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山西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7.专题七 对联、修辞与仿写(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山西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7.专题七 对联、修辞与仿写(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2 09:5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语 文
1
山西近11年中考真题
2
考点突破及提分训练
山西近11年中考真题
1. (2019山西11题4分《钱塘湖春行》《湖心亭看雪》对比)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白乐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怅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联
春日(或“初春”“春季”等)
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2. (2017山西1题2分)对联是汉语独有的文学形式,书法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二者结合更有无穷的魅力。请赏读这副对联,并用楷体将下联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詩書見古今
诗书见古今
今古見書詩


3. (2016山西3题2分)雁翔同学有搜集对联并归类的好习惯。现在他将下列有关书法的对联整理在了一起,但是其中有一副不属此类,请你帮他找出来。(  )
A. 大力可能通纸背,尖毫仍觉吐花香
B.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 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D. 贮水养来清玉案,和烟磨成紫溪云
B
【解析】A项“纸”“尖毫”为文房四宝中的两种,所以与书法相关;B项讲述的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不够,许多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它有多难,与书法无关;C项“紫玉池”为砚,“雨露”为墨,“白银笺”为纸,“龙蛇”为笔,与书法相关;D项“清玉案”为砚,“紫溪云”为墨,与书法相关。故答案为B。
4. (2013山西4题2分)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 清 鱼 读 月
山 静 鸟 天

修辞
5. (2019山西3题2分)【活动一:见字如面——书信中的家国情怀】
①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②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火虫的夜。
③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看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像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当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一班同学荐读了抗战时期的一封家信(节选)。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的“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运用排比,起强调作用。
B. 第③段加点词语“他们”,指的是“像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
C. 第③段中画线的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D. 选文结尾句用了感叹号,表达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
A
【解析】排比是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而A项中的“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只有两句,因此不是排比句。
6. (2018山西4题2分)【读文赏句】
不忘初心
女 什么是初心?可能是一个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也许是一个质朴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智慧。
男 有的初心,走着走着丢失了;有的初心,走得再远,我们依然会坚定地靠近它。
女 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简单、朴素,但它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又仿佛站在零的起点,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道路。
男 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的本心最近的那颗心。
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二小组朗诵《不忘初心》,赢得阵阵掌声。请品读朗诵词,找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开头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人们对“初心”的思考。
B. 画线句中的“;”表示两个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C. 加点词“简单”“慢慢”“起点”“绵延”词性相同,都是形容词。
D. 结尾合诵时,应当语调激昂、铿锵有力。
C
【解析】C项中“简单”是形容词,“慢慢”在句中为副词,而“起点”是名词,“绵延”是动词,表述有误。
7. (2017山西4题2分)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激越的,它(  )是最闪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A. 结尾处“谢谢你,再见”中的“你”指的是“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
B.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这句话中的“那么美好”和“独一无二”两个短语结构一致。
C. 文中括号内可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不管”“都”。
D.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解析】B项中“那么美好”是偏正短语,“独一无二”是并列短语,故两个短语结构不一致。
【答案】 B
对联和修辞是山西中考近11年的高频考点,具体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1)题量分值:每年涉及1道题,分值为2分。
(2)考查形式:对联:一般有三种考查方式:①给出对联的书法图片,要求在田字格内抄写上联或下联,如2017年1题;②给出几组对联,根据要求辨析不符合要求的一项,如2016年3题,2012年2题以及2011年4题;③结合具体的语境写出下联或者上联,如2019年11题,要求根据对古诗文的理解,补写对联,2013年4题要求根据上联语境补写下联中的词语。
