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2《致大海》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2《致大海》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1 21:5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致大海
普希金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代表作有: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走近作者
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题目解说
“致”,给予,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大海”既指作者再次被流放前长期居住的敖德萨大海,又暗指作者追求的自由。
本诗的基本内容:
1、2节——诗人向大海告别;
3—13节——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
14、15节——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诗人向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部分:收束全诗,照应开篇,抒发了诗人告别大海、怀念大海、铭记大海、传播自由的心声。
(朗诵1、2诗节 )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用第二人称?表达了作者对大海怎样的情感?
2、如何体会“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忧郁的怨诉、临别时的呼唤” 这几句诗?
参考
3、四、五两节歌颂了大海哪一方面特点?三至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歌颂了大海的自由奔放、毫无约束、充满活力、反复无常、随性而为的豪迈。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
(朗诵3至7诗节)思考:
4、拿破仑和拜伦与大海的精神有何相通之处?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有什么相通之处?为什么把他们视为“思想上的君王”?
参考
(朗诵8至13诗节)思考:
7、“永不会忘记”、“长久地倾听”、“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大海无比的敬意,诗人将永远缅怀大海。
(朗诵14、15诗节)思考:
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文本研究
“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诗人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大海?
文本研究
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诗人“遗忘”。诗人愿意久久倾听大海“黄昏时分的轰响”,欣赏大海“壮观的美色”。
《大海》中的“你”是谁?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向“你”告别?
文本研究
“你”指大海,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在诗人看来,大海就是他的朋友。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而宁静,“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是友人忧郁的絮语,在沉郁地吐诉着心头的哀愁;而波涛汹涌时,惊涛骇浪有如“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将“大海”当成自己可以倾诉的知己,从而与它深情地话别。
《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
文本研究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身上具有不屈服的精神,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文本研究
在《致大海》中,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倾吐了哪些感受?结合诗人生平的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
文本研究
(1)《致大海》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对大海的礼赞,有对历史人物的联想,也有个人对海的深沉倾诉,还有告别大海时的惆怅和心灵的震颤,它是一曲大海的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咏叹,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2)它的著名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使大海从此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诗人如此热爱的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你认为象征了什么?
文本研究
诗人笔下的大海,首先是真实存在的大海,它自由奔放、浩渺无际,黄昏时分无比幽静,脾气发作时席卷一切,它具有自然界中海洋的物质形态和各种特性,在诗中也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种种感受。但诗人笔下的大海,又是被人格化了的大海,被诗人赋予了种种情感和精神,它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和对话者,它具有了强烈的象征色彩,它象征着一种自由的意志,象征着一种永远不屈于任何奴役的生命存在。
中心思想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艺术特色
①气势奔腾如大海。
②意境雄浑如大海。
③自由的信念如大海。
艺术特色
①气势奔腾如大海。
全诗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起笔,高扬起自由的大旗,状写大海蓝色的浪头,骄傲的美的壮观,使诗行具有了大海的伟力。在接下来的抒情中,无论是不得自由的沉郁,还是对自由的无限渴望,无论是因追怀两位天才而产生的伤感,还是篇末的振作与激情似火,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大海的激情。
艺术特色
②意境雄浑如大海。
诗歌以大海为主意象构筑意境。诗中的大海有蔚蓝翻滚的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深情缝缕,时而抑郁幽怨。这些与大海相关的意象,构筑起雄浑的意境,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特色
③自由的信念如大海。
大海,是自由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祟尚。诗人有心灵挣扎,也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感,都具有波飞浪涌,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对自由的坚信。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曾经有百姓自发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可以让诗真的走进民间,有了烟火气,处处花开一般,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我们司空见惯却又情趣盎然,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当堂检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B
解析:①悠闲自得:形容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其乐:自己从其中得到乐趣。与语境中的“热闹”“热情”相对应,应选“自得其乐”。②平起平坐:地位或权力平等。平分秋色:双方各占一半。此处强调诗和城市地位相当,应选“平起平坐”。③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另当别论:当作另外的情形来对待或处理。此处强调“情形的不同”,应选“另当别论”。④晨钟暮鼓:佛寺、道观早晩仪式。早上敲钟,晚上打鼓。现多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非常短的时间。与“长久岁月”相对,应选“一朝一夕”。因此选B。
当堂检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B.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C.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
当堂检测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创造……平民性”“创造……人民性”搭配不当,两处“创造”均应改为“造就”;二是语序不当,“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先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从而“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故选C。
当堂检测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①要得益于杜甫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
当堂检测
解析:①后文是“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强调的是“杜甫和草堂”。②根据后面的“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强调的是“底蕴”。③根据前面的“《堂成》”可知,是“建成时”。综合分析,D项最恰当。
当堂检测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人一提到诗,就联想到诗人,就问诗是谁作的。在近代社会中,诗已变成个人的艺术,诗人已几乎自成一种特殊的职业阶级。每个诗人都有他的特殊的个性,不容与他人相混。我们如果要了解原始诗歌,①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诗歌都不标明作者的姓名,甚至于不流露作者的个性。英国的《贝奥武甫》、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究竟是谁作的呢?②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诗歌所表现的大半是某部落或某阶级的共同的情感或信仰,所以每个歌唱者都不觉得他所歌唱的诗是属于某个人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违背了共同的信仰,它就不能传播出去,立刻就会消灭的。
当堂检测
答案:①必须先把这种成见抛开才行;②谁也不知道;③如果一首诗歌引不起共同的情趣
解析:①本题所给文段谈的是如何理解原始诗歌,开头以较多的笔墨写了现代人对诗歌的成见,然后说到理解原始诗歌的正确做法,故①处应填写一个承接上文的句子,如“必须先把这种成见抛开才行”一类的句子。②上文先说“原始诗歌都不标明作者的姓名”,然后举例子进行证明,横线处是对前面问句的回答,故应填写“谁也不知道”一类的内容。③上文说的是原始诗歌不属于个人,下文说“违背了共同的信仰”会如何,显然这是一种假设的情况,故此处应填写“如果一首诗歌引不起共同的情趣”之类的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也不要气愤
在愁苦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会来临。
心儿为将来而热烈地跳动,
眼前的事情虽叫人悲威·
但一切转眼就会消逝,
事情一过去便成为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