“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