修辞:2019.3A、2018.4A、2017.4D均以选择形式与语法知识、标点符号等综合考查。
另外,仿写近11年虽未考查,但从全国考查情况来看,一般会与修辞等知识结合考查,也应予以重视。
考情总结
考点突破及提分训练
考点1 对 联
(11年6考:2019.11,2017.1,2016.3,2013.4,2012.2,2011.4)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其具体特征如下:
一、对联的基本特征
基本
特征 解说与分析
[示例:白乐天春日满怀喜悦赏美景张陶庵冬夜无限怅惘游西湖]
字数
相等 解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除个别讽刺对联外)。
分析:上下联均为12个字,字数相等。
词性
相对 解说: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相同,种类相当。
分析:“白乐天”对应“张陶庵”,为名词;“春日”对应“冬夜”,为时间名词;“赏”对应“游”,为动词;“美景”对应“西湖”,为名词。
结构
一致 解说:上下联句式结构一致,节奏形式相同,如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等。
分析:上联的“赏美景”是动宾结构,下联的“游西湖”也是动宾结构。
仄起
平收 解说: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平:一、二声;仄:三、四声)。
分析:上联尾字“景”是三声,为仄声;下联尾字“湖”是二声,为平声。
区分
方法 解说与分析
[示例:雅量含高远 诗书见古今]
平仄
法 解说:“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平”就是第一、二声(阴平、阳平);“仄”就是第三、四声(上声、去声)。上联尾字必仄,下联尾字必平。
分析:这两联的尾字分别是“远”和“今”,“远”是三声,为仄声,“今”是一声,为平声。故根据平仄法推断出“雅量含高远”为上联,“诗书见古今”为下联。
张贴
顺序 解说:通常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古人书写是从右到左)。
分析:根据竖写图片(见P8专题二 第4题),“雅量含高远”在右侧,“诗书见古今”在左侧。由此根据张贴顺序可判断出“雅量含高远”为上联,“诗书见古今”为下联。
二、区分上下联的方法
三、补(拟)写对联
1. 关注上(下)联的结构特点
常见的结构类型有:并列式(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介宾式等。如:“科学能致富;勤劳能发家”是主谓结构的句子相对。“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是动宾结构的句子相对。
2. 关注上(下)联的词性特点
对联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如:“迎新春春光明媚;辞旧岁岁月火红”,上联动词“迎”对下联动词“辞”,上联形容词“新”“明媚”对下联形容词“旧”“火红”,上联名词“春光”对下联名词“岁月”。
3. 关注上(下)联的情感特点
对联的上下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感情抒发、景物描写必须相互衔接。如端午节节日联主要表达人们对节日的庆祝以及对屈原的纪念,所以拟写的节日联既要写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又要表达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如: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4. 关注对联的修辞特点
从上下联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三种:正对(用来表现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两方面来说明一个事物,描绘一种景象),反对(用来表现相反的事物,上下两联的内容是相反的)和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具有因果、条件、假设、承接等关系)。如:“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这一联,就可以发散思维,寻求多种答案,如:可以正对“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爆竹迎春举国上下万事兴”;可以流水对“佳人领路举国上下百姓殷”“科技强兵全军上下士气高”。
1. (2020浙江绍兴)下面是一副打散的对联,请根据已排定的部分,运用对联知识,重新排序组合。(只填序号)(5分)
①夜雨挑灯 ②霁日寻芳 ③卧读《离骚》泪下
④春宵载酒 ⑤闲歌《乐府》神怡 ⑥秋风闭户
上联: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下联: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提分小练
⑥ ① ③
② ⑤

2. (2020湖南岳阳)一位武汉文艺青年想写一副礼赞抗疫英雄的对联,请帮他确定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2分)(  )
上联:救死扶危,医护柔肩①______
下联:②____,军民铁臂③______
A.①擎大爱 ②干群携手 ③祛瘟疫
B.①渡劫波 ②克难致胜 ③济时艰
C.①擎大爱 ②克难致胜 ③济时艰
D.①渡劫波 ②干群携手 ③祛瘟疫
【解析】根据对联上下联结构一致的特征可知,上联“救死扶危”是两个动词并列组合形成的并列短语,“干群携手”是主谓短语,故②处应选填“克难制胜”,排除A、D两项。B、C两项的区别在于①处所填内容不同,“擎”侧重“往上托,举”;“渡”侧重“通过”,由①处前的“肩”可知,应选“擎大爱”,故选C项。
【答案】 C
3. 学校举行“绿水青山中的生态文明”主题活动,活动要求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口号。小虹同学已经写出了上联,请你帮忙补写下联。(2分)
上联:护一水清流,勿使浑浆污碧浪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育千株绿树,长教翠叶满青山
4. 班级开展“铭记名人,感其气节,赞其伟绩”主题活动,作为班级一份子,请你给下面四个地方选出相应的对联。(写出对应序号即可)(4分)
(1)鲁迅之三味书屋(  ) (2)李清照故居(  )
(3)吴敬梓故居(  )  (4)蒲松龄故居(  )
A.儒冠不保千金产 稗说长传一部书
B.至乐无声唯孝悌 太羹有味是读书
C.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D.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 漱玉词集多年国恨难愁
B
D
A
C
考点2 修 辞
(11年6考:2019.3A,2018.4A,2017.4D,2015.11,2014.21,2012.2)
七上第一单元第1课《春》
1. 比喻(11年2考:2017.4D,2014.21)
教材链接
类别 解释 示例
明喻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 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②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朱自清《春》)
类别 解释 示例
暗喻 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 ①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流沙河《理想》)
