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1课:《渐》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1课:《渐》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08 16: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同学们,好好的打量一下自己,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有什么不同,相信大家都很容易就发现了;这个月的你和上个月的你有何不一样,也有些人还能发现;但是,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甚至这一秒的你和上一秒的你,两者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大概就没几个人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了。然而,两者确实是有不同的,只是用我们的肉眼,看不见这些细微的不同。我们之所以察觉不到,是因为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都用了一种圆滑的手段,它就叫---——“渐”。回首自己的生命历程,有一种弹指一挥间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生命渐渐流逝,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的渐变,生命的渐变?读丰子恺的《渐》,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丰仁。浙 江崇德人。1914年人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锋、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我最喜欢其中的《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正如丰先生所说的“暂时脱离尘世”,是快适的,是安乐的,是营养的。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  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郑振铎)
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远不忘的东西(朱光潜)   两条胳膊交叉护在胸前,只这么几笔,就把小女孩的不必要的娇羞表现出来了(叶圣陶)
朱光潜:
  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勿谓善小,
不乐为之, 惠而不费,
亦曰仁慈。
盛世乐太平,
民康而物阜, 万类咸喁喁,
同浴仁恩厚, 昔日互残杀,
而今共爱亲, 何分物与我,
大地一家春。   子恺不惟复写那首古诗的情调而已,直已把它化成一幅更足迷人的仙境了。(郑振铎)  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们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叶圣陶)巴金:
  他在各地发表的散文,能找到的我全读了,阅读时我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感到亲切、喜悦。他写得十分朴素,非常真诚。渐渐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渐’。
1、如何理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
“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作者从从哪一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人的青春的渐变:
孩子—青年—成人—老头子
像从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恒久不变。(“极缓”说明难以使人发觉其变化。)
像风琴的键
DO—RE
DO—MI 惊讶、感慨、悲伤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由人生阶段的渐变来论述阅读第二自然段从哪一方面来论述观点?—人的境遇的渐变
纨绔子弟—贫者—佣工—奴隶—无赖—乞丐—小偷儿
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2、“渐”在文中指什么?作者认为“渐”有什么作用?
文章中的“渐”是一个关于时间推移、事物变化的程度的修饰词,意谓“渐渐”。作者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在“渐渐”的过程中发生的, “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 ?。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
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
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渐冬难想象夏“渐”的(  )“渐”的(  )“渐”的(  )外在表现作用实质人生阶段人生境遇自然社会季节昼夜儿女成长植物开花用极微极微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
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时间小结:要像“大家”那样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不知不觉本人不感到强烈刺激不觉昼已变成夜全不觉得守候开放使人受骗。(例证:抱犊跳沟)(自己误认为是不变的)  反复强调“渐”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人们为“渐”所迷,
呼吁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握人生。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
“渐”。
人生阶段 人生境遇 自然社会
季节 昼夜
儿女成长
植物花开
渐的作用
渐的外在
表现 渐的实质
“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主所欺
“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象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强调渐变对人的影响,认为缺少谦让、和平,与凶险残惨的争斗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寿命意识“定得太长”。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 怎样才是“大人格”、“大人生”? 对社会、对人生有所助益、不计个人得失,追求一种超越的心态,执着追求人生的意义。 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人活在世上,就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壳里,空间那样狭窄,还有什么好争论呢?生命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的那一瞬间所发出的一点火光,人生就这样过去了。人生在世,是如此的渺小、短暂,又何必斤斤计较呢?
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就如岸边一树、一草、一花,荣枯无序,花落有声。懂得感激生命,才会晓得生命的珍贵。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做一个有“大人格”、 “大人生”的人。
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
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写作特点:
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真谛。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过渡自然,衔接自然。
用形象生动的故事、事例说明深刻道理。
用词贴切,巧用繁笔。