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哨与小狗》教案
课型:欣赏课
教材出处:湖南文艺出版社 音乐 二年级下册
教学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口哨与小狗》又译《吹口哨的少年与小狗》。它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1870-1943)于1905年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乐曲用回旋式写成,C大调,四二拍子,曲式结构为A+B+A+C+A。
学情分析:二年级下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音乐学习,对音乐情绪、节拍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但专注时间较短、对音乐的描述词汇积攒较少,需要通过教师适当带动和引导,用形式多样的律动游戏,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培养更全面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1、聆听《口哨与小狗》,感受乐曲轻松、快乐的情绪,逐步培养聆听音乐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通过片段对比聆听,学会根据两种不同节奏型创编身势律动表现乐曲中彼得与布克的音乐形象。
3、在反复聆听中熟悉主题音乐旋律,能听辨出主题音乐随音乐律动并初步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
教学重点:
听赏乐曲《口哨与小狗》,能随乐进行律动表现,感受乐曲情绪、形象的变化,初步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
创编符合音乐形象的身势律动。
教学设想:本课是以管弦乐曲《口哨与小狗》为主要内容的听赏课,让学生在反复的聆听中,通过身势律动的参与来体验、感受乐曲的段落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整体聆听与片段聆听对比相结合的欣赏方式,以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跟着老师做律动、对比节奏型创编身势律动、使用小乐器伴奏等多种手段体验和表现音乐。
教学用具:钢琴、小乐器、帽子、小狗服装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音乐回声”
1、什么是回声?
2、唱回声
3、打节奏、唱回声
4、回声问好
5、“回声指令”(坐好、安静)
(教学设想:学生通过听、唱、打节奏,熟悉乐曲前奏部分旋律,前奏旋律也将作为贯穿全课的一个安静口令)
二、情境创设,听赏旋律
情境创设: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美国的一个小镇,认识一个新朋友。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小男孩彼得早早的带着他心爱的小狗布克出门了,他们要去哪里?去干什么?让我们跟着他们的脚步一块去瞧瞧。
1、初听乐曲《口哨与小狗》,律动感知
2、作品介绍、揭题
作品介绍: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乐曲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口哨与小狗》。它描绘的是小主人吹着口哨,带着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所见所闻。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
3、聆听主题音乐,感知主人公彼得与布克行进的旋律
4、感受音乐情境,用不同节奏型为乐段创编律动
(1)情境创设:彼得和布克在林荫道上走了好一会(贴人物标签),忽然,在他们面前出现了一条分岔路,彼得走进了一片郁郁葱葱森林,小动物们听到彼得美妙的口哨声都跑了出来,彼得高兴极了,欢快的边走边向小动物们问好。
欢快地2/4 X X| X X||
(2)情境创设:而另一边,布克走到了池塘边,看到了好几只小青蛙,布克想和他们玩又怕吓跑它们,假装不在意在一旁迈着悠闲地步伐走起来
悠闲地 2/4 X - | X -||
(教学设想:学生边听边发挥想象力将音乐片段形象化。将乐段单独对比,引导学生用两种节奏型创编符合人物形象的声势动作)
(3)听辨彼得、布克乐段的正确位置,贴上人物标签
5、分组根据人物卡表现不同乐段
三、再次聆听乐曲,完整律动表现乐曲
教学设想: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学生对每个乐段所表现场景和人物以及用于表现的律动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于音乐拓展和学生更好地表现音乐。
1、加入“口哨”与“小狗叫声”丰富乐曲表现
2、完整表现乐曲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彼得和布克的小狗愉快又充实的时光,在歌曲中彼得是个怎样的孩子?(快乐的、热爱大自然、喜爱小动物)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做一个这样的孩子。好了,跟大家相处的时间过得真快,让我们用我们熟悉的旋律告别吧~
音乐告别
板书设计: 口哨与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