②在此刻,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月的哀思》)
借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比喻作用:描写生动,给人鲜明印象。
注意:下列5种含“像(好像)”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1)表示比较。如: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2)表示举例。如:“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
(3)表示猜测。如: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4)表示联想。如: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5)表示说明。如: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七上第一单元第2课《济南的冬天》
2. 比拟
教材链接
类别 解释 示例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分析:“小山”会低声说话。
类别 解释 示例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分析:把宏儿写成小鸟儿,能“飞”。
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分析:把“公理”写成商品,值“钱”。
比拟作用:不仅能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1)比喻中的喻体一定要出现(比喻可能没有本体,但必然有喻体),拟人中的拟体一定不出现。
(2)比喻通常可以转换成“甲像乙”的格式,而拟人一般不能。
(3)“比喻”通常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识别的重点应当体现在“比”上,即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所抓住的共同点是两事物间的相似点。而“拟人”是把某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其富有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重点是抓住事物与人的相关点。
(4)比喻是“物”(名词)之间的比较,拟人一般情况下则是赋予名词以动词、形容词的特性。
例:“小麻雀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只有那么一点活气,像是已经没有力气反抗或逃跑,静静地等着猫再去抓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麻雀在猫面前呆滞的特点。
分析:虽然有“像”字,但句中并未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用“像是”表示对小麻雀当时状态的一种联想,用“垂头丧气”赋予麻雀以人的情态,因此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 对偶(11年2考:2015.11,2012.2)
识别技巧:①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②音节匀称、音律具有和谐的美感。
作用: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练集中;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明作者居住环境之幽,交往人物之雅。)
4. 设问(11年1考:2018.4A)
识别技巧:有问有答。
作用: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表现人
物的思想活动。
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5. 反问
识别技巧:①疑问后面无回答;②问句表达的是强烈的肯定意思。
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反问是明知故问,答案自在其中。设问会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不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例1:“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分析:反问是用疑问形式只问不答,而句中紧跟着回答了问句,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例2:“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白杨树身上具有北方农民的品质。
分析:句中表达了白杨树身上具有北方农民品质的肯定意思,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
七下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
6. 排比
教材链接
定义 作用 示例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语句通畅,有气势,有节奏,情感强烈。 ①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②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注意:一般说来,排比的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有时也有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这时就要注意它们的排列顺序。例如:
雕刻家的意思,随随便便雕一个石像不如不雕,要雕就得把这位英雄活活地雕出来,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崇拜这位英雄。(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句中构成排比的三个短语“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崇拜这位英雄”在逻辑上有先后,顺序不能颠倒。
排比和反复的区别
(1)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而反复只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复部分即可构成。
(2)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的语句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3)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
7. 反复(11年1考:2019.3A)
识别技巧: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
作用:可以突出思想,强调感情,使文章的结构整齐有序,层次分明,语言充满美感。
(4)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
例1:“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运用排比,起强调作用。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两个“去”重复使用,构成反复。
例2:“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谎言对人的危害。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三个内容前后相承、语气一致、结构相同的句子“谎言是……”排列在一起,构成排比句。
八上第二单元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
8. 夸张
教材链接
类别 解释 示例
扩大的夸张 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大、多、快、长、强等方面说,使它超出事物本身。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②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类别 解释 示例
缩小的夸张 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小、少、慢、短、弱等方面说。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
超前
夸张 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郑直《激战无名川》)
夸张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1. (2020辽宁朝阳)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绿茵茵的草地,踩在上面软软的,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味儿,置身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比喻)
B.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排比)
C.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反复)
D.秋天的枯叶轻叹一声,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的怀抱。(拟人)
提分小练
A
【解析】A项虽然有比喻词“仿佛”,但是没有本体和喻体,因此不是比喻句。
2.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望着这宏伟壮观的建筑,让人怎么不会对伟大的设计师心生敬意呢?(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建筑设计师的伟大)
B.正是一个个大胆的设想激励着人们,引导着人们一步一步走向文明,走向发展,走向繁荣。(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
C.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D.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堤和苏堤”比作“两条绿色的绸带”,写出了堤岸的弯曲和漂浮之美)
C
【解析】根据“佝偻”“老态”“像刚炸开的焰火”可知,B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很多成语中都有修辞的影子,比如“门庭若市”和________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肝肠寸断”和________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再如“百花争艳”和“________”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①旁若无人 ②怒发冲冠 ③兔死狐悲 ④口是心非 ⑤手无寸铁 ⑥呆若木鸡
A.⑥⑤③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⑥②③
D
【解析】抓住语段中关键词可知,第一空要求填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成语,第二空要求填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第三空要求填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成语。“呆若木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怒发冲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兔死狐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根据序号依次填写为⑥②③。
考点3 仿 写(备考推荐)
1. 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1)题型要求。明确是嵌入式仿写(在语段中间挖空,要求结合上下文进行仿写)、续写式仿写(给出一段文字,要求根据上文进行仿写)还是话题式仿写(给出一段话,要求自选话题仿照示例进行仿写)。
(2)修辞要求。明确是用比喻还是排比,是对比还是反问等,甚至是否是几种修辞综合运用。
(3)其他要求。如音韵、照应等。
方法指导
2. 认真分析提供的语言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及思路语脉。
3. 认真分析例句,弄清例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
(2)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
(3)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
(4)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
(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
4. 组织语言进行仿写。
5. 将仿句与例句和要求进行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
1. (2020江苏连云港)仿照前后句,在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意义连贯,结构一致(两横线处都是主谓宾结构)(3分)
行走,是与自己相遇的途径。亲近自然,读书,历练,都是夯实人生基础的课程,让我们走向丰饶和充盈。行走,让人生更精彩。孔子周游列国,只言片语汇成儒家经典;王维使至塞上,大漠长河绘出壮美画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采菊东篱,南山飞鸟寄托隐逸之心。人生无涯,行者无疆。愿你行走的人生绚丽多姿。
提分小练
 
【答案】示例:李白江边送友 孤帆远影牵出依依别情;东坡夜游古寺 月色柏影驱散贬谪之闷;龚自珍黯然离京 片片落红化作多情春泥;杨利伟遨游太空 小小一步开辟航天新篇
2. 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2分)
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充满着诗意而不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当一个人把青春融汇到一个时代、一份事业中,这样的青春就不会远去,而这份事业也必将在岁月的历练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暗藏着金秋的硕实 昭示着寒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